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壮阔》诗歌选
(十六首)
作者:王晓波
1.绽放
我要将渔期提前到来
我要将洋流回暖
我要将丰收在望的喜讯
告知那渴望赶海的渔民
洋流,已经回暖
冰封的海平面生机勃勃
渔讯、渔歌还有赶海吆喝的号子
瞬间传遍渔村的每个角落
渔民僵硬的面容
在微拂的海风里逐一绽放
2020年1月6日定稿
2.此时寂静
万物之灵裸露在外的善良
笨拙、难看、微不足道
不善言辞,不习惯寒喧
鹰隼不闻千仞远,俯瞰着
篝火东倒西歪高原空旷无比
松针落地,雪斜吹向河床
愈是寒冷,会愈是孤独
此时,风开始消退冰雪的凛冽
泥土里,一点点地伸展嫩绿
神的气息,在黑暗中
闪烁、舞蹈、奔流
夜深深几许,谁正记录此时寂静
2020年1月8日定稿
3.山夜
天色暗淡,已晚
山河昏沉,夜幕遮蔽
“簌簌”四野寒风凛冽
悬崖峭壁,如树立起
一张黑色大被
山沟沟空空荡荡
黑暗吞没了来时的道路
湿冷缓缓而来的夜气
沉重,而使人恐惧
一切温暖的事物都被砸碎
“哪里,可以是藏身之地?”
水流声,时隐时现
一点二点三点四点
闪烁不定,算不清的
萤火虫身影
延着水声流动,此时
寂静而不寂寞
2019年2月
4.欢欣总是在不经意间闪亮
春天,池塘逐渐丰盈
蛙声洪亮,蝴蝶缤纷
溪水清澈,鸟鸣林荫蜿蜒
第一朵荷花绽放时
美丽便已开始逐渐凋零
水里会有蛇,林中会有狼
世间还会存在许多凶狠
昼夜兼程分明
春花落地,会有巨响
秋实是一种美好
欢欣总是在不经意间闪亮
只希望善恶有报,美好浓一些
只希望孩童纯真的欢笑声
能将人们心里藏着的地狱照亮
2019年3月20日
5.万物皆有深意
正值立夏,在珠海南门村接霞庄
丛丛蓝雪花灿烂了前方的阳光
低下头,一地芬芳
“哗”的一声轻响
朵朵睡莲,次第绽开了笑脸
时间的水面,古树绿荫下
隐隐听闻昔日宋朝皇族的歌声
飘荡而至,自由的鱼
拐了好多个弯才游到此
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
在毓秀、塘祖、竹园、新围峰
这里有六百年蚝壳古墙
有望尽天涯路的艾草
还有时令嫩绿蔬菜粮食
万物皆有深意
如果此刻与你并肩
依恋这里光线,也是旧的
很安怡,温暖
想你的时候心动的痕迹
阳光,正在青绿上吹拂撒野
相看两不厌,满眼叠翠山峦
我愿和你是那一湾清澈透明的溪水
2019年立夏
6.风打身边经过
风打身边经过
捎带的气息,那么熟悉
如初夏的宁静
有深冬的稳沉
就像你打身边
经过掀起了这一阵风
在时光深处飞翔
人情冷暖,如四季
岁月斑驳,沧桑易老
骤风推着清醒的凛冽
现在的微风,淡泊宁静
就像那时,你打身边经过
掀起的风
2019年9月
7.天空中拥挤的游鱼
一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 此刻
河里湖里所有的鱼都游上岸
在灰色的天空 在拥挤的街道
在拥堵的马路间隙中 畅游 张望
车流人流气流堵塞停顿
停留的还有一颗心
一颗心呆滞在原地
细数着天空之城拥挤的游鱼
掂念着那幢楼房那个房间那张沙发上
有没有 一条鱼在张望
伫立在河畔一再张望
再没有看见游鱼……
2020年3月19日定稿
8.穿透黑地的寂寥
穿透黑夜告别黑地的寂寥
此刻,光芒把黑暗挤得悄无踪迹
霞光中,世态暴露无遗
光明与黑暗的距离有多近
世界的辽阔,桃花的红
李花的白,傲雪的寒梅
这个世间的缤纷灿烂
芬芳了苦寒
2020年2月27日定稿
9.壮阔山河
一定是故里
一定是青葱岁月
一定是求知若渴年华
一定是那片星空那片海
某个晨曦,划水出海
是不是茫然无措在水一方
是不是茫然徘徊在水中央
慢慢习惯了寂静
寂寞的自由,一种孤独追逐
一生热爱,透过你的双眼
看到辽阔苍茫
走向豁达,淡然,静好
一路无语相伴到天涯
时间锋利,记忆跟不上光阴脚步
岁月无语,朝阳起又落
壮阔山河在等待
2020年8月30日
10.你说出了风的形状
安静地, 听凭风
在你我四周
若南若北,随心所欲地飘荡
听凭天空,把远方归还
远方青翠,无拘无束地纯粹着
简单地快乐着
眺望江风,一瞬间转变成海风
你说出了风的形状
此刻,我心随风
2020年8月23日
11.无语夜半
漂泊永远没有尽头,海天的尽头
南太平洋的潮水在无限循环
此刻,月亮在窗前荡漾
再云淡风轻,也是长路迢迢
都市喧嚣后的夜半寂静
恰似某夜,你微笑的温柔
一个人独坐无语的夜半
北半球的孤单,习惯了不习惯
2020年7月11日夜半
12.一盏不熄的灯
总懵懂认为,爱情只是
占据和珍藏心灵一隅的情感
可至此,睁开双眼想的是你
合上双眼遐想的,还是你
爱情是一种牵挂和心疼
她驻足空气水中和字里行间
在思想和目光深处遨翔
终有一天,我们远离尘世
天空漫游的天使
能聆听到, 读者朗诵
写给你的那一首首诗歌
百年之后,那些诗句还伴着体温
栖息着一段段无瑕的情感
我们与一首首诗歌相拥在一起
没有哪一种风霜
能够吹熄爱情这一盏灯火
2020年1月12日定稿
13.月圆花好
月色皎洁,浩荡无垠
她是一个精灵,用难以分清
落花和流水的真实在周旋
花好月圆是月色朦胧的旋律
周璇却是昔日娱乐圈的精灵
北斗星和北极星遥远不可及
她的心里,爱情正值盛夏
不知应将十月安放哪里
渐行渐远的风,吹不散斜阳
远方纯真,秋色会是多么欢欣
风从不同角度轻拂她的发梢
在这样的时候相遇
她艾怨的少女梦已是遥远
爱着她不曾被别人爱过的部分
不同角度的爱会是别样的美
