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娶娉肆筵消逝了的礼仪礼节
作者:卢月文(内蒙古 包头)
大约近十来年开始,农村思想活络的人制作了餐饮一条龙服务的大篷车,叫现在农村的婚丧嫁娶一改多少年来办肆筵的繁文缛礼,显得隆重而又省事。这种大篷车,根据东家肆筵的规模,在院外的平坦处支一到两个能容纳一二百人的长方形大帐篷,桌凳、杯盘、餐车、餐具、厨师、服务员一应俱全。特别是就近几年,大篷车被改装成了流动餐厅,室内装潢、餐桌、餐具犹如城里的饭店,既显豪华又舒适。筵席根据东家要求的标准,比照城里饭店的菜谱,又结合本地人的口味,七碗八碟,“土洋”结合,既丰盛又可口。无论宵夜还是正日筵席,远亲近戚自由组合,亲朋好友、男女老少随便就坐,吃饱喝足走人了事。吃的舒畅,喝的愉快,气氛和谐热烈,没有了过去礼仪礼节的繁琐,避免了家亲外戚“争先恐后”的矛盾。 结束后,东家按照商定的饭菜标准付钱即可。这便给代东的解了负,给东家省了事。
过去我们家乡办肆筵比较麻烦。首先是自己大致确定规模,然后请代东的做出计划,筵席一应食材都是自己采买。邀几位饭菜能拿出手的乡邻操勺,请几位手脚勤快的小伙服务,委托平日里关系不错的乡邻帮忙生豆芽。宴会场地则是借用左邻右舍的家。桌子是炕桌,也叫八仙桌。炕桌、碗筷是“借”全村之大成。各种礼仪礼节相当繁琐,这就凸显了一个关键人物——代东的。代东的那可是了不得,整个肆筵的程序要策划周祥;一应物资采买的计划性要趋于精准,避免不够或造成浪费;不仅要有阿庆嫂能说会道点水不漏的本事,还要具备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在礼节上,如果代东的安排稍有不周,便会引发矛盾。有时亲戚还会因一些礼节差错或失误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严重扰乱宴会“治安”,破坏肆筵和谐喜庆的“大好局面。”代东的可谓“责任重于泰山”,其“统领全局”的本领和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特别是能把恼人说笑、能把死人说活的口才和一套诙谐押韵的说辞,决不亚于某些级别的领导,可见高手在民间!
娶、娉肆筵席面大同小异,根据自己的家境而定,但礼仪礼节却因地域不同而有区别,只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礼节的讲究和礼仪的繁琐。
娶娉程序、礼仪礼节的复杂始于找对象。我们小时候,村里的青年男女鲜有谈恋爱自找对象的。他们的头上悬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达摩斯利剑,这利剑就是一种看似无形实则能感受到的巨大的压力气场,生活于这种氛围中的青年男女之间,即使有意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偶有迈出半步的,也只是平日里眉目传情多看几眼,亦或是借看电影、看大戏的场合和机会借着拥挤的人群掩护做贼似的勾勾手而已。就这,一旦让人发现便被疯传,这样一来,迫于男女父母的辱骂和可畏的人言只得放手,最后眼睁睁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儿成为别人的新郎、新娘惟暗自啜泣。至于“贼胆包天”偷吃禁果把生米煮成熟饭者简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青年男女即使结婚后,也会成为乡人几十年指指戳戳的对象和耻笑的话柄。因此,“媒妁之言”的明媒正娶虽然没有感情基础,但因为符合传统的“道义”也便成了村人的遵从。
