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小说 > 正文

蒋福山传奇

蒋福山传奇

 

作者:远山

 

 

稀薄的晨雾在山间环绕,燕山北端的蒋福山还在睡梦之中。只见满山遍野盛开的桃花,还有不少无名花儿与桃花争芳斗艳,空气中漂浮着各种花儿的芳芬。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清澈的小溪在山间潺潺流淌,仿佛一幅动人心魄的山水画卷。

密林中传出阵阵急促的喘息声,只见一只手悄悄的撩开树叶,一双美丽的大眼晴警惕地注视着四周。那人刚要起身,忽然听到远处有些动静,又原地蹲下。稍候站起身来,原来是一位身材苗条头上包着帕子的年轻小伙子,浓眉大眼瓜子脸樱桃小嘴却又像一位漂亮姑娘。他在树丛中用手捂住自已的嘴,紧张地闭上了眼睛。

晨光洒落大地,连绵不绝的燕山犹如浩瀚无垠的海洋,在万顷碧波中傲然耸立着。

年轻小伙子手中拎着一个白布包袱,双脚在草丛中急匆匆地奔跑着。他一边奔跑,一边惊慌地回头张望。林间山路、清澈的溪水、参天古木、鸟鸣虫叫……还有小伙子那张惊慌失措的脸。

岔路口,一条通向村落的山道,惊慌失措的小伙子快速奔跑过来,他在岔路口稍顷住足,耳边传来清沏悦耳“哗啦啦”的水响声。他抬眼一看,一个美丽的瀑布出现眼前,瀑布下面是清可见底的大水潭,清澈纯净……

小伙子绝望地望着远方,只见起伏的山群,雄奇、高峻;绵延的盘山道,舒缓,秀美。如期而至的山歌,只闻歌声不见人,男的深沉,女的凝重。

 

 

朝阳将蒋福山下的蒋福村映得通红通红,醒来的的各种鸟儿正忙着呼朋唤友。

村东是一个大河坝,一排排木桶粗的千年麻柳树,棵棵挺拔,浑身布满了岁月的沧桑,一副副老气横秋的模样。清一色的木板屋,掩映在麻柳丛中,幢幢房屋别有风味,座座院落熠熠生辉。门前有一座石拱桥,在石桥下端的一百米处,有一棵高大的古麻柳树,生长已有千年之久,树干达十余人合围,树冠大如华盖,主干直指蓝天白云。朝霞从古麻柳枝的缝隙里筛落到地上,染红了大树下的那片土地。

树上的鸟叫声此起彼伏,这只停了,那只马上又接着叫了起来。

大院西北角有一口大水塘,水塘四周垂柳成行,柳条在微风中摇摆,鸟儿在柳林中有节奏地咏唱;水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水面上泛起一层涟漪……

一幢年代久远古香古朴的四合院,隐蔽在一大片绿树丛中。

院坝边上有一副大石磨,石磨旁边有一棵大核桃树,一条大黄狗在核桃树下困懒觉。

只见那位小伙子疲惫不堪晃晃悠悠地跑过来,一头栽倒在小院门前。立即引起那只大黄狗扑腾狂叫,要不是主人给狗拴了绳子,那倒地的小伙子肯定就要遭殃。

不停的狗叫声唤醒了主人蒋成俊,“吱哑”的一声打开大门,蓦的一下惊呆了。只见门口直挺挺的躺着一个年轻小伙子,身旁有一个鼓鼓囊囊的包袱,脸色惨白,双目紧闭。

蒋成俊举目四顾,周围没有发现异样。抬头望了一眼天空,只见蓝天万里无云,一轮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蒋成俊惊愕地望着这个陌生的小伙子,然后弯下腰去,用手放到他鼻孔上,觉得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便急忙喊道:“娘,快出来!”随后跪下去,开始嘴对嘴地给小伙子进行人工呼吸。然后又解开他的棉衣扣子,用双手按压他的胸脯,突然触及到了只有女人胸前才有的那两个肉疙瘩,像触了电似的,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倒退跌落在墙角,将放置在墙角的几样农具打倒在地,发出一片“哗啦啦”的响声。

五十多岁的母亲杨春香一步从屋里跨出来,惊讶地问道:“怎么啦,出了什么事?”

