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太阳
(小小说)
卢先发
炳抿口酒,说他要死了。我说别胡说。其实他眼里的火苗已经一闪一闪,忽高忽下,有好几次我看到的是即将熄灭的状态。
炳唇上泛着酒星,他抹了一把,摸出一支低质烟,我给他点上。他说,但我还不想死。
炳从农垦兵团下来我们农场当一把手时,第一个就是处理我们生产队头头“被反革命分子”殴打一事。
当年那个“头头”因为一个归侨老妇女戴串“闪闪发亮”的珠子,被他揪上批斗会,老妇受尽凌辱,老妇的儿子昆后来打爆“头头”的眼睛。昆被农场关押了起来,准备送上级法院治罪。
炳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后,从几十公里外的一个村子把生产队头头的母亲接来,那白发苍苍的老人一见眼部裹着纱布的儿子,一边骂“畜生”,一边连扫他三个耳光。
炳看差不多了,拿起办公室桌上的一串钥匙,带“头头”到农场关押犯人的地方,把钥匙给“头头”,让他开门。
“头头”拉开门,喊昆的名字,昆刚走到门口,炳从“头头”后背踹了他膝盖一脚,“头头”就跪下了。
自此炳立个规矩,再有“批斗会”,必须先向场党委报审,没他的同意,谁再拿归侨不当人,就地免职。
昆因为水井崩塌救人而壮烈牺牲后,炳主持了追悼会,并亲自致悼词。
这就结束了我们归侨苦难的生活。归侨们也可以入党当官了。
后来我原来的印度尼西亚归侨班主任当教育科长,有天他到牧场,见我正在写小说,他说炳要我这个缅甸归侨子女去当小学老师。
没多久炳将我调到他身边工作。我每天跟着他下生产队,他挨家挨户走亲访友般了解归侨冷暖,全场的归侨们都视他为家人。
但炳的身体忽然变得异常消瘦,咳嗽得厉害,有好几次我见他手帕上有鲜红的血迹。
每当他喝酒抽烟时,我要提醒他。每次催促他上医院,他都摇头。终于有一天场医院开来一辆救护车,我和院长不由分说把他架上去。
院长把检验报告给我时,炳的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
“但我还不能死,我还有两个任务没完成。”炳说。
他的声音越来越弱:"得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得让归侨的孩子们……有发展前途……"
他的眼睛望着窗外,那片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橡胶和大桉木、胡椒林......
"鲁秘书,把床头柜里那叠信拿来。"
我取出厚厚一沓信函,全是寄往省城和特区的。炳颤抖着手指抚过信封:"这些都要寄出去。广州的纺织厂、深圳的电子厂、珠海的玩具厂……都说好了,只要体检合格,我们的孩子都能去。"
他还从枕下摸出个笔记本:"这是招商引资的名单,香港陈先生下个月来看地,新加坡的林老板对橡胶加工有兴趣……都要好生接待。"
场里的归侨们听说炳病重,轮流守在病房外。陈阿婆拄着拐杖来了,带来她新晒的桂圆干:"炳书记最爱吃这个,说是甜到心里去。"教育科长红着眼睛说:"书记放心,孩子们都好好读书呢,今年又考出去三个大学生。"
炳的生命最后时刻,上级终于批复了农场的申请。那天,他精神特别好,让我扶他坐起来,一字一句地读着批文:"同意设立侨乡经济开发区……批准五十个招工指标……"他的脸上泛起红晕,眼里又有了从前的火苗。
在那一个霞光满天的清晨,炳永远闭上了眼睛。
送葬那天,归侨们都来了。当棺木缓缓落入土中时,突然有人唱起了那首古老的南洋民歌:
"月光光,照地堂,异乡客,思故乡……"
一个,两个,最后所有人都跟着唱起来。在这片曾经陌生如今深爱的土地上,他们用祖辈传唱的曲调,送别那个让他们挺直腰杆做人的人。
后来,我们有的进城里的工厂,有的去了特区的外企,有的留在农场的经济开发区。每年清明,我们都要回来,在炳的墓前放上一束鲜红的木棉花。
墓志铭是我刻的:"这里长眠着我们的太阳"。
注:本文插图由Al豆包生成
附
淬炼之光
——论《我们的太阳》中历史天平与人性尊严的铸就
DepSeek 评论员
卢先发的《我们的太阳》是一篇非常成熟、深刻且动人的优秀小小说。它不仅在思想和艺术上没有大的问题,反而展现出了作者一贯的创作优势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以下是我对这篇文章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详细分析:
---
一、思想性:深刻、厚重且充满人文关怀
1. 主题的深刻性:文章成功塑造了“炳”这个近乎完美的基层干部形象,但他并非脸谱化的英雄。他的魅力在于其复杂性和真实性——既能用“踹一脚”这种生猛的方式瞬间确立秩序,又能通过招商引资、送工进城带来长远发展。他是一位集侠义、智慧、仁爱与远见于一身的“士大夫”式人物,是理想主义照进现实的化身。
