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自由诗 > 正文

北京诗社“走北京写北京”之二

北京诗社“走北京写北京”之二(地坛、前门)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imageimageimageimageimage


imageimageimage

北京诗社“新京派”诗人:

木行之、岩颜、赵国培、安琪、蔚翠、相国、小溪

周步、杨喜来、山杉、张义、楚红城、杨超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主要用于古代帝王祭祀社稷。在古代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源远流长,因此,作为祭祀地祇场所的地坛建筑,最突出的一点,即是以象征大地的正方形为几何母题而重复运用。从地坛平面的构成到墙圈、拜台的建造,一系列大小平立面上方向不同的正方形的反复出现,与天坛以象征苍天的圆形为母题而不断重复的情形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只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有方泽坛、皇只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于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园内草坪面积14.5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8.8%,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棵。


我与地坛

文/木行之


出了地坛医院,就是地坛

树木、建筑在门前排队,挂号


有时,我混迹其中,打水,买饭

时间久了,成了病友


我将被踩倒的小草扶了扶

被误认成了医生护士


我能缓解它们片刻的疼痛

可在时光面前,一切无药可医



地坛

文/安琪

 

旧友到京

什么也不去,就要到地坛

旧友是个文化人

当然就要到地坛

 

在北京,在东城

旧友拉我到地坛

 

看见草绿风清,树叶纷纷摇

阳光碎碎

闪烁不停

 

旧友的欢喜

我的孤独,一起在地坛走。

 

