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孔乙己》细节解读与启示

《孔乙己》细节解读与启示

 

郭松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是人物、景物、事件等的细小环节;没有细节就没有文学,没有细节就没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是抓住生活中细微具体的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能增强文学作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孔乙己》是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来编入《呐喊》,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就像一篇战斗檄文一样,以愤激而深沉的笔法,刻画了在封建教育及科举制度下,一个到死都未醒悟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以“我”的口吻来写,“我”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孔乙己》又是以“三笑”贯穿全篇——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孔乙己在笑声中死去。小说并非一开头就出现孔乙己,而是第四自然段才出现孔乙己。前三自然段是介绍鲁镇咸亨酒店,写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叙述鲁镇咸亨酒店的特殊格局,揭示“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种酒客的对立关系。扛活做工的“短衣帮”,是为了“热热的喝了休息”,消除繁重的劳动带来的寒冷、疲乏;而“穿长衫”的有闲阶级,是迈着方步“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以显示清闲、阔绰。将两种人做对比,一贫一富,一坐一站,一外一里,一短衣一长衫。揭示了一种对立关系,即短衣主顾和酒店掌柜之间的对立,短衣主顾“唠唠叨叨缠夹不清”,对小伙计温酒过程的严密监视,是对掌柜在酒里羼水等行径的强烈不满。掌柜对小伙计的“一副凶脸孔”,又反映出雇佣者与被雇佣者之间的对立。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寂寞、阴森的社会气氛,是为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登场作的铺垫。用“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点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处于取笑对象的卑微地位。

第二部分包括后十个段落,集中展示了孔乙己悲惨屈辱的后半生,孔乙己多次在酒店中出现,最后毫无醒悟地死去。孔乙己在第四自然段出场,特殊的身份不免引人发笑。这第一次出场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做了一全方位的素描。第五自然段是插叙,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世,揭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的过程及性格的形成根源。第六、七、八自然段刻画了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子又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得也。”这一言行神态刻画得生动形象,尤其是孔乙己用“罩”而不用“捂”或者“盖”,说明他跟孩子们闹着玩,说明孔乙己性格善良。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突出孔乙己在酒店中特殊的处境,虽穿长衫,却不是“慢慢地坐喝”的那类有钱人,虽然站着喝酒,又不是“短衣帮”。接着刻画孔乙己的肖像,“身材很高大”,表明他是有谋生的身体条件;“青白脸色”,是一种不健康的脸色,表明他过的是半饥半饱的生活;“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不时因偷窃而挨打;“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近晚年,生活潦倒。孔乙己之所以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是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信条,自命清高,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显示他爱卖弄学问。“上大人孔乙己”原是描红纸上吹捧孔丘“半懂不懂的话”,人们用着来做孔乙己的绰号。穿着、身材、脸色、胡子,长衫,这些无不说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育,深深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还有语言:一“偷”一“窃”显示了孔乙己性格多么迂腐。还有动作:一个“排”字刻画了孔乙己穷酸相,偏摆阔气,还有神态:“涨红了脸”“青筋”“争辩”显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

小说集中描写了孔乙己的四个生活场景,从而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第一个场面,是酒客们取笑他偷东西。“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看着他笑。”这说明他经常处于酒客一致取笑的境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时酒客的有意挑逗,孔乙己并不回答,酒客们毫不放松,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尽管孔乙己睁大眼睛辩解,但所谓“凭空污人清白”的话,是挡不住酒客的当面揭发的。“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终于脸红筋绽,所谓“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是荒唐的逻辑,无效的争辩,必定“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这个场面的描写,揭露了孔乙己“死要面子”,不敢正视现实。小说穿插了侧面补叙,“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和“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的困境。

第二个场面,是酒客们奚落孔乙己虽然识字,但终于没能进学。“不屑置辩的神气”,是孔乙己以读书识字而“自傲于人”,但当酒客讥讽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恐慌以及感到颓唐不安,“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说起话来语无伦次,教人完全不懂。这个场面,揭示了孔乙己仍然热衷功名,执迷不悟,以未能进学,为最难堪的心病。

