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征遥精短小说十篇(之二)
作者:池征遥
从不收礼
小张请求调动,去找公司王总。
“王总,我母亲长期生病需要我回家去照顾请您批准。这是2000元一点心意,请您收下。”
王总拿起小张放在桌面上的钞票点了点说道:“你怎能这样,我给人办事从来不收礼的。不过等有了合适的人来我就给你放行。”
小张执拗不过拿回钱走人。一等半年过去了,调动的事仍无踪影。他想:“是不是钱少了办不成事?”他拿上省吃俭用的5000元再次去找王总,王总依然如故。
又过了两月,小张实在有点急了,第三次去找王总。王总满脸遗憾地说:“小张,很抱歉,我的工作调整了,你的事只有等新总了!”小张彻底失望而归。
没过三月,传来消息说王总被双规了,贪污受贿5000万。
特服
我妻患脑动脉血管肿破裂术后留下严重后遗症几近为植物人11年。
去年春节后传来喜讯,她被社区摸底定为重点帮抚“特服”对象了。
一天上午,咚咚咚,我家大门被敲的震天响。开门一看,有四个人自称是社区工作人员,领头的是位年轻的女同志。
“大叔”你家的遭遇和不幸我们才知道,原来比想象的还艰难,社区决定把阿姨上报街道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了!”
喜从天降,我激动的一下紧紧握住她的手,眼泪在打转,连声道:“感谢党,感谢政府关怀。”这些场景都被录像带走了。
两个月后,社区来人正式通知:“大叔,这月开始为阿姨做特服,项目有理发、洗澡、洗脚、剪指甲、按摩理疗等。”“要钱不?”“全部由国家承担免费的!”社区领导再次上门拍照,我被感激涕零。
一晃又两个月过去了,来了服务人员做手足按摩40分钟,拍完照后即归。
又过两月,社区又来了电话:“叔叔,您对服务满意吗?”“间隔太长,能不能集中上10天半月连续做一次?”“叔,那不行,特服对象太多了,人手少,顾不上!”“今天中午为您做室内清洁,晚上做艾灸!”
夜已深,未见来人……
此后……还是未见来人。
“呜,特服原来如此累?!”
老党
我老家村里有一位新四军老党员老革命老战士,名叫蔡永贵。因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村民撤退,右腿被敌军子弹打断了筋骨,身负重伤,落下了残疾。
复员后,他回到了家乡,按规定享受荣誉军人和伤残待遇。他从来不居功自傲,乐善好施,经常拖着半条腿下地种田、走街串巷做好事,深受村民爱戴,尊称他为“老党”。
“四伯,您给我们讲故事吧!”孩子们经常到他家玩,闹着要他讲当年的故事。
“四伯你的腿咋啦?”他总是诙谐幽默而又意味深长地说:“是在那次战斗中被狗咬伤的!”
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记住了当年那个地方有群狗会咬人,记住了这位曾经出身入死、英勇作战、身残志坚的老党员老革命,是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人!
如今这位“老党”已经去世五十多年了,但人们并未忘记他,仍然是乡里乡亲们追思往昔的话题,每逢“清明”和“八一”两节都会有人去他的坟上缅怀悼念。
兵哥哥
直到今天,几位60后的朋友聚在一起,总要听我讲哥哥曾经参加对越战的故事。
那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发生的,是场惊心动魄、气贯长虹的自卫反击战!
