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山河回响里的格局

山河回响里的格局

——写在“九一八”94周年

 

文/图  罗祖文(贵州)

 

2025年9月18日10时许,防空警报的尖锐声响准时划破贵州都匀澄澈的天空。这一天,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血里的“国耻日”——94年前的此刻,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悍然炮轰北大营,短短4个多月,辽、吉、黑三省全境沦陷,3000万东北同胞瞬间坠入苦难深渊,中华民族自此陷入深重的侵略灾难。

在故乡绿茵湖街道绿茵湖村泡木寨,66岁的杨正荣同学家中,袅袅炊烟缠着秋日晨光在屋檐下漫开。我和1978届栗木中学的同窗们围坐一旁,72岁高龄的班主任唐菊昌老师精神矍铄地端坐中间。话匣子一打开,尘封的校园往事与生活点滴缓缓流淌,字句间的暖意,与这一天的沉重底色形成了深刻呼应。

此番相聚并非偶然,日子是杨正荣同学特意定在9月18日的。凭借在外创业积淀的开阔格局,他希望我们在重拾情谊、问候师长安康的同时,更能懂得“特别记住每年的9.18,就等于不忘国耻”。这份相聚,既是对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亦是对将至的国庆、中秋双节的迎接;正是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敬畏、对国耻的铭记,让这一天成为了心照不宣的相聚节点 。

闲谈过后,我们踱至邦水河畔。微凉的河水沁入心脾,抬眼可见河岸厂房鳞次栉比,甘塘大集的兴旺、绿茵湖铁路车站的繁忙、都匀西客运站的往来、云湖广场客运站的有序,交织成一幅蓬勃的生活图景。“一朝”盆地间,邦水的繁荣新颜令人欢喜,更让人清醒:这安宁富足的日子,正是用“九一八”以来的民族伤痛与无数先烈的热血换来的。

回到杨正荣同学家中,他早已备好薄酒,师生们重新围坐桌前,气氛在酒香中添了几分厚重。

唐老师率先端起酒杯,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今天这个日子,咱们第一杯酒,先敬那些为家国牺牲的先烈们!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咱们现在安稳坐在一起喝酒、聊天的日子。”说着,他轻轻倾斜酒杯,将少许酒洒在地上,以朴素的方式寄托追思。我们纷纷起身举杯,目光凝重,齐声道:“敬先烈,不忘历史!”清脆的碰杯声里,满是对英雄的敬意。

饮下这杯酒,席间有人提起杨东瞻烈士,思绪随之飘回1950年的风霜岁月。栗木中学旁曾长眠着这位烈士(2014年1月迁入都匀市烈士陵园):27岁的山东寿张县汉子,1944年投身革命,党徽在战火中熠熠生辉;1949年底随军挺进贵州,任都匀县人民政府二区文明乡乡长兼区委组织委员,全心为百姓奔波。1950年1月21日,他在瓮朗村召开群众大会时突遭土匪袭击,生命永远定格,鲜血染红了脚下的乡土。

正是八十余年前,“九一八事变”点燃侵略战火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军民,以“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格局鏖战山河,将生死置之度外;正是杨东瞻这样的烈士,循着党的指引,以热血铺就民族解放之路,才让中国迎来破晓曙光,铸就了今日邦水的兴旺。

稍作停顿,唐老师放下酒杯又重新端起,目光扫过众人,笑着开口:“这第二杯,咱们祝师生情谊长存,也祝大家守住这份安稳,好好过日子,不辜负先烈们的付出!”话音落,酒杯相碰,暖意漫过席间。紧接着,她转向杨正荣,语气添了几分亲切:“正荣啊,今天咱们能聚得这么齐,全靠你费心张罗。这第三杯,咱们一起敬主人家!眼看秋收就到了,盼着你家今年硕果累累、五谷丰登,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结大瓜’!也借这杯酒,祝你往后年年有肥猪满圈,岁岁有余粮满仓,小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红火光景,就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我们纷纷举杯,朝着杨正荣齐声附和:“敬主人家!祝日子红火!”杨正荣笑着起身,连连摆手致谢,随即举杯回敬。杯中酒碰撞的声响,混着席间的笑声,让庄重的氛围里多了几分对平凡幸福的真切期许。

“九一八”的炮声虽已远去,但历史留下的伤痛与警示从未消散。如今每年9月18日,全国多地拉响的防空警报,穿过街巷与山河,既是对遇难同胞的哀悼、对先烈的缅怀,更是警醒每一位国人:铭记历史伤痕,致敬英雄先烈,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永防历史悲剧重演。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重拾同窗情、致敬师长,在和平年代的幸福图景中畅谈时代发展、歌颂祖国繁荣,更坚定了紧跟党的步伐的信念。这般回望历史的相聚,多了几分深沉厚重——我们谈的不仅是生活,更是“九一八”警示下的责任;我们念的不仅是情谊,更是先烈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无恙”。

于是,便想把这份心绪化作文字,以《山河回响里的格局》为名作诗,写给脚下的山河,写给“九一八”以来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过往,更以此提醒自己: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吾辈自强,共护山河!