第三个场面,是孔乙己想教小伙计识字,尽管孔乙己真心诚意,但换来的只是小伙计的“略略点一点头”“回过脸去,不再理会”,“不耐烦”,“怒着嘴走远”了。这表明小伙计对孔乙己也是冷漠而又轻视的。“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这说明等级观念,早已腐蚀青少年。孔乙己向小伙计炫耀“回”字的四样写法,进一步说明他的迂腐不堪,把毫无实际用处的东西当做学问。

第四个场面,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透过孔乙己说话的半文不白、咬文嚼字,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孔乙己作为封建教育造出的丑态。在鲁镇,孔乙己充其量是个“引人哄笑”“使人快活”的畸形人物。由于他笃信封建文化之道,灵魂中渗透了耕馁学禄的思想,成为一个不会营生的寄生虫,一个好吃懒做的酒鬼,堕落到以偷窃为生的境地。这种境况,如鲁迅指出的:““学”而不“忧”,则以笨牛没世。”孔乙己正是这路“笨牛”,明明是自己已经干了偷窃的事,反倒责怪别人“凭空污人清白”,搬出“君子固穷”之类来辩解。

第九自然段说明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人。第十自然段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这是孔乙己悲惨命运的预兆,孔乙己最后一次亮相,与第一次的出场形成鲜明对比,由“身材高大”到“盘着两腿”,由语言的“偷”“窃”到小声的“打”“跌”,由动作的“排”到“摸”,由“争辩”到“恳求”的神态,可以看出孔乙己的麻木,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明白,到了这种地步,掌柜的和酒客还在笑孔乙己。第十一自然段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阴森的气氛,接着描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在酒店出现,那是将近初冬的一个下午,酒店小伙计在闲着烤火,忽然听见有人叫“温一碗酒”,声音极低,又不见人,小伙计起身一看,才发现说话的是孔乙己。孔乙己蜷曲在门槛上,“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原来他是用手“走”来的,受尽了折磨的孔乙己,比以前更加痴呆麻木了,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对于掌柜的索取欠钱,他仰面求情,对于别人的取笑,他不再理会,仅露出痛苦又恳求对方宽恕的表情,他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在离开人世之前再喝上一碗酒。等到喝完了酒,他仍然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用手慢慢地“走”去了。这表明,濒于死亡的孔乙己,仍然是“不怨不怒”,毫不醒悟。第十二、十三段,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

孔乙己悲剧的形成,从社会原因来看,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毒害,是以丁举人为代表的豪绅的迫害。从自身原因来看,是孔乙己对封建教育深信不疑,执迷不悟。孔乙己作为“人肉筵宴”上的牺牲品,在于至死不悟,在于奴性十足。通过对孔乙己“分豆”、“教字”的描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他既是儒家教育的受害者,又是“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的传播者。孔乙己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中的一个,鲁迅是以批判为主,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同情。对酒店掌柜,写了他买酒羼水,恶意取笑孔乙己,摆出凶面孔训斥小伙计,念念不忘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钱,却鲜明地揭示出这个镇上的人的唯利是图、市侩本性。对丁举人,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他这种劣绅的凶狠毒辣,丁举人是摧残孔乙己的凶手。写孔乙己被抓住之后,“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对于孔乙己的悲剧,没有进行一般化的叙述,对于孔乙己的一生,没有不佳选择地逐事描写,而是通过酒店小伙计“我”的眼光,选取孔乙己后半生遭遇中的几个场面和片断,通过富有性格特征的语言、行动描写,通过简洁、传神的肖像刻画,准确、深刻地展示了孔乙己的经济地位与思想矛盾。孔乙己热衷于“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他企图拿“科举”当敲门砖,去敲开升官发财的大门,但是事与愿违,非但没有爬上去,反而跌成“讨饭一样的人”,即使这样,他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这说明他仍然信奉着“唯有读书高”的教条,孔乙己的生活画面,是从“我”—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的所见所闻来写的,笔墨更加节省、集中。把咸亨酒店作为主人公活动的地点,既便于表现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特点,又便于突出孔乙己在鲁镇“屡被嘲笑”的社会地位,还便于交代那些如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腿的情节