此刻明月高悬,茉莉芬芳
2020年2月8日元宵定稿
14.天使的翅膀
苍穹之上,飞檐走壁似的星星
闪烁着爱的誓言
曾以为,一颗土终极为浮尘
漂荡,失落,在天地间茫然
今晚,苍穹深处
半弯新月沉吟,以爱为铺垫
一颗土,竟熵变成闪烁的星星
一颗土,长出天使的翅膀
飞翔天际
璀璨夺目如与一场花开相遇
2019年8月
15.谁能及这青梅竹马
把月亮掰开,你就跳了出来
拉起手,我们就构成整个天宇
有阔的海,横的陆,高的天空
还有遍山满岭的梅花
你的发梢有七彩的虹
你的面容如百花中含苞的荷
你走过的小道青梅正飘香
此刻,竹竿为马,钻木为火
鱼猎,扬穗,生生不息
2015年4月
16.雕刻的时光
时光对岸 南岭以南 睡莲不露痕迹
鲜艳 明媚 枯萎 凋零
在光阴的河岸 我捡拾到数根银丝
丢了银发的 也许是那呼啸而过的白马
也许是涉河而过的你和我
庆幸的是 我们发现了莲的心事
窥探到时光的秘密
那骑白马的人 就站在澎湃时光的岸上
2020年5月23日定稿
※王晓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诗歌学会第二、三届主席,中山市作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山市文联第八、九届主席团成员,2015年12月主持创办大型诗歌季刊《香山诗刊》。著有《山河壮阔》《骑着月亮飞行》《雨殇》等5部;主编《那一树花开》《诗“歌”中山》《中山现代诗选(2000—2020年)》等13部;曾获人民日报作品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中山市优秀精神文明产品奖、中山文艺奖、香山文学奖一等奖等奖项。其诗学评论《吹掉泡沫 还诗歌以亮丽》(载《人民日报》2002年6月11日)和《不敢苟同的错误诗学》(载《作品与争鸣》2003年7月)曾受到广泛关注;诗歌作品载《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青年文摘》《诗选刊》等刊物;入选《中国诗歌选》《中国诗歌年度选》《中国新诗日历》《中国爱情诗精选》等选本。
附评论:
现代诗的生命张力与生活哲思
——评王晓波诗集《山河壮阔》
作者:赵国宏
摘要:王晓波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和情感的简单描摹,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他通过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强韧;通过对孤独与寂静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我自我存在的反思;而对爱情的描绘,则在短暂与永恒之间营造出无尽的张力与悖论。正是在这些多重意象的交汇中,王晓波诗歌找到了平衡,也展现了他对人类经验和存在意义的深刻理解。无论是从美学角度还是哲学层面,王晓波诗歌都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关键词:王晓波;现代诗;《山河壮阔》;生命张力;生活哲思
在当代华语诗坛,王晓波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哲思,吸引了诸多读者和批评家的目光。无论是对自然意象的捕捉,还是对生命本质的探讨,王晓波的诗歌常常在张力与和谐之间寻找平衡,展现出强烈的生命意志与情感冲突。而在他关于爱情的描绘中,永恒与短暂、孤独与陪伴交织呈现,构成了他诗歌的核心意象。可以说,王晓波诗歌中的自然、孤独以及爱情主题,探索其在生命张力和爱情哲思之间的诗意表达,揭示其作品的独特美学价值与哲学意涵。
一、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生命的张力
在王晓波的诗作《绽放》中,自然意象不仅仅是背景的勾勒,更成为了生命和精神力量的象征。诗中提到的“洋流回暖”和“渔民僵硬的面容 / 在微拂的海风里逐一绽放”,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细腻的描绘,表现了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的来临。这种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物理变化,更深刻地隐喻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觉醒,使得渔村的日常生活变得富有层次感和象征意义。
海德格尔在《诗人语言的解释》中提出,“诗歌是一种向存在的敞开”,即诗歌通过语言的表达,揭示出存在的本质。在王晓波的诗中,自然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更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态力量。自然的回暖代表着新的生机,渔民的面容在微风中逐渐舒展,则象征着一种内在生命力的觉醒和张扬。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似乎都在回应着人类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结。