谁能想到到,那时越南结束抗美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后,恩将仇报,把中国视为“头号敌人”,中越关系急剧恶化,中国边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在此情况下,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我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告取得胜利。1979年3月16日全部撤回国内,完成作战任务。
这场战争的地点在云南边境、老山、镇南关等地。
双方投入兵力:中方56万人;越方10万陆军,15万民兵。
双方死伤人数:中方27000人;越方60000人,另民兵50000人。
双方指挥官:中方徐向前、许世友、杨得志;越方黎笋、武元甲。
这场战争在当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但避免了中国被苏越夹击,还保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有了地缘政治稳定的基础。
1979年9月17日,中央军委专门发布命令,授予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52个英雄模范单位、79名解放军指战员和12名民兵以荣誉称号。
这场战争在世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
……
记得在战争之初,我当兵的哥哥去了前线,虽然未能投入战斗,但那次行动依然让我痛哭不已三次流泪。这也是最为感动大家之处。
朋友老李说:“战争就是残酷无情,每次听了故事,我就忍不住掉眼泪。”我说:“岂止是你们,我就偷偷流了好几次眼泪。”
听哥哥说,那是1979年2月16日深夜突然接到了上级命令,由他带领全营选调的69名战友随同大部队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部队首长要求他们连夜出发,并要求所有人员不得请假,不得迟到,不得打听原由,不得告诉家人,一律轻装从简。在由上海西去的军用列车上,大部队的首长说明了这次军事行动是前往一线参战,遂作了战前动员,要求每个人宣誓并写下遗书。当时所有人没有丝毫准备,如同梦中惊醒。
第四天拂晓,他们就上了前线。没想到,他又接到了部队让他撤离的命令,返回昆明待命。
哥哥当天就给还在西藏的我发来了长信说:“后来才知道战争开始后,双方打得异常激烈,伤亡惨重,部队急需增援。临近的大军区都抽调了兵员,志在必胜。”
大部队离开上海的第四天,也就是在哥哥撤离前线之后,才将真实情况告诉了我的嫂子。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哥哥在上前线时写的遗书中的话:“我亲爱的弟弟,我出远门了,在这里我们耳边响着隆隆的炮声,鼻子里已经嗅到了浓浓的硝烟味,这是在中越战争的前线……也可能我们还能见面,那就看福分了;也可能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那就看命运了……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弟弟你,我们父母早逝,你还小,一人在西藏,总让我放心不下;再就是你嫂子将要生产了。如果……如果……”读到这里,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禁不住泪如泉涌,号啕大哭。
是的,如果哥哥他真的上了火线,那就很可能成了永别。如果那样,我的嫂子,我那即将问世的侄儿……一切的一切都不堪想象。
老朋友们都说:“你哥哥真的庆幸,中途撤离了战场。”并称:“那次战斗戛然而止,且以我方制胜告慰了阵亡将士们的英灵。后来连续多年战争不断,要铭记历史!”
出手成章
我的一位朋友是秘书出身,谈起他的秘书生涯不无感慨。
他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初,很多单位的领导还是以工农干部出身的居多,他们中很多人口才颇佳,有的堪称一流,但不擅长文字。那个时候会议频多,而且领导们每会必讲,每次讲话都要秘书撰稿,因此要求秘书出手成章。”
我问他:“有具体事例吗?”
他说:“那就多了去了!有几次单位领导讲话前未来得及准备文稿,只得安排我临时即就。就是当会议开场后,我就立即坐到领导的后排边写边送稿件。领导们大都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且熟悉了这样的应急措施,当拿到稿子后一目十行,很快进入了状态,有的借稿超常发挥,连接的天衣无缝。”
听了后让我赞叹不已:“原来秘书们如此重要,称其为领导的参谋助手、左肩右臂,或称为大脑智囊,真是名不虚传,名副其实!”
朋友说:“那个时候秘书们很辛苦,但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一大批人得到了磨练,练就了文字基本功,成了文字高手,每次行文都如同行云流水,让文字在指间流淌。同时,与他们的劳动成果成正比,秘书们也时常得到很多重用的机会,成为选拔后备领导干部的对象。”
异恋
一个双休日清早,朋友打来电话:“老伙计,今天咱们一起去一家农家乐园看个稀奇。”
“什么稀奇的东西让你兴奋着迷?”“那里有一根大茄子抱着大黄瓜,长得怪怪的很奇异。”“是吗,去看个新鲜!”