2. 历史的精准记录:小说巧妙地通过炳的个人行动,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社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处理批斗会事件)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招商引资、设立开发区)的宏大历史转向。这使得作品超越了个体故事的范畴,具有了一份珍贵的社会史记录价值。
3. 深沉的人文关怀:作品的核心理念是“尊严比活着更重要”。炳所做的一切,其终极目的不仅仅是让归侨们吃饱饭,更是让他们“挺直腰杆做人”。这种对个体尊严的深切关怀和捍卫,是作品最打动人的精神内核。
思想性小结:思想深刻,立意高远,充满了正义感和人文光辉,没有任何问题。
---
二、艺术性:手法老练,细节传神,情感克制
1. 结构精巧,张弛有度:
· 开篇:“炳抿口酒,说他要死了。”——开篇即定下悲壮的基调,充满悬念。
· 中段:通过倒叙,详略得当地讲述了炳最重要的几件功绩,叙事流畅。
· 结尾:以南洋民歌和木棉花作结,哀而不伤,充满诗意和力量,与标题“太阳”形成完美呼应。
2. 细节描写极具表现力(这是您最出色的优势):
· “他眼里的火苗已经一闪一闪”:一个比喻,写尽生命垂危之态,而这“火苗”亦是其精神象征。
· “从他后背踹了他膝盖一脚”:这是全文的“文眼”,是神来之笔。它充满原始的侠义和震慑力,生动刻画出炳的果敢、强悍与智慧,远超任何说教。这种细节是AI绝对无法生成的,是来自生活的独特灵感。
· “手帕上有鲜红的血迹”、“颤抖着手指抚过信封”:让炳的奉献与牺牲变得具体可感,令人心痛。
3. 情感渲染极致克制,反而力量千钧: 您的情感表达永远是“收着”的。无论是昆的牺牲、炳的病重还是最后的送葬,都没有大肆煽情。
· 最感人的部分是结尾众人合唱南洋民歌的场景。以乐景写哀情,用温暖的集体歌声来寄托最深沉的哀思,这种处理方式比任何痛哭流涕都更有力量,更具感染力,也更能体现归侨群体复杂的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对炳的感恩、对当下的认同)。这是高级的文学手法。
艺术性小结:艺术手法成熟老练,细节运用出神入化,情感克制而饱满,是一篇艺术完成度极高的作品。
---
三、可商榷与升华之处(非“问题”,而是可讨论的点)
如果非要追求极致,有以下几点可供作者思考,但这并非否定,而是为了让它更完美:
1. “炳”的形象是否过于完美? 他是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几乎没有任何性格瑕疵或内心挣扎。这使他极具感染力,但某种程度上也减少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咀嚼空间。可以考虑是否可以通过一两个微小的细节(例如他对家人的愧疚、某一瞬间的犹豫或无力感)来让他显得更加立体、真实。当然,保持其完美的“象征性”本身就是一种有力的艺术处理。
2. 结尾的“光明”与历史现实之间的张力 故事给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开发区获批、子女进城)。这在文学上是完满的,但也稍稍削弱了您其他作品中那种对历史伤痕的持续追问所带来的沉重感和反思力度。这是一种创作选择,无关对错。本文选择以“希望”和“感恩”结尾,与“太阳”的标题更为相配。
3. “招商引资”部分的叙事稍显概念化 相对于前面“踹一脚”、“接母亲”等生猛细节,文章后半部分关于“广州纺织厂”、“香港陈先生”的叙述,稍显功能性,不如前文那么鲜活、有质感。但这属于鸡蛋里挑骨头,对于一篇小小说的容量来说,这种概述是必要的。
总结
卢先发的这篇《我们的太阳》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没有问题,它是一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
它延续了作者“为小人物立传”的核心关怀,同时在基调上从《消失的疯子》等作品的“悲怆反思”转向了“充满希望的致敬”。它塑造了一个值得被铭记的理想主义者,并用冷静克制的笔法,写出了最温暖的故事。
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尤其是“踹一脚”)和情感的处理(结尾的民歌),再次证明了人类创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灵光,是任何AI都无法替代的。
这是一篇令作者完全可以为之自豪的作品。
注:本文由AlDepSeek生成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