蒋成俊惊魂未定地指着躺在地上的那个人,语不成句地说:“他、她——地上那个人!”

杨母低头一看地上躺的陌生人,也惊诧地说:“这,这是怎么回事?快,快把他抱进屋去,救人要紧!”

蒋成俊愣了一下,忙弯下腰抱起那人快步走进屋去。

杨母也抓起地上的那个包袱快步奔进屋去。

 

 

蒋成俊把那陌生人放在自己的床上,朝母亲吩咐道:“快去烧碗姜汤来!”

杨母烧好姜汤端到门口,只听见蒋成俊在房间里一声惊叫起来。

杨母端着姜汤一步跨进去,急忙问道:“又怎么啦?”

蒋成俊指指床上说:“自己看吧!”

杨母向床上扫了一眼,只见躺在床上的那人包在头上的帕子掉了,露出一头女人的秀发来,蒋成俊漫不经心地说:“他,是个女的!”

杨母惊讶地瞪了他一眼说:“你知道是个女的?难怪刚才在外面那样紧张!”

蒋成俊:“女扮男装!”一匙匙地把姜汤喂到姑娘的嘴里。

半晌,姑娘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吃力地睁开她那美丽的大眼睛,打量着眼前这两个陌生人和这间屋子,神色紧张起来。

蒋成俊:“姑娘别害怕,我们是蒋福山的农民,我叫蒋成俊,她是我娘。”

姑娘劫生生地摇着头。

杨母:“姑娘,你昏倒在我们家门口,是我儿子救了你。嗳,你叫什么名字,为啥这幅打扮?”

姑娘欲言又止,把头摇得像货郎鼓。

蒋成俊:“哦,是个哑巴?”

杨母:“嗨——”

蒋成俊:“这可怎么办呀?”

杨母:“让她先住下来,我去给她收拾个床铺。”

蒋成俊:“娘,这合适吗?”

杨母:“她肯定遇到难处,住几天再说。”说完便往外走。

哑姑感激的望着杨母的背影。

蒋成俊叹息一声说:“姑娘你躺着,我去做早饭!”

哑姑感激地望着蒋成俊的背影,并举目打量着房间。

吃完早饭,蒋成俊、杨母扛着农具准备下地劳动。

二人走到大门口,杨母回头朝屋里吩咐说:“我们午饭带到坡上去吃,你的午饭放在锅里。千万别出门,过路的人跟你说话,你也别搭腔。”

蒋成俊:“嗨,她是哑巴,搭什么腔啊!”

 

 

傍晚待母子二人收工归来,吃惊地发现院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各种农具也摆放得整整齐齐。

杨母惊讶地问蒋成俊:“你说,这姑娘到底是咋回事儿?”

蒋成俊:“你问我,我问谁?”

母子二人推门走进屋里,里面照样收拾得干干净净。北方春天早晚还是有点冷,令他们兴奋的是火塘燃起熊熊的大火,火搭钩上铁罐里的水在“咕咕咕”地叫着,房间里热烘烘的,蒋成俊还脱下了身上的棉袄。火塘旁还摆放着洗脸盆和洗脸毛巾,里面还盛着凉水。二人大眼望小眼,所有的话都在眼神中。桌上摆放着两只的土巴碗,里面的水还冒着热气,母子俩早已渴慌了,走过去端起碗一仰脖“咕咕咕”地灌进肚子里。

