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科举制
郭松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有1300多年历史。
在科举制创始之前,实行的是什么制呢?第一个是世卿世禄制,你父亲是官员,那你也是官员,你父亲是百姓,那你也是百姓。即出身决定命运。官员家孩子再不才,也能承袭爵位,百姓家孩子再有才,也不能登堂入殿。
第二个是军功爵制。战国时期打仗多,自然会奖励有军功的人,战国七雄是一仗一仗打出来的,秦军就有虎狼之师的称号。武将可以打天下,治天下就有难度了,一改世卿世禄制的缺陷,众多平民将相涌现出来,像军事家孙膑,是受过刑的;像外交家蔺相如,是蹭过饭的。
第三个是察举征辟制,察举制是,上面的人觉得你不错,就把你推荐给朝廷,如果你通过考核,你可以做官了;行不行都凭主观判断,你跟推荐人关系好,你即便不行也行。征辟制是你贤能,贤能到官府和皇帝都听说,就让你去做官。皇帝任命的是“征”,地方官府任命的是“辟”。
第四个是九品中正制,流行于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盛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首诗,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是魏晋时期两大门阀士族,分别是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这两家人在官场上,基本和世袭差不多,琅琊王氏有“书圣”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可是必修古文;陈郡谢氏有“山水诗派”的创始人谢灵运。
杨坚代周立隋,统一南北后,科举制就登场了。隋朝虽然短命,但掩盖不了隋文帝,“开皇之治”中有的制度可以比肩汉武唐宗,尤其是一改人才选拔制度,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垄断。之前任凭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凡出身不行,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世族家傻儿子尸位素餐。忽然改朝换代了,哪怕你祖上三代都是农民,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登庙堂。这事儿让你得掐一下自己大腿确认一下,再擦干激(疼)动(痛)泪水,攒劲地学习奔赴考场,期待状元及第。
科举也是有门槛的,通过了府试、院试,才可以参加乡试,如果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乡试的第一名叫作“解元”,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就被人叫做“唐解元”。然后就可以去京城参加“会试”了,熟悉的莫过于明经和进士两科,尤其是进士科,熬白了无数文人的头发。古时就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五十岁考试成功都算年轻的,古代人平均年龄才二三十岁,五十岁不只是高龄了,而是“将死”之人了。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通过后,是最终的“殿试”,皇上当主考官,如果考试也通过,才算步入官场了,连中三元的“三元”是“解元”“会元”“ 状元”,也就是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古代仅有17人连中三元。
