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只有盲人能在黑暗中为我们领路
作者:远洋
盲 人
在黑暗时代需要盲人引领。
这个盲人被画地为狱,
囚禁于自己家中。
像地下矿井的挖煤工,
头顶明灯,心中有光。
“你整夜整夜地敲打狱门和墙壁
——要在黑暗的牢狱里
打出一道光明来”——
我们都是睁眼瞎,早已有眼无光,心如死灰。
我们这些双眼明亮的人是真正的瞎子。
只有盲人能在黑暗中为我们领路。
他曾经是荷马,是海伦,是阿炳,
如今是一个连姓名都要被屏蔽删除的人。
在祖国潜逃而后流亡异域。
在黑暗漫长的隧道里,只有盲人,
只有盲人能够引领我们。
只有盲人,心中有光……
不死的歌者
二月,不死的蛐蛐,
从残雪里发出土地的声音。
蜗居地下,蛰伏草根。
跟土地蹲在一起,
就寄身于刀锋。
永远在野——
在野外,在田野,在低处。
在践踏中爬行,在泥巴里挣扎。
食不果腹,餐风饮露。日晒雨淋
雷殛霜打,也要唱——
低低地,为失去的家园,
为荒芜的土地,不断气儿地唱。
犹如亡灵纤弱的呼唤,
又仿佛黄泉下的娘
给高烧昏迷的小儿喊魂。
这土地的灵魂,草根的歌者,
为广大而沉默的土地,
发出微小的呼声。
当我从屡遭蹂躏和碾压的土地路过,
听见它倔犟的低吟,来自沉寂的一角,
来自黑暗的边缘,告诉我——
“经历几番折腾,没死。
还活着,活过来了。”
空心村
衰败的村庄
倾颓的村庄
连牛粪气味也稀少了
哞哞的羊羔孤苦伶仃
孩子巴望在木格窗里
大睁着深深凹陷的眼睛
老人喘息在土墙根下
斜倚着一抹残阳
乌鸦的叫声撕破天空
蝙蝠的翅膀织满黄昏
荒废的土地疯长哀愁
失学的少年变成野猴
森林中的狼群像婴儿啼哭
猫头鹰的哀嗥滴淌着鲜血
残废的挖煤工以酒浇愁
谷场上的女人借月偷情
走夜路的人撞见鬼了
草垛留下露水和暗影
青石板上星星滑落
雨天村路更加泥泞
倒掉的小学在雨水中啜泣
桐油靴,高脚马
木槿篱依旧说着紫红色的话
池塘边还见蜻蜓点水
屋梁下再无燕子衔泥
空心村,空心村
坍塌在西风残照里
大睁着深深凹陷的眼睛
塞瑟岛之旅
在自己的祖国你是一个陌生人
“是我。”凭着苍老的声音
亲生儿子也不能将你的身份确认
妻在绝望的翘盼中青丝染霜
站成残年风烛。你已佝偻
不过是一根抵抗腐烂的老木头
用鸟儿的语言问答,两个老活计
失散多年之后,终于接上了头
而你在战友的墓地里跳舞
跳成一只孤独的鹰鹫
为捍卫祖先的土地,惟有你
对资本的收买说“不!”
乡亲们向你扔石头
三十年?五十年?经过漫长的放逐
回到故土,却无法立足
在祖国你依旧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并再次遭到流放的命运
——在木筏扎成的浮岛上
承受凄风苦雨的打击
和汪洋大海的飘泊……
(以上四首刊登于《青春》2017年星座诗群)
剪 舌
“鸟要剪舌才能说话。”
无数只鸟儿,死于这一世代相传的家法;
无数只鸟儿,慑于这一残忍的刑罚,
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
战战兢兢地开始学舌。
它们本来就被禁锢于笼中,
被豢养,被驯服,失去了自由和广阔的天空,
也失去了飞翔、歌唱和生存的能力,
最终,它们失去了自己的声音,
极力摹仿主子的腔调,
变成小丑,
供人取乐和戏耍。
暴 雪
雪涂改了一切,黑的变成白的。
连同雾霾带来的层层黑灰。
树林披上雪大氅,一片白茫茫
把丑陋龌龊和穷苦掩盖。万籁俱寂,
所有鸟儿震慑于白色恐怖,
在严寒中瑟瑟颤栗,噤声不语。
只有乌鸦仿佛是凛冬世界的老大,
他化装成白鹭,呱噪不停地大声讲话,
像那个年代开批判会的高音喇叭。
村庄已被暴雪活埋,留守土地的人
与世隔绝。河中石墩假冒年糕,
满足着饥饿的想象。眺望河对岸,
那座雪和竹林掩映的低矮牛棚
曾经居住着你被赶出家门的母亲,
还有那个随父母下放的绿豆芽女孩
——儿时你暗自在心中
把她当作童话中的公主……
此刻打断你的回忆和想象的,
是一个身披蓑衣的流浪者——
这位头上草帽有“亳州”字样的文雅乞丐,
走村串户不言不语,手执一管毛笔,
在石灰白墙上写下几行行楷小字,
留下让人难以猜透的谜语,