这种联结与费尔南多·佩索阿(Fernando Pessoa)的诗歌理念不谋而合。佩索阿认为,“诗歌是一种情感的具象化表达”(《不安之书》),他强调诗人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出深刻的内在情感和思想。在《绽放》中,王晓波通过洋流和海风等自然元素,赋予了自然以情感的承载力,使得每一个自然意象都充满了灵动和张力。自然不仅成为了表达生命力的工具,更是精神升华的一种媒介。
正如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所指出的,“诗歌的力量在于它能够将外部世界的细节与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相融合”(《西方正典》)。王晓波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捕捉,将外在自然与内在情感完美结合,使得诗歌既有感性的细腻描写,又具备深刻的哲学意味。洋流的回暖不仅暗示了大自然的季节更替,也象征着一种精神的觉醒和重新绽放。
王晓波的诗歌《此时寂静》和《山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揭示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中的张力。在这些诗中,寒冷、黑暗和孤独成为诗人反思生命力量的重要意象。通过分析这些自然意象,可以窥见生命在自然力量面前的脆弱与坚韧,以及人类在孤独与寂静中面对自我和世界的存在困境。
在《此时寂静》中,诗人通过描写“鹰隼不闻千里远,俯瞰着/篝火东倒西歪高原空旷无比”,展现了高原的荒凉与寂静,这种广袤无边的空旷使得生命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愈是寒冷,会愈是孤独/时时,风开始消退冰雪的凛冽”,在寒冷与孤独的夹击中,生命却开始展示出一种隐秘的韧性,“泥土里,一点点地伸展嫩绿”。这句诗既表达了生命在严酷环境中的成长与抗争,也表现出生命力在极端环境下顽强的扩展。评论家李建国在其文章《诗歌中的自然哲学》指出:“自然的冷酷不仅是对生命的压迫,更是生命力量的见证,诗人通过自然的意象呈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大力。”
类似的,在《山夜》中,诗人通过“黑暗吞没了来时的道路/湿冷缓缓而来的夜气”这样的意象,营造了山夜的神秘与压迫感,黑暗和寒冷让人感到恐惧,而这种极端环境中的孤独感使得“一切温暖的事物都被砸碎”。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孤独与压抑中,诗人发现了自然中的微光,“萤火虫身影/延着水声流动,此时/寂静而不寂寞”。这表明,在最深沉的黑暗与寂静中,生命的微弱光芒依然存在。王晓波的诗歌通过微小的自然现象揭示了深刻的生命哲理,即在孤独和黑暗中,人类依然能找到存在的意义和光亮。
通过这些自然意象,譬如诗人在《欣欣总是在不经意间闪亮》《万物皆有深意》《风打身边经过》《天空中拥挤的游鱼》《穿透黑地的寂寥》等诗作,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美丽,也揭示了生命在这些极端条件下所面临的张力与抗争。自然的冷酷、寂静和孤独反而成为生命韧性和顽强的背景,诗人通过精巧的意象安排使得生命的张力在自然的巨大力量中愈发凸显。
综上所述,诗人通过诗作呈现自然意象和生命的张力,展现了诗歌如何在超越现实的层面上,揭示存在的真理和人类精神的复杂性。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也呼应了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对于诗歌本质的探讨,使得作品在美学和思想层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孤独与寂静的哲学思考
在王晓波的诗歌中,孤独与寂静作为重要的情感主题,既表达了个体内心的深刻反思,也暗示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些诗中,孤独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寂寞,更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诗人在自我与世界之间寻找意义的过程。而寂静,则是诗人从喧嚣世界中抽离的时刻,在这时,个体能够更清晰地感知生命的本质和世界的广阔。