哑姑走进来冲二人微笑着点点头,然后用小木瓢在铁罐里舀出热水分别倒进两只小木盆里,用手示意着请二人洗脸。

在二人洗脸之际,哑姑又利落地将饭菜从厨房里端进来摆放在桌子上,三碗红苕干饭,一盘炒萝卜丝,一盘炒土豆片,还有一盆白菜汤。

蒋成俊望着这顿丰富的晚餐,满脸微笑着端起碗,一气刨了几大口,哑姑赶紧给他碗里夹了一筷子萝卜丝,蒋成俊不好意思地冲她笑了笑。

杨母也笑着端起饭碗,并示意哑姑也吃饭。

三人围着小桌欢快地吃了起来,蒋成俊吃饭的响声特别大,吃得也特别快,一碗饭转眼之间便下了肚。

哑姑赶紧接过碗去给他添饭。

杨母赞叹地:“咱们可捡了个宝贝呀!”

这一家三口就在这样温馨的气氯中,一连度过了好几天。

这天母子俩在田间地头劳动,蒋成俊抬头擦了一把汗,对母亲说:“这姑娘来咱们家这么多天了,老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儿。”

杨母:“今天晚上再问问,看她能否开口说话。”

吃罢晚饭,三个人在熊熊燃烧的火塘旁坐着烤火。蒋成俊在抽烟,杨母在喝茶,哑姑盯着跳动的火舌出神。

木柴在火塘里“劈啪”地燃烧着。

蒋成俊拿出纸和笔,开口说道:“姑娘,我给你找了纸和笔,你有什么难处,就把它写出来,我们兴许还能帮上点什么。”

杨母:“对,写出来吧,千万别闷在心里。”

“呜——”哑姑突然双手捂住脸,失声痛哭起来。

杨母惊讶地说:“啊,原来你会说话?”并与蒋成俊的目光对视着。

那姑娘哭了半晌,她收住哭声,抬起泪眼,喃喃地说道:“我叫蒋桂花,听父辈讲,隋末唐初年间,我祖先就居住在这里,村里一百多个村民大部分都姓蒋,也都沾亲带故,因我祖上叫蒋福,故而把这座山叫蒋福山。祖上几个兄弟不仅种好土地,还联合村民开办了一个豆腐坊,对外号称蒋氏豆腐坊,做出来的豆腐不仅供给村民食用,更要满足甘泉寺众多的憎兵食用。有一年唐王李世民东征路过蒋福山甘泉寺,向该寺院借憎兵不成而怀恨在心,东征战争结束后,李世民大胜而归。归途中突然想到这个可恨的寺院,又回兵平毁了甘泉寺。那场战乱不仅毁了甘泉寺,也祸及了蒋家村,数十个蒋姓村民丧了生。我祖上带着家小逃到燕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隐名埋姓生息繁衍到现在。”

杨母大惊失色道:“天呐,原来你也是我们蒋家后人啦!”

蒋桂花点点头说:“我祖上隐居高唐村继续做豆腐维持生计,一直延续到八十年后我父亲这一带,我也从小便学会了做豆腐这门手艺,日子也还勉强过得去。我们村一个恶霸也是里长孙浩,见我长得漂亮,便要强娶我做他的儿媳妇。他儿子叫孙亮,长得五短身材,贼眉鼠眼,一看就不是一个好人,我和父母自然不会同意。”

杨母:“那后来呢?”

蒋桂花哭着说:“后来我家不幸发生了一场火灾,父母葬身于火海,那天我与几个村姑上三河县城赶集才逃过一劫。我家房屋俱焚无处安身,孙浩便充当善人,出钱安葬了我的父母,还把我接到他家暂时栖身。我住到孙家不久,孙亮便开始打我的主意,甚至在公开场合都敢对我动手动脚。

孙亮把我的忍让看成是软弱,得寸进尺,更加明目张胆地欺侮她。竟利用他爹是里长的权势,要强迫她做捆绑夫妻。前天晚上,孙亮与我在一起,房间里的气氛十分紧张。我坐在床沿上,愤怒地训斥孙亮道“这卑劣无耻的逼婚,难道就不怕我告你吧?”

