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钢铁与玫瑰(外一篇)

钢铁与玫瑰(外一篇)

——九三阅兵中的永恒辩证法

 

徐业君

 

当战鹰划破天际的轰鸣声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交织在一起时,长安街上的钢铁洪流与观礼台上悄然滑落的泪水,构成了2015年9·3阅兵最震撼人心的画面。这场胜利日大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宣言,在钢铁般的军事力量展示中,绽放出人性最柔软的光芒。

 

钢铁的阵列展现着国家意志的硬度。受阅方队整齐划一的步伐,地面装备方队钢铁巨兽般的威严,空中梯队战鹰列阵的壮美,无不彰显着现代国防力量的强大。这些钢铁之躯的每一次震颤,都是对和平最有力的捍卫。当东风导弹车缓缓驶过天安门,那不仅是军事科技的展示,更是民族脊梁的挺立。钢铁在这里不是冰冷的金属,而是熔铸着无数先烈鲜血与当代军人汗水的生命之躯。

 

然而,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只是钢铁的堆砌。当抗战老兵方队出现时,那颤巍巍的军礼与年轻战士挺拔的军姿形成鲜明对比,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兵们,用他们满是皱纹的面容和残缺的身体,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他们的存在让所有的钢铁装备都获得了灵魂,让阅兵场变成了活生生的历史课堂。一位老战士胸前密密麻麻的勋章,比任何导弹都更有说服力地证明:胜利从来不是靠武器赢得的。

 

在钢铁与血肉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年轻战士坚毅的眼神与老兵慈祥的目光在观礼台上空交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比任何武器展示都更震撼人心。当少先队员向老兵献花时,那稚嫩的童声喊出的"爷爷好",让整个民族的情感找到了最自然的流露。钢铁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象征,而是承载着代际记忆的温暖容器。

 

最动人的瞬间往往出现在细节之中。当礼宾摩托车护卫队护送抗战老兵通过天安门时,一位老兵突然从口袋里掏出手帕拭泪;当空中护旗梯队排出"70"字样时,观礼台上一位母亲轻声向孩子解释这个数字的含义;当群众游行队伍举起抗战英雄们的画像时,许多观众不自觉地起立致敬。这些细微之处的真情流露,构成了阅兵式最珍贵的底色。钢铁的威严与人文的关怀在此刻达成完美平衡。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回望,93阅兵给予我们的启示远比表面看到的更为深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拥有多少钢铁,而在于如何运用这些钢铁来守护人性的光辉;不在于展示多少力量,而在于为谁展示这份力量。当最后一个空中梯队消失在云层之后,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不仅是震撼的装备展示,更是那些触动心灵的人文瞬间。

 

长安街上的钢铁洪流终将远去,但阅兵场上绽放的人性光芒将永远照耀。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钢铁般的国防力量来捍卫和平,更需要像玫瑰般柔软的人文情怀来滋养心灵。93阅兵最伟大的成就,或许就在于它完美地展现了这种钢铁与玫瑰的永恒辩证法——唯有刚柔相济,方能铸就真正的民族脊梁。

 

鹊桥边的碎光

 

晨起时,发现窗台上落了一根灰羽,细看才知是喜鹊的尾翎。邻居说,昨夜有群鹊在楼顶盘旋,吵得人睡不着。我竟不觉恼,反而想起今日是七夕——那些翅膀拍打的声响,许是银河上的桥正被搭起时,抖落的星尘。

 

菜市场里,卖花的阿婆将玫瑰与素馨扎成束,红白相间,像未说出口的誓言。一对年轻人在摊前踌躇,男孩反复摩挲钱包,女孩却抽走一支最便宜的银莲:“这个,养得久。”阿婆笑呵呵地多塞了两枝勿忘我,皱纹里藏着三十年前同样的故事。我忽然觉得,七夕的浪漫不在金玉,而在这些琐碎里发光的瞬间。

 

黄昏时,社区组织老人们穿针乞巧。八十岁的陈奶奶戴着老花镜,指尖捏着红线却总对不准针眼,急得直嘟囔:“当年绣鸳鸯,闭着眼都能行哩!”一旁的老伴递来一杯茶,杯底沉着两颗红枣。没人提“爱情”二字,可那杯茶的热气,分明比任何情话都暖。

 

入夜后,我独自去江边散步。对岸高楼灯火璀璨,广告屏滚动着“七夕快乐”,而江心只有一艘乌篷船,船头悬着盏旧灯笼,随波轻轻摇晃。船上有两道依偎的剪影,像极宋人画里的“烟波钓徒”。这城市越喧闹,越显得他们如同从古诗里走出来的人——无需电光火彩,一盏灯,一条船,便够写尽平生。

 

回家路上,见几个孩子用荧光笔在水泥地上画“鹊桥”,歪歪扭扭的线条间,还画了牵手的小人。一个女孩认真地说:“桥要画得长一点,这样牛郎织女就能多聊会儿天。”我驻足良久,忽然明白:七夕从来不是神话的复刻,而是人间温情的注脚。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晨昏、市井、白发与童言,才是银河真正的支流。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