在《此时寂静》一诗中,王晓波通过深刻的自然意象和氛围的渲染,探讨了孤独与寂静的哲学问题。诗句“鹰隼不闻千仞远,俯瞰着 / 篝火东倒西歪高原空旷无比”,将自然环境的辽阔与人类的微小形成了强烈对比,展现了人在面对广袤世界时的孤独和无力感。这里的“鹰隼”代表着一种高远的视野,而“篝火东倒西歪”象征着人类在自然中暂时的、脆弱的存在。布莱希特在其著作《孤独的诗学》中曾指出:“孤独不仅仅是个人情感,而是一种普遍的存在状态”,正如这首诗中体现的,孤独不仅源自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还包含了内心深处对存在意义的探询。
这种孤独的体验常常带有某种不可避免的无助感,尤其是在面对自然的荒凉时,人类似乎只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和脆弱。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强调的,孤独是一种“人类在有限的时间中对存在的本质性反思”。
在《壮阔山河》中,诗人通过“慢慢习惯了寂静 / 寂寞的自由,一种孤独追逐”,揭示了孤独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孤独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情感体验,更是一种主动追求的自由。在孤独中,人得以与自己对话,摆脱外界的束缚,获得内心的宁静。这种追逐让人走向“豁达,淡然,静好”,并最终在广袤的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孤独在这里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象征着个体从有限的自我走向无限的宇宙。评论家李卓在《孤独与寂静中的哲学思辨》一文中提到:“孤独是通向内心的桥梁,它让个体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同时也触及到无限的存在。”
《你说出了风的形状》则通过对风的描写,呈现了孤独与寂静的和谐关系。诗中写道:“安静地,听凭风/在你我四周”,风在诗中象征着一种自由的、不受拘束的存在。在孤独和寂静中,风成为个体心灵的回响,与诗人共鸣。诗人通过自然的风景,展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宁静:“此刻,我心随风”。这种孤独是一种内在的体验,而寂静则是个体与世界和解的瞬间。王晓波的诗歌通过风的意象表达了孤独与寂静的深层哲学思考,个体在寂静中获得自由与平和。
在《无语夜半》中,诗人更直接地面对孤独,写道:“一个人独坐无语的夜半/北半球的孤单,习惯了不习惯”。孤独在这里变成了一种持久的存在状态。夜晚的静谧、都市的喧嚣过后,个体在寂静中感受到自己与世界的疏离。这种孤独带有一种永恒的宿命感,仿佛漂泊没有尽头,只有在寂静的夜晚,孤独的深度才能被完全感知。
《万物皆有深意》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在孤独中的哲学思考。“万物皆有深意”这一标题本身就是暗示了在寂静和孤独中,个体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周围的世界。诗人写道:“所有的美好如期而至”,这一句中,寂静不再是单纯的寂寞,而是个体与自然之间的深刻对话。在自然的和谐中,孤独不再是负面的。情感体验,而成为理解生命与世界的途径。
在王晓波的诗中,诗人通过寂静的自然环境,唤起了人类面对荒凉的生命状态以及内心深处的对话。当“鹰隼”俯瞰着高原的无垠空旷,仿佛提醒着人类,我们的存在是何等短暂与孤立,而这人类从孤独中感知到的一种存在性的觉醒。另一方面,诗中也暗含了另一种力量的萌发。“风开始消退冰雪的凛冽,泥土里,一点点地伸展嫩绿”,这一句展现了生命在孤独和寂静中的顽强。生命即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依然在悄然生长。这种细腻的自然景象不仅是对生命韧性的赞美,同时也比喻了人类在孤独与寂静中逐渐找回自我。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到:“人在寂静中成长,孤独中人类得以真正面对自己并产生内在的升华。”王晓波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生命力正是面对寂静时的那种隐秘力量,显示了孤独并非纯粹的消极状态,而是一种必要的生命体验,通过它,人类才能走向更深层次的自我意识与存在觉悟。
此外,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著作《影响的焦虑》中指出,诗歌的孤独感不仅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状态,还表达了诗人在面对艺术传统时的孤独。王晓波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将这一主题扩展到哲学层面,展示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表现为物理层面的孤独,还通过寂静的空旷环境反映了精神上的孤立与探索。人类在这片荒凉的高原上,寻找生命的意义,并在沉默中发现自我,这种体验既充满苦涩,也充满力量。