孙亮走到我身边,得意忘形地说:“告,你往哪儿告?咱俩明天就要拜堂成亲,我爹把四面八方的客都请了,三媒六证,咱俩已经是合法夫妻,你已经是我名正言顺的老婆,我现在就要和你做一回夫妻!”

孙亮说着便兽性大发,猛地将我按倒在床上,强行撕扯我的裤子。

我拼死反抗,孙亮抱着我在床上来回翻滚。我情急之中,从枕头下面摸出一把事先准备好的剪刀对准自己的咽喉,指着孙亮怒不可遏地吼道:“自古道捆绑不成夫妻,你胆敢对我非理,我马上就死给你看!”

孙亮望着气得浑手发抖的我,吓得赶紧住了手,跳下床理好衣服,说道:“今晚放过你,明天正式拜了堂,让全村的人作个见证,那就由不得你了。”

孙亮瞪了我一眼,气呼呼地走了出去。

我赶紧下床将门关严,整理好被孙亮撕扯得零乱不堪的衣服和散乱的头发,坐在床沿上哭泣了好半天,止住哭声又发了一会儿呆,然后站起身来,把一些重要的东西放进一只包袱皮里,找了一身孙亮的衣服穿上,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男人,然后悄悄地走出房间……”

火塘里的柴火在熊熊燃烧,蒋成俊和杨母一边抽烟,一边听蒋桂花讲述她的不幸遭遇。

蒋桂花:“就这样,我连夜逃了出来……”

蒋成俊一拳砸在自已腿上,怒气冲冲地骂道:“畜生!你怎么不去告他?”

杨母:“唉,不是说了吗,人家父亲是里长,往哪儿告?”

蒋桂花茫然地注视着火塘。

杨母:“唉!那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蒋桂花:“我不知道。”

蒋成俊:“我看你就别走了,干脆留在这里跟我们一起生活。从今以后,我便是你的哥哥,我母亲也便是你的母亲。”

杨母:“我儿说得对,百年以前我们本是同一祖宗一家人,听我们祖上说,那场战乱之后,逃难到了山西,数十年后又回到了故地蒋福村,以后咱们就一家人过日子,我只担心孙亮知道了……”

蒋成俊:“只要那小子胆敢来,我准打断他的狗腿。”

蒋桂花无限感激地跪在蒋成俊和杨母面前,亲切地叫道:“哥,娘!”

蒋成俊:“不过,为了避免麻烦,你还得受点委屈。”

蒋桂花一愣。

蒋成俊:“继续女扮男妆!”

蒋桂花表示同意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吃过早饭,蒋成俊和杨母扛着锄头准备出坡干农活,见蒋桂花立在门口,蒋成俊便对她吩咐道:“妹儿你别出门,过路的人跟你说话,你也别搭腔。”

杨母:“继续装哑巴。”

二人走了。

蒋桂花转身进了房间。

……

 

 

不久传来一则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唐玄宗李隆基要打造天宝元年太平盛世,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恶除霸的专项斗争,三河县吴县令亲自挂帅,也在全县范围内一举铲除大大小小形形形色色的黑恶势力,让三河全县人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好人好事慰然成风。

迫害蒋桂花的孙浩父子因罪大恶极,遭到满门抄斩,也为蒋桂花父母报仇雪了恨。后经查明,蒋桂花家那场大火是孙氏父子人为放火。从此蒋桂花便理直气壮地还了女儿妆,每天除了跟着杨母和蒋成俊到田间地头劳动,收工回家抢着洗衣煮饭做家务,还口口声声地叫娘叫哥哥,叫得母子俩心花怒放笑口常开,一家三口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一天傍晚时分,蒋成俊和蒋桂花在山坡上采摘野山菌和各种中药材,两只竹筐都快装满了。

蒋成俊说:“桂花妹,咱们回家吧,太阳马上下山了。”

蒋桂花:“哥,这么多的野山菌,咱们摘完了再走!”