常言道,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青年到了适婚年龄,便有好事的热心人上门说媒。这媒人是两头都熟络,或沾亲,或带故,或交情不错,介绍男女青年各自的优点和家庭情况往往是添油加醋,两头说合好后便约定日子,由媒人引领男青年上门叫相亲。所谓相亲,也只是男女第一次见面,也不互相攀谈增进了解,只是相互瞟上几眼,人品、性格、勤懒、干净、邋遢等等都是未知数,只要长相大致看着顺眼就行。相看结束后,男青年“打道回府,”媒人留下商谈明天女方到男方家事宜,顺便名正言顺大吃一顿。
第二天,女方在父亲、叔叔姑姑或舅舅妗妗的陪伴下到男方家叫相人家。所谓相人家,主要是直观地看看男方家有几间正房,几间凉房,多大院落,有无猪羊,由此判断家境的好坏。尽管那时候物质匮乏,但男方家也是竭力隆重接待。炸一盆油糕,炖一只鸡,炒一盘鸡蛋,豆腐粉条烩菜,打几斤散酒,家里的直系亲属相陪。酒足饭饱后,媒人单独和男方家长转达女方的条件。最初是两大件:飞鸽牌或永久牌或凤凰牌或红旗牌自行车和缝纫机,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又加了手表,俗称三大件;毛哔叽、花哒呢衣服三到五套;彩礼是“随行就市”,早先是三到五百,后来逐渐递增到七百一千不等。如果男方家接受了条件,这相人家也便上升为订婚仪式。
这之后,男女双方来往不像现在可以随时“光临”,那时候讲究多,男方必须到女方家的日子是过七、八月十五之后的十六和春节。七月十六带的礼物是发面蒸的面人、面鱼、喜兔,八月十六是十五个自家烙的混糖月饼。说是混糖,其实是少许的红糖,甜度用糖精补救。月饼上有一个梅花图案,图案是用五根高粱秸秆绑到一起蘸上我们叫煮红的红水点上去,这红的图案与暗红色的月饼浑然一体,煞是漂亮。正月初五以后去则是十五个点了红点的、比平时吃的稍大一点的馒头,带二十几颗水果糖加一盒烟。这馒头点红点儿是一种讲究,一是喜庆,二是有别于丧事的馒头。女方去男方家一般是中秋节的八月十四,由对象骑自行车接上到男方家过个十五后,十六和对像一起回娘家,亦或是男方村里唱大戏也要由对像叫回去住几天。过十五和大戏结束回娘家时,男方家父母必须给准媳妇钱,底数是五元,多则益善。买的是准儿媳的好脸色和欢心,投资的是将来媳妇儿过门后不至于落下话柄的和睦相处。
娶亲之前的程序是,付清了女方的彩礼及一应物品后,男方家便委托媒人,由男方的叔叔陪伴,带上两盒烟到女方家,叫探话。探话是告知男方家今年想娶,看女方家是否同意,如果同意了,则带上女方的生辰八字请能掐会算的人或阴阳先生看黄历择吉日。吉日选定后,媒人在叔叔陪同下,带上礼物再次到女方家,叫下茶,礼物一般是四十八个点了红点的大馒头;一条羊腿,羊腿必须是左前腿,意在左为上以示尊重;一块砖茶,两盒烟,两只点了红点的发面蒸的喜兔兔。下茶是协商娶娉事宜。即娶亲时女方家有什么要求,何种礼节,谁送亲,几个什么关系的长辈?便于男方家“有备而来”,并按照“级别对等”的原则安排娶亲人选。娶送亲双方人数都是单数,单单相加为双,取好事成双之意。协商妥贴告辞时,女方要回十五个馒头和一只喜兔的礼。如果女方家比较通情达理,则说明娶亲时该带的常礼物品便可,假使遇到爱占便宜的人家,又会提出额外的要求,这样媒人得来回跑几次商量。一般是男方家虽然觉得过分,但事到临头了,也为了日后好相处只得吞声接受。
吉日择定后,除了准备婚礼一应事项外,是通知亲戚朋友。男方家的通知必须得一家一户有请帖送达,不像现在电话微信通知就行。那时候见不到请帖是不会参加婚礼的,而且会给以后的来往造成阴影,有的甚至就此反目,既给对方省了礼钱还要落埋怨。女方家通知则不是送请帖,而是男方家下茶时剩下的三十三个馒头,亲戚家每家每户送一个作为通知的信物。
娶亲的头一天新郎必须得在姐夫或妹夫的陪同下上坟烧纸,以知会地下先人,同时意在向人们显示本家香火的延续。
