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状态叫丰富的安静
郭松
在而今这个喧嚣的社会,能够保持安静难能可贵,能够保持丰富的安静更难能可贵。
丰富的安静是,既不受外界干扰,又保持内在成长;外在表现为,远离喧闹与功利,保持环境的宁静或心境的平和;内在特质为,精神世界的充实,思想情感的丰盈。
从喧闹的尘世中抽身出来,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放下一些没必要的东西,利用这段时间静下心来,做一些自己喜爱的事情,比如读书、写作、书法,绘画、冥想、发呆等。
《道德经》里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一个人,若想有所得、有所成,离不开一个“静”字。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虚名浮利;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心安静,才能抵御纷扰;只有心空灵,才能容纳万物。
万物静观皆自得,丰富的安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诗描绘的,不光是情景,还是心态。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怎么读也读不进,更不用说领会。只有心静下来,人的感官才是灵的。
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曾国藩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静在心,不在境。”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淡饭粗衣,却有一段佳趣;纷扰不宁,忧患缠身,虽锦衣玉食,却觉万般愁苦。
窃以为,所谓幸福的生活,大都是安静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人生乐趣。安静的起点是让心灵放空,不受欲望的牵缠,抛开固有的偏见,在滚滚红尘中,守住一片清凉,享受一份惬意。
人于静中得神机,丰富的安静,是一种抛开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一生两次出仕,一次是江州祭酒,一次是彭泽县令。他讨厌官场的迎来送往,讨厌对上级的卑躬屈膝,最终选择回归田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反省自己的过去,名利官场不是心之所向,也不是证明价值的唯一途径。 回到田园,耕读为业,写诗自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历史上少了一个小官,却多了一个大诗人。
人活一辈子,要想留点东西,要想有点价值,就得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界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认认真真、聚精会神地做点事,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裹挟。内心丰富而安静,才有精神的蓬勃与葱茏。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也是常人能力所及。让宁静成为常态,可以专心致志,拥有对抗未知的能力。
每个人在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总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越来越喧闹,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人却越来越安静。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而是犹如浩渺的湖泊,湖中的水一直在流转,而湖的深邃,使湖面寂静如镜。丰富的安静,是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看开了纷繁尘事的牵绊,放下了生活苦与累的纠缠,专注于内心世界的一种丰盈。
清朝时期,有次乾隆皇帝下江南,在镇江金山寺,他曾问高僧法磐:长江之中大船来来往往,一天到底要过多少只船?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自古以来,无论贫富贵贱,都免不了要和名利打交道。只是,对待名利,不同的态度和取舍,暗示不同的人生。有人终日奔波劳累,忙忙碌碌追逐名利,到最后却沦为物欲的奴隶,于灯红酒绿的繁华浮躁里,于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里,犹如困于金银筑起的枷锁,动弹不得,也呼吸不了。有的人,却能摆脱物质诱惑,挣脱名利枷锁,泰然看待一切虚名浮利,安心享受内心的那片净土。
《道德经》里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堵塞贪念的孔穴,关闭欲望的大门,终生都不会被是非烦恼所困扰;而一旦打开贪念之穴和欲望之门,如洪水猛兽般的贪欲,将会让人一生都不得安宁。尝尽人间百味,看遍世事繁华,终会发现,最美的是看开了纷纭世事缠绕的那种身的轻松,是摆脱了虚名浮利诱惑的那种心的宁静。
丰富的安静,是追求内心丰盈,生活素简。“心为物役,道所不载。”一个人,心若被繁重的外物牵绊奴役,人生就会变得疲惫不堪,因为生命之舟,终究无法承载太多的东西。能于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看淡身外之物,静下心来去追求内心丰盈,生活素简的人,才是真正有境界的人。
美国作家梭罗,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那个时候,许多人忙着做官,忙着觥筹交错和追逐更多的物质。但梭罗向往精神的富足,只想寻找一个清净安宁的场所,安置自己丰润的灵魂。他提起一把斧子,跑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自己动手搭建了简陋的房屋,自耕自食,过起了简朴的隐居生活。每天打鱼,种豆,欣赏漂亮的湖水,倾听悦耳的鸟鸣,静心思考,安心写作。在优美的湖光山色中,于清新的碧水翠竹间,他为世界奉献出堪称圣书的《瓦尔登湖》。
人,只有放弃多余的无用之物,坚持简单淳朴的生活,保持精神世界的恬静富足,才能真正享受内心的轻松愉悦。正如《增广贤文》所说:“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背负太多的东西,往往犹如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只能成为压垮身心的累赘,除此之外并无他用。于喧嚣的世界中,舍弃欲望的捆绑,放下繁复的累赘,为心灵腾出一处僻静的净土,是一种淡到极致的追求。人,越往后就越发现,生活素简,内心丰盈,才是一种境界。
丰富的安静,是懂得独处的魅力。世人大都爱热闹,学者、作家却偏喜安静。比如周国平,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学讲座之类,他始终不能习惯,总是尽量推辞,有时盛情难却答应了,结果多半也是后悔。他说,每天在家里读书和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与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都和我无关,我对这样的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是安静的。在他看来,告别外界喧扰,寻得内心清净的独处,是比外出交际更为重要的能力。
跟周国平一样,喜欢安安静静享受独处的,还有钱钟书先生。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他,名与利于他皆是唾手可得之物,然而他却向来拒绝采访,只于他小小书房中守得内心的清净,外面欢腾的喧闹,通通住不进他的心里。闲暇时分,他要么跟妻子杨绛于诗词歌赋里笑谈人生,要么一个人安心创作。不浮躁的背后,是一颗沉静下来的心,是于独处时光里回归自我,充实自己的一种智慧。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生活越来越繁琐,世界越来越喧嚣,有人在万人欢腾中依然内心空虚,有人在起哄的热闹里仍然心灵孤独,喧哗背后,有无处安放的灵魂,笑声背后,有不为人知的悲苦。而独处,似乎成了热闹背后的一剂良药,让浮于空中的孤寂灵魂落地生根,开出硕大的花朵。能静下心来享受独处的人,不是另类不合群,而是懂得收起浮躁的心,卸下虚假的面具,真正做回自己,整合自己,享受心灵上的平静。
人的一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像是一口井,平静而又单调;第二个阶段如同急流,奔腾起伏又动荡不宁;第三个阶段像是一片湖泊,湖中的水一直在流转,而湖的深邃让湖面寂静如镜。由平静单调,到奔腾动荡,再到如今的丰富又安静,不禁让人明白,人活一辈子,终究要归于平静。于平静中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之心,放下肆意生长的欲望,寻得内心的富足,于安静中放下迷茫焦虑的情绪,感受品味生活,才是一种境界。
香港作家梁文道说:这是一个急躁而喧嚣的时代,我们就像住在一个闹腾腾的房子里,每一个人都放大了喉咙喊叫。为了让他们听到我们说的话,我们只好比他们还大声。没有人知道别人到底在讲什么。其实很多时候,安静是比喧嚣更具闪闪发光的力量。与其忙着趁热闹,赶着随大流,不如给自己的心灵留出一片静谧闲雅之地,丰富地安静着,在安静之中,感受热闹背后无限广袤的世界。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