在王晓波的诗作《此时寂静》中,孤独和寂静是存在的本质体现,它们不仅表现出人类面对自然和内心的深刻张力,还通过生命的微弱萌发,象征了人类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希望。通过这首诗,诗人以独特的自然意象与深沉的哲学思考,描绘了孤独与寂静的复杂面貌。正如法国哲学家萨特所言:“孤独是一种必须被接受的存在条件,它促使人类不断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存在与虚无》)。这一点在王晓波的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孤独并非绝对的消极体验,而是引导人们发现生命意义的过程。
三、爱情与永恒的诗意表达
在《一盏不熄的灯》、《月圆花好》与《天使的翅膀》中,爱情被描绘为一种超越时间与物质的情感,充满着永恒的诗意。这些诗歌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赞美,更通过深刻的意象和柔美的语言展现出爱情的持久性和不可磨灭的力量。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象表现了爱情的永恒性与普遍性。《一盏不熄的灯》中,诗句“爱情是一种牵挂和心疼,驻足空气水中和字里行间”描绘了爱情无处不在的特质,传达出爱情不仅仅只是感官的体验,而是一种贯穿生命、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精神存在。爱情如同“灯火”,它不会熄灭,即使在黑暗和寒冷中,依然散发出温暖与光亮。这种牵挂不仅局限于当下,而是延续到百年之后,甚至“没有哪一种风霜/能够吹熄爱情这一盏灯火”。以“灯火”这一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了爱情的恒久与普遍。正如拉康所言,爱是对他者的凝视,也是对自我的深刻关怀。在这首诗中,爱情不仅是个体的情感体验,还被提升为与世界、与生命的永恒联系。这种联系穿越了时间与空间,正如诗中所说,爱情像灯火一样不灭,始终照亮着人类的生命之旅。通过这样的表达,王晓波将爱情的诗意升华为一种哲学的思考,展现了爱情作为永恒存在的深刻意义。在这首诗中,王晓波对爱情的表达,超越了个体和物质的界限,深入探讨了爱情作为存在的一种永恒形式。这种意象让人联想到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观点:“爱是主体对他者的一种凝视,是对存在的一种深刻关怀”(《爱与欲望的精神分析》)。
可以说,诗中的灯火象征不仅让人想到永恒的光明,也隐喻了爱情的持续性与坚定性。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爱使人类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体验到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感。”(《哲学导论》)王晓波的这句“爱情是一种牵挂和心疼”不仅体现了爱情中的责任感与依恋,也揭示了这种情感所具有的精神超越性。灯火的意象既代表了爱情中那份持续的温暖与守护,同时也象征着它在时间的长河中不灭的力量。正是这种不断延续的光,使得个体在生活的艰难与黑暗中找到方向和希望。
进一步而言,王晓波对爱情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情感模式,暗示了一种超个人的爱。这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对爱情的理解相似,他在《无畏之爱》中写道:“爱是一种心灵的共鸣,它不仅仅存在于肉体之间,更是灵魂对世界的深情回应。”(《雪莱诗选》)在王晓波的诗中,爱情也是一种对世界的深情回应,它不仅是个体之间的关系,还通过“空气、水、字里行间”这样的媒介,融入了自然与语言,成为生命的永恒元素。这种爱情,不局限于具体的对象,而是扩展到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成为一种普遍的关怀与联系。
《月圆花好》中的“不同角度的爱会是别样的美”则表现了爱情的多样性与包容性。诗中用月色、落花、流水等自然意象来象征爱情的纯真和美好,展现出爱情的朦胧美感。此处的爱情仿佛是时间中的一场美丽邂逅,虽然“她艾怨的少女梦已是遥远”,但依然能在爱情中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温柔与美好。这种对爱情的诗意表达不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外在表现,而是深入到对情感的内心探讨。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探讨爱情的不同层次,认为真正的爱情超越了感官享受,达到了精神和灵魂的和谐【2】。而《月圆花好》正是通过不同角度来探讨爱情的多样面貌,象征着情感中的不确定与永恒性。