娶亲的头一天晚上,正式启动婚宴程序,所有参加肆筵的亲戚和乡邻陆续就餐。饭菜是一盘黄豆芽、炸油糕和一盆豆腐粉条汤,俗称喝汤糕。喝汤糕是随到随吃,糕和汤随吃随上,叫流水席。这豆腐粉条汤的做法专业性强,也耗时。把豆腐切成两寸长的长方体小条状,用煮肉的汤煮两三个小时,叫墩豆腐。等到客人开吃前放入粉条,再配以辣椒、韭菜、香菜、葱沫、蒜沫等佐料,那味道简直是无可匹敌,以致进城几十年了,每每回乡参加事宴,最为垂涎的就是这汤糕。
大约晚上八点左右开始宵夜筵席。宵夜又叫卯夜,卯是源于木工工艺,就是把凸凹两部分独立的木器凿出卯眼用榫连接的严丝合缝,也即经过协商使肆筵办的情顺理顺,皆大欢喜。现在的宵夜“串改”了原来卯夜的意思,现在是待流水汤糕结束后,亲朋好友全都参加宵夜宴会。原来的宵夜朋友是不参加的,主要是男女东家双方的至亲参加。因为娶亲回来后新郎新娘要拜人和正式婚宴的坐席要排座次。这拜人不像说书唱戏里司仪喊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礼成送入洞房”,这拜人是亲戚们随的礼不像现在交钱登记了事,而是要由代东的当众喊出来,其实是在刷存在感。宵夜就是根据不同地方的礼节协商来日拜人时家亲外戚先拜谁后拜谁,谁坐正席,谁坐副席作陪,必须在宵夜的酒桌上进行充分的协商。这是肆筵顺利与否的最为关键、也是最繁琐、礼节讲究最集中的时刻和场合。
我们家乡人的祖上大多来自山西晋北和陕北地区,有做生意的富豪,也有走西口的贫民。这些人们把不同地区的礼仪礼节带来,经过不知多少年的碰撞、交流、融合,形成了不同的礼仪礼节。
礼仪礼节分为:里三堂、外三堂、混三堂。
所谓里三堂,是指拜人时,先本家后外戚。先拜祖宗,祖宗之后是爷爷奶奶,次之是先生(老师)、宾公(媒人),然后再按辈分、年龄大小,依次是本家的大爷大娘、姑姑姑父、父母、叔叔婶子、哥嫂、姐夫姐姐,拜罢本家的,才是姥爷姥姥、舅舅妗妗、姨姨姨夫、表哥表嫂等等。
外三堂是祖宗之后拜姥爷姥姥,次之先生、宾公,然后先外戚后本家。即舅舅妗妗、姨夫姨姨、表哥表嫂、表姐夫表姐,然后才是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叔叔婶婶以此类推。
混三堂是拜完先生、宾公后,先拜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之后必须是先拜亲舅舅妗妗,然后家亲外戚按辈分、年龄大小排列。这混三堂又叫让礼堂,古有“男人十五夺父字”之说,意是男人到了十五岁便娶妻生子顶门立户,因此,这混三堂按理是先拜爷爷奶奶后拜姥爷姥姥,如果爷爷大过姥爷十五岁,爷爷就当仁不让,假使没有大过十五岁,则礼让先拜姥爷姥姥,结果由谦让而定。下来的大爷舅舅亦如此,但一般是家亲让外戚。
我曾经奇怪和不解的是,周边几十里甚至是十几里的村落,娶娉的礼节居然不同,后来才了解到,原来这里三堂、外三堂礼节的形成,一方面是先人来源的地域不同礼节自然不同,而另一方面则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势力。一般是一两千人的大村落,这种大村落的主体是几家同姓的大家族在这个村占主导地位,正所谓虽然“兄弟阋于墙,”但对外则是出奇的一致。也有做官的和有钱的土豪,势力、钱财和权力必然带来强势,加上见多识广能说会道,便以霸道的气势划下“道”,也即男东家家族势力大便是里三堂,反之则为外三堂,久而久之便约定俗成,也便成了就近村落共同遵守的礼节。