就这样,我们在电话中敲定了!
这里的主人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走进大蓬菜园,果然应有尽有。但最令人睹目搞笑的,就是大蓬中区那一株茄子怀里抱着一根大黄瓜,恰似跨越物种之异恋,堪为一奇景。我不由自主地叫了声:“绝了!”当即拍下几张图片,想它一定会有观赏价值。
返回后,打开手机左看右看,忽然萌发诗兴,随手划出拙诗二首如下: 诗一,“世上竟有这般爱,不遮不掩目中显。百感交集愧弗如,惹得众芳笑开颜。”诗二,“田间地头难得见,茄抱黄瓜真新鲜。宜作居家凉拌菜,稍加美酒味更赞。”与园主沟通后,我将图片与诗一同发到了网上。
奇闻共欣赏。一下子引来了众多的围观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好友阿英评论道:“这是多么有趣的图片呀!在文人眼里处处都是题材,也善于发现题材。茄子抱黄瓜真是妙趣横生,在您的笔下更是生动活泼,惟妙惟肖,谢谢您的分享。”
网红幸福快乐的老太评论道:“这一定是黑的种子入侵了,应当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网络评论员阳光评论道:“这简直和人一样,具有人性化,两情相悦,情意缠绵。”
还有一位做自媒体的网友名叫93年的老妹,看了图文后连声叫:“邪”!她说:“这也太神奇了,谁都会对此感兴趣的”。她称赞“拍摄技术很美”,希望能给她“投稿”!
那一阵子“茄子抱黄瓜”成了奇闻,我也成了网红。
失而复得
一天晚上,上海生活艺术家小赵回到家中发现她心爱的时尚高雅的“小白”背包不见了,心中很是紧张了一下。因为那只包里装着她的身份证,银行卡还有她最爱的spip养肤气垫。
无奈夜已深人已静,只能放下它睡觉去了。
岂能睡好觉?她自己豪不隐瞒地说:“一夜辗转反侧,无法合眼,一直煎熬到了天亮。”
昨天一大早她就出门了,到了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翻箱倒柜找包包,结果前后左右、高低上下、里里外外,都寻了个遍也没找到。于是她断定:“因为当时人流拥挤,百有八十是落在了所乘坐的公交车上了!”
她一层一层地给公交公司打电话,说明了所乘车辆时间、地点、站台、牌号及“小白”背包的款式模样。那边让她耐心等待消息。
已到中午了,还没有对方的反馈,使得小赵有些担忧。
这事儿怎么让她的准先生知道了,比她还着急,打来电话催她:“赶紧去挂失补办,别耽误大事。”
很神奇,此时的小赵反倒一点都不着急了。心里的潜意识告诉她:“这包一定能找到。”也许是这两年经历了太多事情,把她锻炼的每遇大事难事,越来越冷静从容了。
她没有被情绪左右,一如既往,一丝不苟,非常认真地,坚持给伙伴们开完了午会。随后,用电话挂失了银行卡,到派出所挂失了身份证,又让妈妈从老家把户口本用快递寄过来。一切有条不紊,很快安排就绪。
“心平能愈三千疾,心静能平万事理。”果然上天不负小赵,给了回报。公交公司传来喜讯:“包包找到了,而且包中钱物一分不少。”
“完璧归赵!”小赵心里忽然想起这句成语,感到是专为自己创造的一样,激动不已。她说:“这件事太让人高兴了,事出意外但又在意料之中。社会真的在进步,拾金不昧,崇尚美德,已蔚然成风。”
家有一宝
微尘称家中九岁的女儿为宝,关于她们的故事很多。
盘点每天上学,微尘唏嘘道:“这孩子忘心真大,今天早上写好的作业又忘记带了;红领巾叮嘱再三,仍然忘带了;学具说装了,到学校还是缺东少西……”
实在气不过,微尘在送她上学的路上给了狂风骤雨般一通输出。“我说,你是个三年级小学生,又不是只有三秒记忆的小鱼儿,好话说尽你不听,非要挨板子才能长记性吗?”