蒋成俊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采摘着。

突然,蒋桂花大叫一声:“哎哟——”

蒋成俊赶紧跑过去,只见痛苦不堪的蒋桂花用手捂小腿。

蒋成俊:“桂花妹,怎么啦?”

蒋桂花哭喊着:“哥,我遭蛇咬了!”

蒋成俊大惊失色,二话不说背起蒋桂花便往山下跑。

蒋成俊背着蒋桂花在山路上拼命奔跑,汗水顺着脸夹往下淌。

蒋桂花:“哥,快放下我吧!你这样背下去,你也得累死!”

蒋成俊:“别说话,别瞎说。”

蒋桂花:“哥,放下我,我真的要死了!”

蒋成俊背着蒋桂花跑到小溪边,赶紧将她放下。

蒋桂花双目紧闭,颤抖地说:“哥,抱住我,我好怕!”

蒋成俊犹豫了一下,然后将蒋桂花抱在怀里,撩起她的裤褪一看,脚脖子已经发肿,伤口处已开始发黑。他脱下自己的衬衣,用力撕下一块布条,将她的小腿根部紧紧地捆住,然后捧起她的脚用溪水冲洗伤口然后又腑下身去用嘴对着伤处一口又一口地吸毒。

蒋桂花感动不已。

蒋成俊说:“幸好不是那利要命的毒蛇咬伤,妹儿坚持住,我去采一种专治毒蛇咬伤的草药给你疗伤。”说完闪身钻进树丛。

片刻,蒋成俊便拿着一棵草药跑回溪边,将草药在石板上捣烂,捧起杨小萍的腿不停地擦着伤口。对蒋桂花说:“没危险了,咱们赶紧回家。”

蒋桂花刚要开口,蒋成俊背起她便跑。

蒋桂花感动得泪流满面。

 

 

日月如梭,转眼夏去秋来。

蒋福山漫山遍野的红叶碧桃、红叶石楠、红枫、黄栌、枫树、槭树、栎树、火炬树、落羽杉、紫叶桃、地锦、紫叶矮樱、卫矛、红瑞木、槭树、栎树、卫矛、红叶李、紫薇树等数十种植物呈现出深红的醉意,如酒鬼一副飘飘欲仙的模样,被朗朗秋风吹得波澜起伏,红叶满天飞。

这方神奇的自然山水,集秀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流瀑潭、田园山林于一体,堪称“山奇、石幽、水秀、峰险”五绝。蒋福山的秋色雾里看花一般,雾移景换,虚幻斑斓。山和峡谷的美是大自然造成的一块宝物,不肯轻易示人而暂时锁进了宝匣,只可偶尔一观而不可亵玩,也许是大自然的心情所致吧!

今天的天气格外晴朗,天空碧蓝如洗,山腰薄雾缠绕,浓淡相间在山峡中或静或动。阳光辉耀,浓情热烈的红叶,洒泼在蒋福山上和山脚下的峡谷里。高大的树冠缝隙间洒进来斑斑驳驳的阳光,似有无数眼睛的光芒窥探着蒋福山和峡谷深处的究竟。

此时杨母正带着两个年轻人背着背篼,拿着镰刀锄头在山上和峡谷里寻找天然野生中药材,如杜仲、防风、山慈菇、白及、麦冬、天冬、黄精、山茱萸、半夏、白芍、车前子等等,不到两个时辰,便采挖了大半背篼。

杨母说累了,便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歇息。

蒋桂花走到水潭旁,对着清如明镜的水面翻来覆去地欣赏着自己那娇美的身子,水面上映出她那张美丽的瓜子脸,弯弯柳眉双眼皮,一对水汪汪的大眼睛忽闪忽闪会说话,高鼻梁、樱桃嘴,薄嘴皮右下角长着一颗十分显眼的黑痣,两根中长辫子用一根红头绳捆在一起,蒋成俊站在一旁看得灵魂出窍。

