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高端文学实力
以深邃艺术思想影响国际诗坛风云
大型思想抒情史诗组曲《行星·四重奏》网上招募寻求顶级英法翻译志愿者
一部被誉为作品注入了诗人深邃而通透的诗性思想,是一部思想抒情史诗,也是一部哲学史诗,更是一部地球命运的史诗,由此入选国内优秀期刊“全民读物”《读者》杂志2025年第4期封底新书推荐的四千行长诗《行星·四重奏》(广州出版社2024年11月第一版),在著名诗评家苗雨时于《作品》杂志2025年6期的评论中,已然欣然预言:此作“以对真理的热爱与超凡的见地,创建了不乏梦想跨度的精神宇宙。崇高的主题,完美的艺术,将使这部长诗成为屹立于世界文学的峰峦”。
顾偕的长诗《行星·四重奏》,是一部融合宇宙哲学、人类命运与诗性美学的宏篇巨制,是一部足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高端文学实力,以深邃艺术思想影响国际诗坛风云的超越性文本。其翻译需兼顾思想深度、文化意象与诗歌韵律等诸方面严格的审美认识,和娴熟语言的把握及高超的艺术发挥要求,现于网上招募寻求顶级英法翻译志愿者,现将“实施草案”、相关作品信息,以及针对性建议公布如下:
一、实施草案:
英雄不问出处,但凡自感英法翻译水平(笔译)已达到一定水准,或怀才不遇、或已出版和未出版英法文学译本的业余翻译工作者及专业翻译家,均可踊跃参与此部诗作翻译工程计划。
翻译需求可能面临的核心难点
1. 思想性复杂考量
全诗以宇宙为框架,探讨黑洞、时间熵增、人类文明等哲学命题,需译者较为熟悉天文、哲学术语及较高的文学品鉴素养,尤其对于优秀现代诗歌需具备一定的领悟力。
2. 诗学结构独特
此作采用四乐章交响曲式结构(如“黑洞纪元”“星辰之上”)与《楚辞》九章体变奏,翻译需保留复调叙事与节奏张力和跨语言转换等翻译技巧的高明辅助。
3. 意象系统抽象
如“银河邻居”“废墟是故乡”“挽歌穿透死亡”等隐喻,要求译者兼具诗歌创造力和文化转译能力,切忌直译。
译者资质建议
1. 专业背景要求
*有双语诗歌翻译经验的:最好能提供中英法三语诗歌译作案例,如熟悉庞德、圣琼·佩斯等意象派传统。自由译者亦可展示相应翻译作品(含未发表或出版的)。
*学术支撑:了解宇宙哲学(如康德、霍金理论)及中国浪漫主义诗学等。
*文化根底:掌握《楚辞》的象征体系与西方史诗(如《神曲》)的互文性。
2. 优先合作对象
*高校翻译团队:如有能力的热心者,可否请将此部长诗作品,推荐给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诗歌翻译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系)。
*专业文学译者:如有能力的热心者,可否请将此部长诗作品,推荐联系给美国的类似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团队中英双语翻译成员,或法国汉学家尚德兰(Chantal Chen)以及其他国际诗人译者:如曾翻译北岛的法语诗人Emmanuel Merle等。
翻译策略参考
1. 分层处理文本
*哲学层:直译核心术语(如“熵增/entropy increase”),辅以注释说明科学语境。
*意象层:转化文化隔阂(如“诸神的天空”译为“Celestial Realm of Divinity”而非直译)。
*韵律层:以英法自由诗体替代中文现代汉语自由诗体,需通过跨行明确断句,保持相应节奏。
2. 协作模式建议
*三重审校制:初译(中文母语译者)→ 诗性润色(目标语诗人)→ 学术校准(文学【诗歌】/天文学/哲学专家)。
*作者参与:翻译过程中,诗人顾偕随时参与作品主题及章节和句式的文本解释。诗人27年前(1998年)由中国文学出版社以“熊猫丛书”出版对外发行的英汉双语版长诗《太极》(2400行),可为此《行星·四重奏》译者,提供关键意象参考与解读。
寻求可行性招募渠道
1. 学术平台
*期待热心者支持,请向国际译者协会(ITI)、美国文学翻译协会(ALTA)官网,发布项目招标。
*高校合作:联系广州出版社对接译者资源。
2. 专业社区
*联系诗歌翻译平台(非AI人工智能):全球文学杂志)“Asymptote”、“Poetry Translation Centre”(伦敦)。
*译者社群:LinkedIn“文学翻译”小组以及Reddit的r/translator,可考虑定向招募。
3. 资助申请
*可考虑申请法国国家图书中心(CNL)中法翻译资助,或英国艺术委员会翻译基金。
二、相关作品信息
作者简介:
顾偕,上海市人,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广州市作协原副主席,第五届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代表。曾为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广东省文学院专业作家及广州市委宣传部“跨世纪人才”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十百千文艺人才”培养对象。在《芙蓉》《花城》《湖南文学》《诗神》《广州文艺》《厦门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文学报》《南方日报》《世界华文文学》(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创刊号)等国内外大型报刊发表或推出长诗30余部(含作家网等大型文艺专业网站)。