 

山河回响里的格局(自由诗)

 

01

 

常听人把“格局”挂在嘴边

书本里 聊天时 一遍遍提起

亚里士多德说 它让人生绽放

“格局越宽广 人生便越丰盈”

盖茨说 心胸牵着它的尺度

“心胸决定格局 眼界丈量境界”

巴菲特说 它比出身更能定航向

“真正的高度 不在于出身 而在于格局”

 

我总琢磨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

直到翻开史书 九十四年的“九一八”硝烟撞进胸膛

那时没有商敌、情敌、棋敌、牌敌、考敌的细碎计较

只有“九一八”后家国危亡时 亿万人攥得发白的手掌

古人说“男儿出门一步 便有七重关”

可那时的关隘 是踏碎山河的豺狼

 

他们的格局 从不是个人得失的掂量

是把“小我”埋进战壕 眼里装着

没被抢走的村庄 没被毁掉的爹娘

恰如孔子说“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也懂“谁家锅底都有灰” 不必羡他人风光

“生活从非一成不变 风光背后 各有担当”

 

生于红旗下 长在春风里的我们

当以“不辜负今天的晨光 不忧虑明天的迷茫”的模样

承“九一八”先辈遗志 为家国 奋力向前闯

 

02

 

原来 读懂格局从不是空喊口号

是心里的宽度 是看事的眼光

是手头紧时 先顾好日子 却不丢从容坦荡

是遇着糟心事 及时转身 别活成讨厌的模样

 

偏有人学不会尊重 耍着指手画脚的伎俩

负了长者的教诲 亏了父辈的守望

专挑不善抵抗者轻慢 把无礼当坦荡 拿刻薄充疏狂

这般格局狭隘 不过是鸡蛋碰石头 自讨荒唐

 

九十四年的“九一八”过后 百姓早把格局写在土地上

饥肠辘辘时 把最后一把米塞给兵郎

屋檐被炸穿时 用身体护住受伤的儿郎

没有“以牙还牙”的私怨 只有“还我河山”的滚烫

他们的抗争 不为争输赢 只为后代能安稳晒太阳

 

老祖宗说“不听老人言 吃亏在眼前”

这“言”藏在生活的通透里

“日子无需多富 快乐就好;票子无需太多 够用就好”

“家人牵挂就好 朋友真心就好 房子温暖就好”

也藏在对“狭隘者”的清醒里

“见富眉开眼笑 见穷冷眼相向”的 当远避

更记着 成年人的尊严与底气 要靠自己去闯

努力的意义 是为自己 争更多选择的力量

 

03

 

我想起 古人格局里的模样

屈子怀着忧国心 哪怕投身汨罗江

范公把“忧乐”装胸膛 无论穷富 都念着百姓安康

他们的格局 是把自己放进更大的天地

而非只盯着眼前的米缸

 

“九一八”后的人民 把格局熬成星光

农妇放下针线 油灯下缝补军装

孩童踮起脚尖 把情报藏进裤裆

像杨继盛说“宁可我让人 不教使人让我;宁可我吃亏 不教使人吃亏”

 

也如马云的洞察“拜佛若有用 何需步步闯荡

种地能致富 怎会有人离乡;勤劳是根基 还需辨清方向”

这不是否定努力 是看清现实的复杂模样

更懂“人能渡己 难能渡人”

亲人的认知 非三言两语能改

别掏心掏肺去劝 免得气扰心房

“尊重他人命运 放下助人情结” 亦是成长

 

就像踏实生活的智慧

“存钱改运 早睡续命 运动养身”

“读书养气 独处养心 不怒修行”

在简单的坚持里 活出从容 自在 明亮

 

04

 

人生哪有一路平坦的方向

起起落落间 格局慢慢生长 酝酿

得意时不飘 失意时不慌

不跟过往遗憾纠缠 不被眼前小事绊肠

知道何时该向前 何时该退让

 

孔子说“修己以安人” “九一八”后的人民最懂这章

先修一颗不屈的心 再护一方安宁的乡

他们明白 人生冲突若关乎存亡

就得像战士守阵地 寸步也不让

那些迎着炮火冲锋的身影 早把“做人要正” 活成最硬的脊梁

 

“越是不顺 越要沉住气”

先辈们扛过“九一八”的涅槃之痛 换来如今的重生之光

“人生莫测 世事无常” 陷入低谷时 要信“物极必反”

“老天给磨难 是炼就风骨 增长智慧 时机到了 自会向阳”

 

在关系里 得不到尊重 便淡然转身 远离纷攘

别争辩 别生气 别惆怅

“这世间 从非你对谁好 谁就对你坦荡”

善良很贵 别轻易交付无常

“人与人相处 尊重是标配 靠谱是高配 厚道是顶配”

这才是处世的 清醒与力量

 

05

 