在科举制兴盛的唐朝,出了不少状元,年少及第,大诗人王维、柳宗元、韩愈都是在20多岁时就状元及第。比较郁闷的大诗人孟郊,写《游子吟》的那位,46岁高龄才考中状元,那真是暮年及第,才过10多年就去世了。韩愈考了4次才考中状元,诗圣杜甫、诗奴贾岛一辈子都没考上。即使46岁考中状元,孟郊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还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评价。宋朝时,科举制迎来高光时刻,宋朝对文人颇为宽容,所以名人辈出,唐宋八大家宋朝贡献6位,还有王安石、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明朝开始,文化变得不纯粹,“八股取士”流行,文人学子逐步变成考试机器。1906年,清朝官方发文叫停,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科举制被废除百年后的今日,影响仍在回荡,可谓余音绕梁。早在上世纪30年代,学者邓嗣禹就撰著《中国考试制度史》,对科举制度做了深入研究。之后学者的研究和反思不断,涌现出大量的精湛作品。学者刘海峰称,科举制是继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任何一种制度,在出现初期都粗陋,出于改善和应对,会产生相应的解决办法,制度随之趋于完善。从察举征辟制到九品官人制,而科举制从隋唐产生,经宋元明清,也经历了一个完善的过程。
隋时有明经科,唐朝除了明经科、进士科,还有明法、明算、三经科、五经科、诗科等。宋中期至元明时于一科,即进士科。从考试内容看,原先侧重的诗赋的灵动渐被阉割,代之以纯粹的儒家经典。宋朝时,《论语》《孟子》只是作为兼经而非主经,到元朝时“四书”成为正式的考试内容,明清时期更是如此。
唐朝有所谓的行卷现象,即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那些重要的官员,希望赢得他们的赏识,得到他们的推荐,这其实是嘱托行为。宋初还存在,后来遭到禁止。还有,严禁知贡举官与考生间发生关系,以防恩出私门,考官和门生间形成师徒关系,结党营私。这种关系后来也存在,比如明清时期形成的座主和门生关系,介入和影响复杂的政治。
到了宋代,科举制逐渐完善,形成三级构架:地方的解试、中央的省试和殿试。有人说科举分五级,还包含童生试和庶吉士试。童生试属于学院(提督学政负责的)层面,庶吉士的选拔(也称朝考)在二、三甲进士中再选,选出者到翰林院学习,属于翰林院而非礼部负责。官员的培养、选拔和考核,是密切关联的三个梯级,即学校、科举、铨选。铨选是官员层面的考核;科举是把学生变成官员的环节;学校只是养士的阶段,取得入学资格的考试即童生试,不能算作科举考试的一个层级。乡试在宋代称为解试,在录取后送往京师考试,有解送之意;明清时期称乡试魁首为解元。再进一步考试叫省试,或称礼部试。北宋中央有个尚书省,考试归尚书省下属礼部负责,才有上面从不同角度两种称谓。省试后为殿试(或称廷试),由皇帝主持,或委托大臣以皇帝名义对贡士考试。
殿试录取分为三甲;第一甲(又称鼎甲)有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这种划分和称谓是在元朝时确定的,明清时期沿袭了元朝的这种划分和称谓。北宋的省试录取额和殿试录取额之间是不等额的,在殿试环节有黜落,采取淘汰制,宋中期后渐趋于等额录取。明清时期,除了某个特殊情况,这种等额录取制成为固定的制度。这种制度内涵是:一旦在会试中录取,在殿试中不再黜落,改变的只是考试的名次,包含对举子极其优待的精神。这种殿试形式在宋代经历细节上的充实和变化。起初是一年一举,还有两年一举,北宋英宗治平年间确定为三年一行。因为考试的间隔太短,而且每科录取太多,自然会产生大量官员,引发冗官问题。宋到了明清时期,进入相对固定阶段,每科进士录取额在二三百人左右。
宋代还推出一些完善科举的制度。如锁院制度,即负责贡举的主考官和考试官在接到诏书后即赴贡院,以免外间请托。地方乡试和京师会试,明清时皆分三场,每场三天。每场的三天,士子是锁在棘闱之内的,须自备装笔砚的考篮和盛食物的食盒。以前读书人缺少锻炼,一些士子家境贫寒,身体孱弱,稍感风寒,或是疾病,甚或死在贡院之内。方志的贞节传的守寡者许多都是生员的妻子。
再如试卷弥封制度和誊录制度。试卷的卷头例要书写履历,包括年龄、本贯、相貌等信息,还要开列三代,即曾祖父、祖父和父亲的角色。为防止作弊,这些信息都要弥封,做上编号。试卷弥封后,交誊录生用朱笔把考生的试卷誊录一遍,称朱卷,用以防范考官熟悉考生字体作弊。誊录后,还要对读试卷。誊录人在抄录过程中少抄几句,或者誊错几句,都会造成文义的差池,失却原先的效果。明后期某些地方的乡试就曾发生过故意把卷誊错,或者截句,即把别人卷子里的段落截取到另一考生卷子里的事件。需要磨勘或对读,以免发生错误。对读后交与掌卷官,通过内监试官交由考官批阅。