我也曾经耳闻目睹这宵夜的复杂场面。这个场合最挑理的是娘舅,最为忐忑的是希望谁也不能惹下顺利办好事宴的东家,但最累的是代东的。家亲外戚们围绕八仙桌盘腿而坐后,帮忙的先茶后烟。席面由东家的家境而定,稍宽裕一点的人家是一盘加了猪耳朵丝的绿豆芽,这是正式席面,黄豆芽是不上宴会席面的。一盘炖猪肉,一盘扒肉条,一盘是用肉汤炖的豆腐粉条烩菜叫精杂烩菜,俗称硬四盘。酒是四两一壶的散酒,不像正日子是这四两一壶喝完拉倒,宵夜的酒是不限量的。日子有点紧巴的人家,是只上一盘肉,叫软三盘。当豆芽菜摆上桌斟满酒后,代东的便清清嗓子,开始一通简短押韵的吉庆话,待把亲戚的心理调整到高兴状态时,不失时机切入主题。先说明本村礼节是里三堂、外三堂还是混三堂,按本村礼节明天新人拜人时谁先谁后,安席是谁正谁副。然后征求大家的意见。一般情况是,大家遵从娘舅为大的道理,互相谦让,但也有“冥顽”的愣头青强行要求按彼村的礼节,由于有点蛮横和言语不周,引起本家叔叔大爷的反感而发生争吵,激烈到互不相让时愣头青娘舅还会踢翻炕桌,大打出手。这个时候,代东的必须察言观色,使出浑身解数,见招拆招,讲理与狡辩并重。对提出的问题谨慎回答,以免一句话说错被对方纠住而引火烧身。偶遇胡搅蛮缠者,把责任都揽到自己上,好话说尽,有时为平息事态,还要跪到炕沿边,双手举杯请求原谅。这委曲求全的责任心,这担当,即使再浑的人也便没了脾气,只得接受。如果“三堂”礼节实在不行,那就派生出另一种礼节叫“夹籽挑担,”即家亲外戚隔一个拜一个,先拜爷爷奶奶,后拜姥爷姥姥,这之后必须是先拜大舅大妗,大舅大妗之后则大爷大娘、二舅二妗以此类推。协商达成一致后,代东的登记造册,第二天有序施行。至于坐席,则是按照辈分对等的原则家亲陪外戚。
娉姑娘家待客则是男方娶亲的当天晚上。因为娉方没有拜人仪式,宵夜的程序只是按照“三堂”的礼节协商坐席事宜,但繁琐度雷同。
娶亲的礼节不像现在烟酒糖茶四色礼,一条羊腿或一块猪肉即可,当时是买不起瓶装酒的,因此,带的礼物是:四十八个红点馒头,四十八个油糕,叫离娘馍馍离娘糕;二三斤左右的两方红烧猪肉和水果糖。女方家回的礼是馒头、糕各十五个,外加下茶时留下的那只喜兔,意在成双配对。
拜人是相当繁琐也相当耗时的。新娘下轿稍事休息后,东家在正房窗户外挂一块红毯,上面正中央悬挂大红囍字,地上铺一块毡子,旁边放一张桌子,出纳和记账先生礼单笔研伺候。新郎新娘站在毡子中间,代东的宣布仪式开始后,首先是一套押韵的说辞,由说辞巧妙衔接到拜人开始。首拜祖宗,次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拜先生再拜宾公,然后按照宵夜协商好了的顺序开拜。代东的喊到谁,由新郎官的姐夫或妹夫端一个托盘上前施礼后,被喊到的亲戚把准备好的礼金放到托盘里,由托盘人交到出纳手里,出纳点清楚记账的登记后,告知代东的款数,代东的便扯开嗓子高喊“他爷爷奶奶拜礼洋多少多少,磕下哇!”这时候,新郎新娘便深施一礼。代东的接着喊,“再请他大舅大妗或大爷大娘或三姑舅二两姨”,“他大舅大妗或大爷大娘或三姑舅二两姨拜礼洋多少多少,磕下哇!”如此一直叫喊到比新郎大的最后一人,姐夫或妹夫端一个托盘如法上前施礼,如法到最后一人。如果是大家族,这礼仪得持续三四个小时,拜完人后,代东的“指示”记账人拿出十块或二十块零钱,让托盘的端到新郎新娘面前,让新郎新娘抓了喜钱,众人推搡耍笑着让新郎抱着新娘进了洞房,这礼仪才结束。
现在出现的一条龙服务的大篷车称得上是一次“肆筵革命,”取缔了拜人繁琐的礼仪,没有了正副席礼节之争,消除了矛盾,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但不失隆重喜庆。
只是,过去繁琐的礼仪礼节虽然消逝了,但毕竟流传了几百年,应该是中华民族礼仪的组成部分,也应该是一定时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因以记之!
2022、9、26凌晨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