现在的我 仍在当下 修行 养格局

不跟人比年轻 比帅气响

只把自己的事做好 把心放宽敞

遇着难事儿 先冷静思量 能绕就绕 别硬撞

说坏话的人 挑衅的人 自有岁月考量

帮了别人 不过举手之劳 做点小事 暖了心房

不必计较 一路向阳 心里亮堂

 

偶尔听老人讲解放初期邦水的过往 才懂格局的重量

1923年 山东寿张县的泥土 养育了杨东瞻的模样

1944年 他扛起信念 把名字刻进革命的篇章

入党时的誓言 是藏在心底的光

1949年底 随军南下的脚步 踏遍山河 落在贵州的土壤

都匀二区文明乡的街巷 印着他丈量民生的匆忙

既是乡长 也是区委组织委员 把责任扛在肩上

 

1950年1月21日 瓮朗村的群众大会 还映着他宣讲的模样

土匪的突袭 打破了会场的安详

27岁的生命 定格在护佑百姓的瞬间 鲜血染红了土壤

他的格局 是把“为人民”刻进骨血 不恋个人风光

像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坦荡 他懂何时忍 何时扛

把危险挡在身前 把安宁留给乡党

这一帧坚守 是“九一八”精神延续里 最滚烫的担当

 

渐渐懂 马云“改命七点”藏着智慧

“形象走在能力前 避免被人借运 学会翻篇”

“不发脾气 管住嘴巴 不炫聪明 坚持读书”

更知“孩子的幸运 是有善良智慧的引航”

饭桌上的规矩 藏着“尊重他人”的教养

“来人齐了再动筷 不挑食 好菜让长辈 饭后收拾碗筷”

在细节里 养出孩子的 担当与明亮

 

06

 

以后的日子 藏着未来的期许 向往

我想把格局养得再大些

看得远一点 笑得从容些

不纠结得失 不害怕风浪

哪怕走得慢 也一步一步 往前闯

毕竟心里装着“格局” 日子就不会偏航

 

九十四年的9月18日 风里仍有“九一八”的回响

杨东瞻们的格局 从不是个人得失的考量

是“把自己放进更大的天地” 是护山河无恙

我学着他们的模样 把家国装在心上

才懂 我的格局里 最珍贵的

是“九一八”后 烈士用热血浇铸的——山河脊梁

 

管它旁人说“字句朴素”“话语家常”“反复寻常”

“家长里短”“不够张扬” 不与狭隘较量

我偏用笔作舟 载着“格局”二字的分量

见人写人,见山写山,见水写水

写好身边的人和事,刻下“九一八”与先辈的滚烫 不求辞藻华丽

只愿这记忆 顺着笔尖 烙进人们的心上

护山河 永远无恙

 

“人无百日好 花无百日红” 唯有精神能传扬

“万般皆浮云 唯初心不忘”

愿我们都能“在旁人闲言里 活出自在模样”

“不在乎外界评价 只专注让自己成长”

活成“九一八”先烈期盼的模样 为传递温暖 给社会 添砖加瓦

 

2025年9月18日晚上于贵州都匀金麒麟财富华庭


图片1

图片2

聚餐席间,众人畅谈往昔岁月,举杯相敬间,一同缅怀“九一八事变”中挺身而出的先辈,追念为解放全中国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与人民,深深致敬英雄们的不朽壮举。大家既感慨“9·3”阅兵彰显的大国力量,更真切体会到如今国家富强带来的底气,深知这强盛的国力正是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坚实依靠,让民族有希望、人民有奔头。众人满怀感恩地抒发对当下幸福生活的珍视,也对即将到来的国庆与中秋双节充满热切期盼,尽显奋进信心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图片3

图片4

72岁高龄的班主任唐菊昌老师(中)与闺蜜,沉醉于乡村振兴战略下泡木寨的宜人景致,在村寨入口处欣然驻足、合影留念,定格下这份惬意与喜悦。

图片5

图片6

作者罗祖文为生动展现泡木寨的乡村变迁,分别以村寨入口及全寨风貌为背景,拍照留存,用镜头记录乡村发展的崭新面貌 。

 

作者介绍:罗祖文,又名彭应文、彭万文,贵州都匀绿茵湖街道邦水村(栗木寨)布依族,60后中共党员,大学专科学历。系贵州省散文学会、都匀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职于墨阳完小、墨冲区教育办、都匀三小、都匀市创建办(后为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心),担任区(镇)语数体教研员、镇教育工会主席、市创建办信息科科长。兼任都匀市政协七届委员、市教育工会宣传委员、市教师阅读写作协会副秘书长、都匀晚报通讯员,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学校墨冲区中函班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军区都匀陆军预备役步兵师工兵营营部书记。2000、2004、2008、2014年先后借调至墨冲镇政府、都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黔南州委组织部。获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表彰、中国教育学会“优秀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及黔南州“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21年退休。在国家、省、州、市级媒体发表作品2000余篇,两度获评都匀市作协“优秀会员”(2020—2023年度为唯一获得者)。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