蒋桂花甜甜的叫了一声:“哥!”便幸福地一头扎进蒋成俊的怀里……

杨母远远的看见了这一幕,又惊又喜。

几天后杨母便请村儿里的张媒婆正式提亲,大婚日子定在八月十五中秋节。

 

 

成亲这天蒋家大院一派热闹的喜庆气氛。

蒋成俊和杨母忙里忙外,招呼各位客人。

一阵锁喇声响起来,有人高喊一声:“蒋成俊与蒋桂花成亲时间到!”

院坝边上所有树上的鞭炮立即爆响起来,震耳欲聋,惊天动地。

伴娘搀扶着新娘子蒋桂花走进大院里。

张媒婆走上前去一把掀起新娘子头上的红盖头,众人发出一片惊呼:“好漂亮的新娘子!”

院里一片沸腾,鞭炮声、锁喇声、人们大声说笑声、小孩子们的尖叫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张媒婆和新郎官蒋成俊搀扶着新娘子蒋桂花走进堂屋。

扬母坐在堂屋上方,高兴得合不拢嘴。

司仪官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搀入洞房!”

蒋成俊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地搀扶着新娘子蒋桂花走进新房。

……

新房紧靠在竹林边上,屋里的灯光从窗户缝里折射出来。

几个村民躲在窗户下面,兴味盎然地偷听新郎新娘的洞房。

蒋成俊:“桂花妹——”

蒋桂花:“郞君,以后再不许这样叫!”

蒋成俊:“那叫啥?”

蒋桂花:“叫娘子!”

蒋成俊:“哦——,娘——子,桂花妹,你身上一股桂花味儿,好香哩!”

蒋桂花:“要不然咋叫桂花呢?你从被子里面爬过来靠近我睡,会更香哩!”

听新郎新娘洞房的小伙子们,相互做的鬼脸。

新房里传出一阵床的响动声。

听洞房的小伙子们,紧张得几乎停止了呼吸。

蒋成俊:“桂花妹,不——我的娘子,快告诉我,你的桂花香味儿是从哪儿出来的?”

蒋桂花闭着眼睛,张大嘴喘息着说:“这里,是从这里漂出来的。你把舌头伸进来,会香呢!”

蒋成俊半信半疑地望着蒋桂花的嘴,紧张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把舌头伸进蒋桂花的嘴里,却被蒋桂花紧紧地含住,舌对舌地吮咂起来,良久蒋成俊又开口问道:“娘子,你果然是个桂花精,连嘴里都是一股桂花味儿!”

接下去是新郎新娘嘻嘻哈哈的打闹声。

听洞房的小伙子们却十分知趣地悄然离去,没有做出半点惊动新郎新娘的事来。

一轮圆月悬挂中天,是否也在偷听偷看这对新郎新娘在干啥呢!

……

这对兄妹夫妻婚后十分幸福,妻子蒋桂花孝敬婆婆,伺候丈夫,一年之后生了一个胖小子,扬母高兴得走路都唱歌,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上文说到蒋桂花有一手祖传做酸水豆腐的好手艺,她便决定教蒋成俊做豆腐,她说小本生意赚大钱,光靠守着那几亩薄地过日子,永远也是一个穷字。

杨母满心欢喜,便断然决定依了媳妇的主张,并拿出一些起火钱让蒋成俊到村儿里收购黄豆,以及购置做豆腐的一些工具。

当天晚上蒋桂花便做成了第一锅豆腐,杨母和蒋成俊高兴得像过大年。第二天早上,蒋成俊就挑着一担新鲜豆腐走家窜户地吆喝着让家家户户品尝他家做的豆腐,这是杨母做出的决定,第一锅豆腐不能卖钱,送给乡亲们尝个鲜。