在唐朝,即便考取了进士科,也不是马上就可以做官,还要通过吏部主持的多次考试。在宋朝,举人并不直接授官,而到明朝就有所不同了,由乡试产生的举人,只要不想继续追逐进士,就可获授官职。不过,官阶会低一些,多是地方各级儒学的教官,有时也会授予偏远地方的知县。科举制从隋唐产生后,经历宋元明清的匠心构筑而不断完善。
汉代有察举征辟制,魏晋有九品官人制,隋唐时期出现科举制,这是个一脉相承的过程。察举征辟制,自下而上叫举,即推举。辟,即征辟,是自上而下的荐拔。九品官人制,分为九品,称为乡品。乡品是官品起家的依据。起家官品一般比乡品低四品左右;如乡品二品,其授予的起始官品即为六品,也限定了最终官品的级别,即他的最高晋升等级不会超过二品。这种制度最初注意品状,后来因豪族控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依据门第的做法起初也不无有道理的,世家大族不仅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也占据着一定的官位,其子弟自幼在家庭中濡染,容易养成某些管理的素质。经历几代的蜕变,可能出现退化,也可能成为白痴。人才选用制度必然带有较多的宗法、血亲关系的残余,从门第出发,官位世代承袭,即“士之子恒为士”。随着门阀制度腐朽性的暴露,国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必须有强力的官僚队伍支持的选拔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隋大业初年科举制应运而生,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终止。其制度特征是:不限门第,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因不设门槛,多数家庭子弟都可参加。只要是本着“学而优则仕”的原则,皆可步入官僚队伍,改变自身命运和家庭地位。
中国政治自隋唐以后,可以说由门阀政治进入官僚政治,中国社会由门第社会迈入科举社会。依照制度规定,除贱民或犯罪家庭外,科举之门对所有人都是敞开的,也就是说在考试资格上机会均等。只要努力了,都有可能考取功名,获得官员身份。原来的白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甚至位至高官,他的家庭地位就会发生大的转换,从社会底层上升到社会上层。
科举中试者也有实际利益,一旦通过科举途取得身份,进入仕途,便可实现命运转换。宋真宗曾在《劝学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愿,五经勤向窗前读。”士子若考取功名,就等于获得稳定的财富来源。明太祖朱元璋就给读书人以关照,免除他们的徭役,给予体面和优待。到了明中期后的嘉靖、万历年间,不仅豁免官员的徭役,还给免除一定数量田亩赋税的资格。在京官享受免赋量的基础上,外官可享受京官的一半,致仕官可享受在职官的五分之三,明后期出现百姓投献官员田亩的现象。士人一旦获得一第,摇身一变,平步青云,即“一叨乡荐,便无穷举人”,“旦白屋而夕朱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得更为形象,说早上还是田间里的农夫,晚上就变成皇帝拔擢的官员。
人最得意的情景中有金榜题名,对于士人而言,有一个捷报归家的荣耀。考中的消息一经传出,人们敲击锣鼓到家里传送捷报,虽有偶遭敲诈的情况,但那种热闹的场合和气氛还是满足光耀门庭的虚荣。考取前还是一般的生员,之后便称贵府老爷某某,称呼马上发生了变化。此外还有很多礼遇,如乡试后举行鹿鸣宴。殿试后唐朝有曲江宴,宋时称闻喜宴,明清时称恩荣宴。唐时将考中者的名字题刻于雁塔之上。明清时由礼部和工部负责在国子监建立进士题名碑,备受习读士子的羡慕;刊刻乡试录、会试录和登科录,芳名千古,父祖沾溉。实际上,不只是他本人和家庭,他的家族也都受益丰厚,借以获得地方上的声望和政治上的庇护,这也就是某些大族为何情愿拿出大量资财全力支持子弟读书和应试的原因。如童生应考给卷资和盘费,童生考取给蓝衫钱,生监应乡试给盘费,举人进京会试给路费,考取举人或进士给贺仪或喜钱等,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许多家族希望在举业上投资并获得回报。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