然后在疾速的风雪里消失。
他是唯一在白茫茫中写黑字的人。
雪,更加疯狂肆虐的暴雪,跟夜色一起到来,
黑暗降临在乡村图书馆,女教师
用墨水瓶做灯,在黑暗中把自己照亮。
你嘎吱嘎吱地踏响积雪,只是想
在死寂时听见自己的脚步声,
走过大雪覆盖下显得更贫寒的村巷,
去寻找一扇闪光的窗,偶尔
站住,听永不冻结的溪流,
在厚厚的冰层下歌唱。
悼白桦
当初,你给自己取名叫白桦
也许只是希望——
在文学园地里
成长为一棵笔挺正直的树
绝不会想到
经历几十年风雨霜雪
在你这棵树身上
会留下无数个伤疤
生前最后一次接受采访
在你淡淡的讲述中
还有隐隐的痛
但更多的是深深的爱
你已谅解那些讨伐你、戕害你的人
你已看清这个世界
仍然满怀苦恋般的感情
你已真正认识了
“太阳和人”以及你自己
你甚至感谢他们
因为那些伤疤
在晚年,终于长成了
你自己的眼睛
2019.1.16
发表于信阳周刊新闻网02月22日,《河南文学》杂志8月16日
半截铁轨
半截铁轨
挂在老柳树上
权当作校钟
召唤我们上课、下课
更多的是集合劳动
开批判会
那时农村小学
实行半日制
我们都被当作半个劳力
早晨和下午干农活
上午上学也不能歇歇
有一个同学
因没有到校参加挖山造田
就是在这生锈的钟声下
被宣告开除学籍
断掉的铁轨
每天一遍遍提醒
并教导我们——
在这个国度
没有远
也没有开往远方的列车
2019.2.25.
(刊登于草堂诗刊2020第10 卷)
南澳海鲜
窗口吞吃着一叶叶白帆。
坐在窗旁,餐桌连接着大海。
牡蛎,扇贝,濑尿虾,龙虾,石斑鱼
和八爪鱼,几乎活蹦乱跳地被端上桌来。
用舌尖品尝原汁原味的新鲜,
它们随身携带的点滴海水,
加上一丝腥咸的风,
就是天然的盐和调味品。
看这家名叫“兄弟”的餐厅,
不见兄弟,只有几位或老或幼的女人,
跑上跑下,十分殷勤。
她们说,眼前这片海,也是当年逃港的一条路。
我不知道如何能泅渡滚滚波涛,
穿越漩涡和鲨鱼——这暗藏凶险、处处
是地狱深渊的辽阔无垠。
偶尔,从窗口掠过的灰海鸥, 泼妇般尖叫着,
叱骂着,似乎抗议从它饥饿的口中夺食;
而黑色闪电似的海燕,像是倏忽间
从海底冲出的幽灵,钓起深深埋葬的记忆,
在海天一色的蔚蓝中,不协调地,
呈现某种尖锐的提醒。
我们全然不顾,埋头进餐,
仿佛替那些多年前葬身鱼腹的兄弟
索偿大海的欠债,
活着从未活过的余生。
(刊登于《河南诗人2018年第6期》
绿色的蝉
一只飞到十六楼阳台上的蝉
立刻带来炎热的夏天
在幌伞枫上伪装成绿树叶
但鸣叫暴露了他的身份
他振动着透明的翅膀歌唱
与对面山上另一只遥相呼应
那么胆怯,我一走近
便哑默不语,低低地伏在枝条上
我搬来一张矮凳坐下,想静静听他长吟
他惊诧地飞走,带着一阵鸣镝声
或许,是在黑暗中呆得太久了
(据说要在地底下度过95%的光阴)
一有风吹草动,就胆战心惊
却不肯封嘴,压抑与生俱来的本能
庄子说:“蟪蛄不知春秋”
我为他生命短暂感到庆幸——
免得成为噤声而又不得不吹哨的寒蝉
无端地遭受许多风雨霜雪……
2020.5.29
重 生
我看见那些饱受戕残的树
在风暴后的废墟上
它们黄昏的剪影
呈现出挣扎的形状
断指指着苍天画问号
残掌也试图抓住落日
荆莽中伸出一只僵直的手
像溺水者还在哭喊呼救
蟹爪般的根仍不屈地
要从泥土里爬起
作那场浩劫的见证者
倒毙后开始腐烂的躯干
冒出耳朵
谛听春之声
佝偻的裸体和断臂残肢
在墓地上跳起迎春舞
它们终于从伤疤里
抽出嫩枝新叶
高高擎着一支绿色火炬
最美的那棵已然化身为女神
2020.4.4.庚子年清明节
梦母亲
我提着一袋草药,翻山越岭
回乡送给病重的母亲。拐过一座山头
远远地望见
弯弯曲曲的田埂上,她挑着
山也似的稻捆,颤巍巍地
一步一步挪来
忽一闪,不见了踪影
我赶回家去,进屋
空无一人。出门
房前屋后寻找,心头生起疑问
她,不是已逝世多年了么?再进屋
只见满头白发的母亲,正在昏黄如豆灯光下
缝补衣裳,栩栩如生
2020.4.23
(刊登于《草堂》2021年第11期)
归 燕
在泥岗村,接连两天早晨
我看见一只燕子,沿着街道两旁店铺盘旋
有时几乎贴地飞行,一圈又一圈
掠过低矮的廊檐
她在寻找什么:是被摧毁的泥巢
还是失散的伴侣和儿女?