著有《顾偕长诗选》《太极》(英文版)等诗集10部,电子书新作诗集、评论集、自传体微型长篇小说共四部(中诗网北京发布)。长诗作品曾被拍摄成电视诗、电视音诗在中央电视台、香港等全国30余家电视台播出,多部诗集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香港图书馆、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等收藏。长诗《日常状态》及其他诗作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年诗选》(94年版)等多种专家选本,近三十篇诗学文论及评论在《中国诗人》《世界诗坛》《星星•诗歌理论》杂志及由澳洲全球发行的人文社科国际知名双月刊《中文学刊》刊载。获“第五届中国长诗奖•最佳文本奖”、“首届国际人文社科论文大奖赛”优秀奖,和其他文学奖项多种。曾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随张贤亮、徐怀中团长出访日本、巴基斯坦进行国际文学交流。
1996年起,《诗探索》杂志、中国作协《文艺报》社,以及广东省作协和广州市文联等,先后三次联合在京召开顾偕“作品研讨会”。相关作家名和作品篇目内容,被《中国新诗编年史》《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作家大辞典》及“百度百科”辞条等写进和录入。
4千行大型思想抒情史诗组曲《行星•四重奏》单行本,成为国内优秀期刊“全民读物”《读者》杂志2025年4期封底新书推荐。六千余页《顾偕文集汇编•四卷12册》,2026年底由广州出版社将作为“岭南文化新标杆”向全国推出。
长诗《行星·四重奏》简介:
这部“大型思想抒情史诗组曲”《行星·四重奏》,实质是当代诗人顾偕上世纪29岁完成了2400行的现代抒情长诗《太极》成名作后(92年由大型文学双月刊芙蓉以二十个版的篇幅全文向文坛推出,后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又以“熊猫丛书”形式,向海外发行中英对照双语版单行本),就已开始构思的一部更大更高规模原题为《蓝色行星》的“雄心大作”。作者经过近三十年陆陆续续不间断的思考,现在这部四千行的长诗终于全部杀青,其中两年前率先完成的“第一乐章”《我在太阳系》,获得了“第五届中囯长诗奖·最佳文本奖”。
诗人深邃的诗性视野认识及广博的思想开掘,对人类与世界行将面临的诸多终极命题,无疑于这部巨制钜献中,基本做到了颇为丰富各种角度沉静而磅礴的扫描,并能用浩漫思考获得一种尤为深刻的发挥。
作品保持了作者一贯具有的高度祈愿风格和意象张力隐喻的多彩多姿,以内涵逻辑的结合,同时较为极致地还为读者打开了诗与美再将会是什么的窗口。
这种诗坛一直少有触碰的主题,无论规模还是内容,当下于一定的揭示维度及展望的宏观视域,应当算是均已构成了世界诗人的那类格局。所以对于这样一部在高处俯瞰生命的不安之书,我们有理由相信,此类完全不属于个人史诗的一种超越性文本的写法,既用全球化的当代情绪,对诗中重组的人类经历整体世相,赋予了人文生存价值上新的巨大评判与同情;在世界日渐衰退理想意义种种挫败的象征链上,这部不妨堪称是地球命运的史诗,几乎以并不乐观的沉痛诗学观念,忧患意识较强的俨然也已说出了一直孤独的人类与未来,尚剩多少不再颠簸的平衡距离。此外那种通篇无时不在宣示着一些根本性和实质性问题的文学认识,由于为现实创作强烈注入了深邃而通透的诗性思想,我们一样可以欣慰的这样讲,终极关怀型作品,自当为当代精神长期较为匮乏的一种觉悟与悲悯之诗。它全景般绚丽的呈现了人性复杂且多面挣扎的无尽困惑,对自然崩溃及易变人生怎样再能的继续前进,尤其已然发出了哲学开阔层面震聋发聩的警喻。
人类历经各不相同的疯狂与苦难,时代的残酷性以及历史叠加的不幸和多少世纪仍然错误与荒谬的重合,仿佛总让那些灵魂的高蹈者,极难有幸看到更多速度发展的幸运和真正创造的辉煌。而这些,今日于如此厚重的一部思想抒情史诗中,不仅颇为惊人的都已呈现了我们诗人罕见的探索勇气,在诗歌的浪漫主义方面,想来对当今一切严肃的生命现象,更不失为一种力度饱满的检阅。
百度搜索及作品提供:
*网上有大量有关此部长诗的报道、评论、作品国内外选载、视频介绍、以及“百度百科”专题介绍。
*所有有志于此部长诗(诗集单行本))的优秀翻译者,均可向作者免费索取《行星·四重奏》一册或多册。
三、针对性建议
项目提示:
1. 时间成本:参照同类长诗如《荒原》等,4000行翻译需12-18个月。
2、版权协调:届时作者或译者,需与广州出版社明确海内外翻译权(含出版)归属。
3、利益分享:此部长诗翻译计划,前期工作纯属有宏图大志者一展身手的志愿性质。译作(中译英或中译法)一俟完成成型并能在国内外出版,所获版税、稿酬或是国际大奖各类奖项奖金,均为原创作者与译者以4/ 6分配分成,即诗人占百分之60,译者为百分之40,中文版诗集出版者广州出版社应占多少,另行协商。译作(《行星·四重奏》)若外文版重印再版或多次获奖,利益拥有依次类推。
4、建议以“哲学史诗翻译项目”名义翻译(中译英或中译法),或可更能突显作品的世界性价值,如以“中国当代版《神曲》”之类吸引顶囯内外尖译者。网上可参考著名诗评家苗雨时、诗人批评家楚子、以及学者吴广平教授等研究评论,强调其“宇宙诗学与思想锋芒”和“重构当代史诗气质”等作品档次和学术意义。
作者手机(微信):13539789556
作者邮箱:13539789556@qq.com
2025.9.8于广州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