2023年3月,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鸣:“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这说明,《孔乙己》并非过时或陈旧,而是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在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面临着就业难、收入低、压力大等问题,感到困顿和苦闷。他们曾经把读书看作改变命运或实现理想的途径,却发现自己在竞争激烈或者不公平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或突围;他们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或否定,对社会规则产生反感或抵触。孔乙己并非只是消极悲观或者无奈妥协的表达方式,而是勇敢直面或深刻揭示人生困境的方式。孔乙己让他们看到弱势群体怎样复杂又真实的情感与思想,让他们体验到什么叫做同情与理解、什么叫做尊重与尊严,让他们反思什么叫做公平与正义、什么叫做责任与担当。孔乙己不应该被忽视或者轻视,而应该被重视和欣赏,他是一种有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反思。可以激发他们对于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探索,也可以增进他们对于不同群体和个体的关怀和包容,可以启发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困境和挑战,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如何保持自己的品格和尊严。

《孔乙己》对当代年轻人有这样几方面的启示:一是要正视自己的处境和问题,不要逃避或者自欺欺人。孔乙己虽然读过书,却没有真正的学问和能力,也没有勤奋和进取的精神,只是沉溺于酒色和虚荣,导致他的悲惨结局。当代年轻人应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竞争,不要盲目地追求名利或享乐,而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品格,不要因为贫穷或者失败放弃或堕落。孔乙己虽然穿着长衫,却没有读书人的风度和气节,他不仅偷窃别人的财物,还忍受着别人的嘲笑和侮辱,失去了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当代年轻人应坚守原则和信念,不要因为环境或诱惑违背良心或道德,也不要因挫折或者压力而消沉或者放纵,而要正直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三是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不要与时代脱节或落后。孔乙己生活在封建社会,对社会上的事情毫无兴趣,只是固守一套陈旧而无用的知识。当代年轻人应积极地了解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并且积极地参与其中,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也应该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四是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要随波逐流或盲目跟从。孔乙己虽然曾经有过读书的梦想,却没有坚持下去,也没有找到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只是在酒肆里浪费时间和生命,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柄和可怜虫。当代年轻人不要被外界的舆论或者潮流左右或影响,而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职业和生活,并且为之努力奋斗。五是要关心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不要冷漠无情或漠视伤害。孔乙己虽然受到各种不公正和歧视对待,却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情或者帮助,反而被别人嘲笑、欺负、打骂、抛弃。他也没有与任何人建立真诚和深厚的友情或亲情,只是孤独地活着、死去。当代年轻人应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并且尊重他人的选择和意见,也应关注身边需要帮助或支持的人,尽力给予温暖和鼓励。

重新审视孔乙己,那脱不下的长衫,究竟意味着什么?长衫,在旧时代是读书人的标志,象征着学问与尊严。但在孔乙己身上,成了一种讽刺。他虽穿着长衫,却无真才实学。那长衫,既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成了他无法融入社会的桎梏。孔乙己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我们所愿。当今社会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追求知识与梦想,却在就业上屡屡受挫。或许毕业于名校,拥有高学历,却不得不面对现实,从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一方面渴望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长衫”的束缚,无法接受“大材小用”的现实。真正的尊严与价值,并非仅在于学历或身份,更在于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脱下“长衫”,并不意味着放弃理想与追求,而是学会以更灵活和务实的态度去适应社会需求。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只要甘愿放下面子,融入社会,摒弃旧的思想观念,就能用双手创造价值。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应该勇敢地脱下“长衫”,以开放、包容和乐观的心态,书写属于自己美好生活的篇章。

 11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