无论怎么骂,孩子总是不反驳也不认错,眼望车窗外,面无表情,沉默不语,一路无话,任当妈的怒火中烧。
放学了,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多云转睛”,一脸阳光灿烂。她说:“上学的路上挨骂,关上学以后什么事儿啊,该上课上课,该玩就得玩,早上的烦恼已忘光。”
唉,小孩子就是这样,每天开开心心最重要。
上车后孩子开始疯狂反问模式:“妈妈,你早上不是说你是动物吗?”微尘回道:“是呀,人类也是动物呀,是高级动物,由祖先猿猴进化来的。就算是女娲造人,那也只是远古的传说。”
微尘嬉笑道:“闺女行啊,开始学会反击娘亲了,你倒是有这么一番言论,为什么早上不辩解?”
闺女却说:“得嘞,我滴娘亲,那会你火冒三丈,正在气头上训话呢,不管有没有理儿,咱宝不得乖乖束手挨批吗,那时候我多说一个字不都是火上浇油吗?再说,作为做错事的小孩,那不就得让娘亲多骂几句解气吗,谁让咱宝没长记性呢,小孩子不就是在大人的打和骂中长大的吗?”
微尘说:“得,你倒是心里明白得跟明镜儿似的。为啥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呢?”
闺女说:“咱也只是个孩子,小脑袋瓜里要背单词、学汉字、学数学,一天装那么多东西,偶尔忘记一两件不也很正常吗?不然不就成拔苗助长了吗,我滴娘嘞,那是万万不可的呀。”
微尘叹口气回道:“行啊,你现在是各种理由一大堆嘛。”
闺女说:“可不是?就比如说吧,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如果三个臭皮匠都可以顶替诸葛亮,想当年,百万大军都打不过的诸葛亮,如果泉下有知,不得跳起来理论理论?还有那周瑜,就不是被诸葛亮气死了,那不得给人笑话了吗?”
她又说:“我们班有个同学,他老说自己是诸葛亮,我就不信,就对他说有本事背首《木兰诗》。结果他没背下来,分分钟哑口无声了。现在我想给娘亲背一背,看到家前能背到多少?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微尘心中窃喜说道:“行啊,你现在倒是学会用所学的东西反驳别人了,但是有一点要纠正一下,诸葛亮和木兰可不是一个朝代的人,诸葛亮再智慧,那也架不住他能背得出身后好几代发生的故事。”
微尘唬道:“你知道当妈的多么不容易。娘亲这些天累了,身体有点不舒服,需要好好休息,否则……”
闺女好像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小宝跟娘亲每天开心才是最幸福。现在我向娘亲赔礼道歉请求原谅!”
闺女这番话,又是怎么灵机一动跳出来的呢?频道转换有点太快。妈妈忙说:“好吧好吧!我的活宝!”瞬间模糊了视线……
师生情
昨天是八一建军节前夜。
“同学们,建军节快乐!今年建军节还是老办法,我请你们喝茶!”
这是沪上一位德高望重的已退休的章老师不忘学生,一如既往地又给那些身在远方当过兵的学子们发出了微信致敬,近的则由他邀请作东就地聚会小饮。如是而作,成为佳话。
“老师您好!您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今年要改下啰,我们请您!”
章老师兴奋而又遗憾地说:“这次学生们拒绝了我的邀请主动联系了我,他们要一改往常请我就地赴宴。”
他如约前往。席间,同学们把他团团围住,如众星捧月,嘘寒问暖,男男女女几十个,把他激动的流下了眼泪。
“当初跟我念书时们,你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呀,一转眼时间过去了四五十年,都是满头白发当爷爷奶奶了!”
