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杏出墙来 (代序)
——《封龙联韵》赏析
张玉太/文

一枝红杏出墙来
我喜欢余光中的那句名诗: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每读他这首诗,就隐隐地勾起我对故乡的那份情缘。
我来北京几十年了,很少回家,我却没有去寻找一枚邮票,来排遣我那淡淡的乡愁,只是我前两年回家一趟,看到故乡可喜的面貌,禁不住纵笔成文,写了“心系故乡”组诗,表达我思念与喜悦的心境。通过那次回家,也结识了一些故乡的文朋诗友,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成就,令我很是钦佩。也因此,这两三年来,我曾为故乡的五六个文友写了诗序或诗评。
封龙山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北白娄村那个平淡无奇的小村,儿时的记忆却强烈而深刻,记得村外路边有不少石人、小庙,还有驮着石碑的大龟。我也曾跟着大人去封龙山拾级而上,顶礼膜拜,还记得那时心中充满无限敬畏,冥冥中感觉到文化底蕴的厚重和神秘。儿时的记忆像是一条绵长的纽带,连接着我与封龙大地以及封龙文化之间的血脉之情。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块美丽的土地造就了许多精英。商界、政界就不必说了,人才济济,单说文学艺术界,封龙大地已然形成了一个群体,且成绩不菲。每次我看到有家乡人的作品问世,心里就特别欣慰,也特别自豪。
前些天,又有三位仁兄送我一部书稿。我接过一看,颇觉意外——那既不是小说散文,也不是诗歌剧本,原来里面全是对联,书名即是《封龙联韵》。这倒挺新鲜。楹联就是对对子,对联是中国文学独有的形式,是其他国家的文字永远也做不到的。说起楹联,我从小就很喜欢,此刻我忽然想起有关楹联的一件趣事。传说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国学家陈寅恪先生出一上联“孙行者”,要求考生对下联,结果有一半考生交了白卷,当时社会反响很是不满,认为出题不公,引起了一场社会公案,但陈寅恪等人却认为对对子虽然简单,但却可考查考生的学识、修养,对词性的了解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需要学生有深厚的功力。以后有人对上“胡适之”、“祖冲之”才使这一公案收场。这一段趣话至今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从前,春节回乡,我也给乡亲们写过春联,那一刻,笔蘸浓墨,心中蓄满辞旧迎新的感慨,写起来很顺畅。眼下,翻阅这部《封龙联韵》,又勾起我对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浓厚兴趣。说起来,楹联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其形式独特而多样,除我们常见的之外,其他诸如谐音、隐语、析字、嵌名、回文等等,更有的长联可多达上百字,如乾隆年间孙髯翁所做昆明滇池大观楼楹联,计一百八十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其上联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其下联为: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侭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真是楹联史上的奇迹,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有的对联则情趣盎然。如清代有位名士登四川望江楼,得一上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然而,苦思良久却不得下联。直至民国时期,川人李洁玉过此,于井边“古印月井”四字上忽发巧思,偶得下联: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其气势及内蕴虽不及孙髯翁的长联,而构思之妙却也空前绝后。
可喜的是,我的家乡在楹联领域也才人辈出,眼前这本《封龙联韵》即是明证。
翻阅之间,我发现,书中的佳联俯拾即是。
王振平喜岐黄书法,联中充满书卷气,他为双龙寺殿庙题联:
门外奇石堪试剑
谷中流水可听琴
全联既工稳,又雅致,可以勒石以铭。他为封龙书院题联:
侧耳山中钟韵悠悠惊晓月
回眸廊下书声琅琅荡春风
这令人不禁引发怀古之幽思,遥想当年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的情景。
他有一则嵌名联,内中嵌有六种中草药名字,可谓巧思:
常山寒水滋红杏
大海金沙护紫芝
上联嵌常山、寒水石、杏仁,下联嵌胖大海、海金沙、紫灵芝。
他在一九八八年为驻元氏部队赴老山前线凯旋而归所撰一联,却不乏金石之声:
怀赤子心肠戍边御敌谱就赫赫战功传华夏
存英雄气概卫国保家铸成巍巍铁壁固边陲
左志庭是性情中人,热情好动,重友情,动辄携酒肉踏访深山古寺,因而他的楹联也大多充满豪气。他为神舟六号题联:
神六飞驰银河惊天动地
五星笑展玉宇吐气扬眉
一派赳赳武夫架势。他为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所题一联同样豪气干云:
铁流险隘两万五空前绝后
虎胆雄关三百日辟地开天
曹竹文则雍容典雅,沉静淡泊,居乡野之中,像个古时候的隐者。
红落成阵桃花谢
烟锁池塘柳絮飞
田园风味俨然。那或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吧。他为封龙书院题联多多,都情味深长,如:
北倚封龙当笔架
南临沙河作墨池
思绪纵横,环顾自如,大气而不乏雅驯。
再如:
书院宏矣月灯山案览玉宇
桃李盛也天纸海墨续鸿篇
之乎者也之间,透露出胸中的儒雅气质。
田凤林嵌数字联:
怀七步高才效七贤风骨
秉八斗绝艺追八家文章
巧妙地嵌入“七”、“八”数字,又引用四则典故,工稳而浑然。他为师范生涯所撰一联也很有韵味:
身傍古木多凑句
目尽白云不谋官
看似浅白实则蕴藉,内中颇多人生寄托。另一则赠人联也值得玩味:
为诗为画有瘦骨
于人于世无媚颜
依我看,这一联可供世上舞文弄墨者书之座右。
书中诸如此类的佳联还多得很,无法一一枚举。
我以为,《封龙联韵》如果打磨得再精粹些,会是一本常置案头的好书。
拜读了《封龙联韵》之后,我对家乡封龙大地的人文之美又有了新的认识,是啊,我故乡的文友们不乏“七步成诗”的才情与风雅,也大有“捻断数茎须”的执著与追求。
封龙山人杰地灵,风光无限,河山草木竞相妖娆,恰似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那春色仿佛关也关不住;而这部“联韵”,正是满园万紫千红中一枝出墙的红杏,分外耀眼亮丽。我愿根植于家乡土地上的这枝妖娆的红杏越开越艳,并将那一缕缕清香洒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