做豆腐是个非常辛苦的活路,需要浸泡豆子,豆子泡好后,要拿到小磨上慢慢地磨,磨好后,要倒在锅里煮,然后用酸水点豆腐,经常忙碌到深更半夜,遇到第二天逢赶集,小两口便要忙个通宵达旦。   

第二天一早,蒋成俊便将豆腐挑到邻村或集上去卖,蒋家的豆腐好卖得很,两个多小时便全部卖完了。

从此以后,蒋成俊和蒋桂花头天晚上睡觉前磨好浆,榨好渣,点好酸菜水,做成酸水豆腐,用板子压结,第二天就挑豆腐卖。一天下来,把账一算,除去成本,还赚了好几十吊钱。

蒋桂花却不满足这点现状,她要不断开拓豆腐市场,让村儿里的乡亲们都加盟进来,有钱大家赚,并以此回报众乡亲对蒋家的恩情。于是不少村民们便加入蒋桂花的豆腐坊,比如帮她购买黄豆、推销豆腐算他们入股,到了月底参加分红。

蒋桂花又按照婆婆杨母的意思,找了几个帮手,开发出了新品种,如“麻婆豆腐”、“豆腐脑”、“菜豆腐”、“豆腐干”、“豆腐渣”、“豆腐乳”等等,还在三河县城设了个“蒋氏豆腐”专卖点。

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了,蒋桂花与村民们合伙开的豆腐坊生意越做越大,由此,引起了乡耆(相当于现在的镇长)的关注,当地政府有意把“蒋氏豆腐坊”打造成本地品牌,专门派人前来协助蒋桂花筹建规模,并协助将其产品销往周边各县。并组织各村各户投资入股,并划定地块,建立黄豆生产基地。通过开发豆制品,利用下脚料,鼓励农户发展相应规模的生态养殖业,形成一条食品生产链。大多数农户本着“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参加了“蒋氏豆腐坊”。村头大柳树下,天天都有人聚在那里,议论一个共同的话题:今年大豆种多少,鸡猪养多少,年底“蒋氏豆腐坊”分红能得多少钱,大家掰着手指,说着,笑着,人人喜笑颜开。从此,蒋福村的女人再也不是过去那种踏着黄土地的旋律、奏起锅碗瓢盆交响曲的旧女人了,她们成了亦农亦工的新型劳动妇女。

村儿里的女人们笑了,笑得十分灿烂。

 

 

消息传到了三河县衙,惊动了吴县令,带领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等官吏,以及全县的里正、村正、保长、邻长(唐代乡村基层设置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一自然村为一村。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相同)等全部地方官员到蒋福村开现场会,要把蒋桂花带领全村百姓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经验向全县普及推广。

这天正午时分,蒋成俊挽着裤腿与夫人蒋桂花正在菜地里劳动,吴县令一行突然出现在眼前,吓得两口子翻身跪倒在菜地里,刚下过雨不久,跪了一裤子的水和泥。当二人明白县令一行人的来意之后,

心头悬起的那块石头才落了地。蒋桂花带领众人先参观她家的庄稼地,此时正值秋季时节,各种蔬菜一片丰收景象。左边地里是绿油油的大白菜,右边地里是丰收在望的红萝卜、白萝卜;菜地四周搭着木架,爬满了南瓜、冬瓜、丝瓜、葫芦……

吴县令兴奋得不停地向蒋成俊和蒋桂花问这问那,二人对县令的提问顺答如流,有问必答。吴县令还向蒋成俊咨询一些四季耕种的农业知识,他听来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群鸭子在荷塘里追逐戏耍,一群群鸡公鸡婆带着它们的儿女们在收割的稻田地觅食,两条大黄狗躺在树荫下困懒觉,一片丰收的景象令吴县令欢喜不尽。