在《天使的翅膀》中,诗人用“今夜,苍穹深处,半弯新月沉吟,以爱为铺垫,一颗土,竟煽变成闪烁的星星”展现了爱情让普通事物升华的力量。这种转化象征着爱情不仅改变了个体,也让个体得以超越自我,获得新的生命意义和精神升华。这里的“土”象征着普通的生命个体,而“星星”则象征着在爱情中焕发出的光辉与灵性。这种转化如同柏拉图在《飨宴篇》所说的那样,爱情是灵魂的提升与净化。这种对爱情的描绘,呼应了许多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例如,罗兰·巴特在其著作《恋人絮语》中提到:“爱情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经验,无法通过理性解释,却是真实存在于每个人生命中的力量。”巴特的这一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王晓波诗中所传达的情感一一爱情如空气和水,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渗透在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爱情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它同时是一种对世界、对生命、甚至对自我深刻关怀的体现。
通过这些诗歌,爱情被赋予了灵性、永恒性和诗意的表达。诗人通过自然意象与情感共鸣,展现了爱情作为人类精神中最持久和珍贵的情感之一的伟大力量。评论家徐志摩曾在其诗歌评论中提到,真正的爱情是一种心灵的交融,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一盏不熄的灯》中的爱情就如同一盏永远燃烧的灯火,象征着爱是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这种表达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情不仅关乎浪漫,更关乎陪伴与永恒。
值得一提的是,王晓波所描绘的爱情与时间和空间的超越,也可以与拉美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诗作相联系。在《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中,聂鲁达写道:“在爱中,我们融化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超越了世俗的枷锁。”同样,王晓波在《一盏不熄的灯》一诗中,展现了爱情穿越物质界限,成为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永恒存在。这种爱情不仅限于情侣之间的感情,它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方式,是人类对生命和他者的深刻感知与回应。
王晓波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和情感的简单描摹,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他通过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强韧;通过对孤独与寂静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我自我存在的反思;而对爱情的描绘,则在短暂与永恒之间营造出无尽的张力与悖论。正是在这些多重意象的交汇中,王晓波的诗歌找到了平衡,也展现了他对人类经验和存在意义的深刻理解。无论是从美学角度还是哲学层面,王晓波的诗歌都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也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原载:《中文学刊》杂志2025年第4期(总第103期)
(赵国宏,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珠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志摩的诗与评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
2. Plato, “The Republic”, translated by G. M. A. Grube, Hackett Publishing, 1992.
3. Plato, “Symposium”, translated by Benjamin Jowet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作者简介:赵国宏,男,1965年出生,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文学硕士,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