学生们一一给老师敬酒,还是那么天真,还是那么淳朴,还是那么浪漫可爱。满满的回忆中都是师生情。
“我那时是个活泼好动的男生,成绩差一些。有一次我写了一篇作文,把想吃枇杷错写成了想吃琵琶。老师在批阅后留下四七二十八个字的诗文:枇杷不是那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笛子尽开花。为此受到老师的批评。老师在课堂讲评时哈哈大笑,说是让他想起了一个典故。说的是明朝文人沈石田,有一次他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礼物,并附有一信。信中说,敬奉琵琶,望祈笑纳。他打开盒子一看,却是一盒新鲜枇杷。沈石田不禁失笑,回信给友人说,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友人见信,十分羞愧,便作了一首打油诗自讽,枇杷不是那琵琶,只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弦索尽开花。当时老师让我羞愧难当,同时也由衷的敬佩老师博学多识。”阿龙回想起了当年有一堂语文课的情景。
章老师在回忆阿龙时,眼里闪着光,称赞:“你是个好学生,从那时起你的语文课渐好。特别是从学校毕业后参军到了云南边疆,赶上了抗击越南自卫反击战。你们那支部队从老山过境,把那家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是的,阿龙在前线英勇杀敌身受重伤,被战友驮着突破几道险隘穿越丛林才安全撤离,最后凯旋归来。虽是普通一兵,也称得上是保家卫国的英雄!”
章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当老师的事,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教过的学生不知凡几,学生有好有差,老师也一样。不能时时刻刻觉得自己真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有时要俯首甘为孺子牛,先做学生后为师。当学生的时时刻刻保持对老师的敬畏,把老师当做先贤,当作榜样。当老师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觉得学生是自己代替国家传授知识的对象,是学生也是朋友。人之五伦里就有师友一伦。学生可以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只能讲一日之师,何足挂齿。”
从老师和学生的身上,让我看到了世情与理想的光辉。几十年前的师生见了面,还记得当年教学的精彩,还记着感激,正所谓教学相长。为学生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自豪,为老师“为人师表”而骄傲!
秋凉子叫见秋凉
入秋后,许多地方热浪翻滚,我们几个老友互相惦记着,几乎隔两天一个电话。
“今天上海天气怎么样?”夜深人静了,我拨通了一位上海朋友的电话。
只听那头欣喜地告知:“前两天在大宁公园和家门口的大树上都听到了秋凉子的叫声!”
“何为秋凉子?秋凉子为何而叫?”
“秋凉子就是秋螂,也叫绿蝉。是一种在树丛中深藏不露的类似知了的东西。但它又不是知了。它的体型略小于知了,会飞,鸣叫起来声音的高度绝不亚于知了,但比知了的叫声更悦耳一些,是有高低起伏的,不像知了叫起来就是刺耳的直腔。听到了秋凉子的鸣叫,预示着天高云淡的秋季即将来临,距离寒冷的冬天也就不远了。秋凉子叫见秋凉是当地谚语。秋凉子叫的越早就预示着秋凉来的就越早。今年的秋老虎天气恐怕不会有了! ”
接着他给我讲了近两日统计的一组数据:“都是在往年平均值以内没有超常。”
他说:“别看媒体说什么今秋将酷暑难耐,打破历史记录。快立秋了,上海的温度不升反降,一天比一天低,就是一个明证。”
听了朋友所说,想起我们西安这些天也能听到秋凉子的叫声,回过头来再看看这几日的天气走势也是这样的,感觉不是噱头,还蛮灵验的,真乃:“秋凉子叫见秋凉!”但愿号称“火炉”的西安今秋天气很凉爽!
【作者简介】池征遥,笔名水也,男,汉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肃及非洲工作经历。退休前为《甘肃建设报》社长,现定居西安。拥有专业高级职称。长期以来与文字为伍,尤其酷爱文学艺术,且多有文章发表在国家、地方刊物,获得过众多奖誉。被多个国家级媒体评聘为评论员、研究员、文化学者、文学领域优质作者,入选中国名人录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发行过专著专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