一行人来到一大片黄豆地里,蒋桂花介绍说:“我们村里盛产黄豆,家家户户每年都要收获好几百斤,乡亲们便把黄豆作为资源入股分红,让全村人民坡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吴县令带头鼓掌,全场立即掌声雷动。

蒋桂花和蒋成俊又带令吴县令一行参观“蒋氏豆腐坊”。

 

 

豆腐坊里男女工人们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有推磨的,有滤浆的,有在锅里点豆腐的,有在压豆腐的……并不时地充满着欢声笑语。

吴县令一行在一旁看处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蒋桂花不停地向众人讲解豆腐生产流程,以及各种注意事项。

各级地方官员不时地向蒋桂花提问,蒋桂花有问必答,百问不烦。

蒋桂花:“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相传七百多年前此地便有一家豆腐坊,豆腐坊王老板的女儿与勤劳善良的伙计蒋舸真心相爱,但老板百般刁难。老板非要让蒋舸不用卤水和石膏就能做出好吃的豆腐,只有这样才同意将女儿嫁给他。蒋舸来自天府之国,那边都是用淹酸菜的水做豆腐,也便是天下闻名的酸水豆腐。蒋舸首先是把青菜做成酸菜,然后再用酸水轻而易举地做出了酸水豆腐,王老板品尝了喜之不尽,最后也不得不兑现自己的承诺,把他漂亮的女儿嫁给了蒋舸。从此,酸水豆腐便在燕京一带流传开来。”

吴县令问道:“那蒋舸是不是你家老祖宗啊?”

蒋桂花呵呵大笑道:“那还用说吗,我们‘蒋氏豆腐’便是祖传下来的呀!”

吴县令和众人赞叹道:“原来如此!”

蒋桂花继续往下讲:“下面我把传统豆腐制作的过程给大家再讲一遍,请大家听仔细了。”

吴县令和众人都神情专注地望着蒋桂花。

蒋桂花:“制作豆腐的大豆要经一夜的侵泡,然后再用石磨磨成成豆浆,然后倒进包装袋里隔渣,用劲顺时针方向或反方向甩,里面的豆桨通过包装袋渗出来,甩出来的豆桨倒进大铁锅中,甩过的豆桨要用劲挤压成型,里边的豆桨吸干,就变成了豆腐渣了。豆桨倒进锅内用木柴煮热,然后倒进木盆中,静放一段時间的豆桨就奇妙的变成了豆腐脑了,然后置放进吊物将豆腐脑中的水榨取出去,历经好几个时辰的榨取,祖传的‘蒋氏豆腐’就这样形成了。”

吴县令和众人不约而同地给蒋桂花致以一片热烈的掌声,吴县令喜形于色地对各级地方官员说:“今天大家都亲看见了听见了,蒋桂花女士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致富课,她的成功之路给我们三河县指引了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带领全县人民走共同富裕的方向,那就是全县大种黄豆,大力开展豆腐坊,把生产出来的各种豆腐产品推销到附近各州县,以及燕赵大地。现在我决定,本县令授权蒋桂花办一个豆腐制作培训班,全县所有乡村都要派人到‘蒋氏豆腐坊’参观学习。蒋桂花是有赏培训服务,收费标准由县里统一确定,各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致表示赞同,坚决执行县令的指示。

吴县令又对蒋桂花说:“我们三河县在你的启发下,将大力开展黄豆种植,有了黄豆原料,便可鼓励全县百姓做豆腐,把三河变成黄豆之乡,豆腐之乡。我将亲自陪同你到全县各地传经送宝,指导全县黄豆产业和豆腐产业快速发展。”

全场又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1

远山简介:作家、编剧、导演。中润海天传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原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中心影视部主任、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铁道兵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东方电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七十年代末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先后发表、出版各类题材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影视剧文学剧本八百多万字,其中多篇部获奖并搬上了银幕和银屏。

一九八五年步入影视圈,先后编导各类题材影视剧四十多部,其中多部获奖。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