这座叫泥岗的村子,早已没有泥土屋
全都是钢筋水泥建筑,贴着漂亮的瓷砖
昔日深圳古村变成了繁荣的街市
她让我脑海中跳出,我翻译的塞弗尔特
悼念利迪策死难者的诗句——
“回家的燕子徒然寻找她的阁楼,
哀鸣着,飞了一圈又一圈。”
或许,对于燕子同样残酷:乡村变成都市
让她迷失,再也找不到栖居之处
凝视着盘旋的燕子,我驻足良久
想起故乡荒芜的家园,坍塌多年的祖屋
我侧耳谛听,但喧嚣声淹没了
燕子的哀鸣
2021.5.21.
(刊登于《特区文学·诗》第4期)
窗 外
清晨,隔着窗,抬头看见
不远处青草坡上洒满金色阳光
它吸引着我,让我为之一振
让我想做一个在晨光中奔跑的人
但是我知道,必须迎着寒风
穿过一条长长的黑暗而阴冷的甬道
翻越好几道篱笆、栅栏和围墙
最后,还要打开被焊死的铁门
才能冲破严冬的封锁和围困
抵达那片青草生长的地方
进入温暖如春的世界
我一跃而起,冲出已成囚室的公寓
我要做在晨光中奔跑的人
2022.1.6
洗 礼
我在大海边遇到一个孩子
他手拿一只绿得发蓝的陶瓷杯
他要用海水为我施洗
把一股清凉洒在我头上
他穿着红T恤和花花绿绿的短裤
他踮起脚尖,高过岸边山峦
他在我头上浇水的神情那么专注
仿佛我是一棵值得灌溉的小树
海水经他舀起变得格外透明清澈
并被赋予令人微微颤抖的魔力
似乎是永不能复得的母乳
或古老而又神圣的源泉
我闭眼沉溺于这特别的沐浴
甚至忘记问问他的姓名
我被深深催眠了,直到汩汩声停止
睁开眼,他的身影已倏然消失
他用整个大海为我做洗礼
我怀疑这孩子就是圣婴
我恍恍惚惚,似有所悟:我觉得
在晨光中重新诞生了一次
2022.9.7
(刊登于《诗刊》2023年第3期上半月
作者简介:月刊)远洋,诗人。河南新县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作协会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九十年代一度中断写作,出版诗集《青春树》《村姑》《大别山情》《空心村》《远洋诗选》等多部。入选《河南新文学大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五十年(1953—2003)文选》(诗歌卷)、《跨越: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诗选(1978-2008)》《十年诗选》(2000-2010)、《新中国70年优秀作品文库》《新时代诗歌诗歌百人读本》《中国文学年鉴》《我和我的祖国》等选集。
译诗集《亚当的苹果园》入选“2014年文学图书排行榜Top100”;《重建伊甸园——莎朗·奥兹诗选》入选“深圳十大佳著”, 《夜舞——西尔维亚·普拉斯诗选》《水泽女神之歌——福克纳早期散文与诗歌》《明亮的伏击》《火星生活》《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诗选》等均获广泛好评。
曾获深圳青年文学奖、河南诗人年度大奖、红岩文学奖“外国诗歌奖”、第一朗读者“最佳翻译奖”、中国诗歌网“十佳诗集奖”等。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