地坛地坛

旧友欢喜我孤独,四处寻找

史铁生。



叩问

——致地坛

文/岩颜


地坛大门开启

车流知趣地隐退

千百年的祀地大典早已谢幕

心中的仪式不过刚刚开始

是死亡还是更好的继续

一个年轻人和他的轮椅撵压过的地方

独臂将军和将军柏早洞悉了答案


远处,地坛公园怀抱以外的池塘

一只蜻蜓倾听着水面

听它心里装着鱼,蜉蝣和水草的欢叫

却还是泪水涟涟

当渺小不在

一只鸟目睹天空失去了高度

才发现大地是永恒的母亲


我们都不是史铁生

但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地坛



关于地坛

文/蔚翠


在地坛,我已找不到

任何祭品

神圣的气息已经一点点消散

每升起一栋楼

每一辆汽车从它身边

飞驰而过,地坛都露出无奈


它沉默着接受变迁

它忍耐、宽容。风的通道

和雨的通道中间

祈祷还在。那些亘古不变的

忧伤、失落、满足和幸福

一遍遍来

又无有缘由地消逝


星光在上,泽渠环侍

云朵遥遥,雨顺风调

汗水和泪水其实是新的祭品

果瓜们拉住我的手

一边往前走,一边回头



方泽坛

文/相国


三跪九叩的礼尚

在广厚街的深处

天圆地方

天青地黄


泽渠方转流畅

把安康虔诚进稻香

民心是朝堂


把音乐舞蹈成丰硕

谁进了斋宫

谁坐了乾坤

谁是君王



方泽坛

文/小溪


坛的一周有方形泽渠

信奉天圆地方


贴紧土地,膜拜

叩首,叩首,叩首

仿佛可以将一切好运都从土地里磕出来


可往往只有额头上的土

和百姓生活的疼


在这土地上

几千年了,朝代更迭

唯有和泥土的汗水未变

也唯有稻谷可以煮出米香



我与地坛

文/周步


神的领地

人的世界


你在这里聆听神的意愿和指示

我在这里感悟人的世界和内心


这里没有仰视的丰碑

这里只有深入大地秘密


每一步向上的前行

贯通着每一步向下的延伸……



土地之神

文/杨喜来


在最拮据的日子

每天为饭发愁

母亲走到荒地里

就有野菜回来充饥

从此我们知道

再苦再难

土地也会养活我们

渴望土地

是渴望生活的保障

是心里的一份安全

尽管泥土被踩在脚下

但是撒下种子

大地就长出粮食

土地之神

是抚养了我们的母亲


我不学帝王祭天

在天坛演绎一场威严

我愿匍匐在泥土之上

向大地叩拜

在我捧出这份虔诚

捧出赤子之心的地方

就是地坛



土地的样子和颜色

文/山杉


父天母地的天子

高耸入云的天子

也食人间烟火

也要五谷丰登

必须弯下腰来三拜九叩

祭地的人可以脚不沾地

看不见土地的样子和颜色

离土地最远


土地的颜色

在马牛羊的瞳孔里

在饥饿的肠胃里

在滴落的血汗里

只有把手伸进泥土

才可触到大地的根脉

才有万物萌生

才能洞悉生死

只有把心播种下去

才懂大地的赠予

只有脚踏实地辛勤劳作

和大地在一起的人

才不会飘浮于尘世


一切来自泥土

终归是要回归泥土的

植物比我们更了解土地

用五彩的果实供奉祭奠

而人民才是大地结出的谷粮

是土地最美的样子和颜色

清风徐来

泥土芬芳



地坛印象

文/赵国培


从毛头到达白顶

无数次与你相拥

最难忘一九七六盛夏

骑单车南北直穿畅行

公园摇身变成避难营

长起座座高矮抗震棚


不为重温祭祀盛景

如今我常致敬高峰

那辆著名轮椅与你融为一体

串串辙印分明行行汉语精灵

你被多少人定居心房中

每个房间里都有史铁生


前门

       前门是正阳门的俗称,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的南面,是北京内城的正门,包括箭楼和城楼,原由瓮城墙连为一体,后因修路分割成了两个部分。但一般人们也把大栅栏那个地方叫做前门,所以说严格意义上来说,前门的概念是一个区域,范围是正阳门和它前面的珠市口、大栅栏等区域。

       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之一,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当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坛、山川坛的御路。


正阳门的摄像头

文/张义


一个窗口就是一个快门

无数头颅扎进去

各顾各摩擦出光滑头骨

为后朝踩扁前朝铺路

路上的洋人

一个手指头就是一把枪

拉洋片的眼镜

过滤大栅栏挤进的来人

河马,柴狗,蝙蝠

动物世界列队前来

赞扬凡是回馈顶戴的阶级

一天算做一页

一行算做一个时辰

沾满人性的情节

连环画以理性的自闭装潢


焚烧的烟雾拴在马屁股上

大臣和太后互相行礼

膝关节咯咯作响的时代

正阳门的坍塌是一本教科书

游客只要瞻仰的巍峨态度

和历史的导游厚此薄彼

庄重出一番套话

供给清晰的摄像头人文故事

或者反证古代官僚的成就

给正阳门的砖瓦和房檐打分



正阳门

文/楚红城


月昏黄,琉璃檐打着盹。沙燕时不时鸣叫几声

券洞,从永历年间赶回来的风打着旋儿


站在这里,和那些时不时回头的行人一样

以张望的方式

抚慰沉寂


我的记忆,开始向弧度倾斜

偏重于聆听筑城的声音

马匹的嘶鸣也开始了


就像从来没有从梦境拔出脚步一样

紧了紧鞋带


直起身,我不会捂住脸

嚎啕

扛在肩头的正阳门,是一个巨大的感叹号


大厦围困,贴近墙壁

还能听到一些

从历史挣扎出来的声音



前门

文/杨超


500年前

你就站在这里经历烽火

500年后

你依然在这里屹立


都说前门好长好长

正阳门、珠市口、大栅栏

都在你的括号里


正阳门经过了多少不幸

但皇城,还是皇城

珠市口珠光宝气

和京城的祥云迎合

大栅栏的五大戏楼不见踪影

老字号商铺依旧繁华


前门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

就知道的地方

父亲手里的香烟

多少年了

还在一明一暗


纯贵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