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李之平评论:十诗人十首诗及短评


李之平评论:十诗人十首诗及短评
 
火车开过的时候
 
聂广友
 
火车开过的时候 我们正靠在斑驳的墙上
我们是一群野性的孩子 认认真真
一丝不苟 我们看到火车开过
灰色的车厢 火车让我们高兴
  
我们的家乡 江西省 丰城镇 下雨之时
我们便呆在家里
不会惊觉于任何声响
只是诚实地等待 阳光明媚和火车开过的日子
我们是地道的中国孩子
生长在靠水又靠山的地方
  
我们就要喝上咖啡 换上新装了
镇上是有火车开过 铁路局的脸色沧桑
我们和似曾相识的行人点点头
我们对善良与平俗无动于衷
因为我们心儿高尚
  
我们和铁路局的脸色沧桑
我们看到火车开过 灰色的车厢
火车让我们高兴
我们是悲剧的角色
大部分时间我们这么想
  
评:这首作于92年的诗,我个认为是他一首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常读不厌,常读常新。所以说,一个人在年轻时要写出可传诵一生的诗,中年后得写出值得为后人研究的诗大概是一个诗人的某种理想和基本成功标志吧。此诗仅仅是把火车开过作为一种象征性隐喻标放在时间的大潮中展现人世的轮回和人生的无可预定。在青春期,在那个简单而贫乏的年代,对于”我”茫然而曼妙的理想和未来,在偏僻的乡下面对铁路带来的无限与辽远”我”的思绪是多么复杂。此诗甚至是对微茫的人类面对强大的权威,无限深茫的人世的一种回应。说政治也好说历史抑或文化也罢,此诗的象征隐喻意义是不可一拘的。几节诗,几个层次在特意的回环反复中,它清晰地传达了我所处的位置:江南的环境,做梦年龄的多忧善感,人世的平俗,人间的沧桑(灰色的车厢,铁路局人员脸上的沧桑。平静示出,意趣深阔)之间的矛盾和无奈,此诗无论语感和气息的顺畅通达还是内在情绪的调和控制其实是极为讲究却天然无痕,诵读迂回,延绵落地,余味缠绵,舌尖难却。相对于当下诗歌写作的繁密疏杂,此类诗歌写作对于当下真是有调侃的意味。
  
樱桃
 
黄沙子
 
一小篮樱桃中,被放进去一根带着
叶子的茎
 
显然其中的一枚
曾经从上面出生,开花,结果,慢慢长大
 
现在,那枚樱桃被混进大约70枚
差不多红
差不多大小的樱桃中
 
有时候
它顺着风摇晃,有时候又
藏在母亲宽大的衣襟下
 
它抓着母亲的手臂以至于
母亲也不得不微笑着低下头
 
它还会唱歌,歌声柔美
但相当低沉
 
和我的想象相反,它有力的翅膀
噗噗地振动着,像一只穿过血管的鹌鹑
 
它一定就在附近,像一个
从没有离开过家的孩子
 
评:有些诗人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对生活的另一种分解、出位和超离。只是这里面有一种微妙的距离对艺术和现实的连接,这或是检验诗歌走到何处的标准吧。黄沙子的诗歌写作极富典型性.这首<</span>樱桃>很有意思.繁复、低靡、悠远,愈加细碎,轻质无形。这樱桃,樱桃之母——叶子,它们怎样演绎才能归于平静安稳?是的,不能,在转弯的路口——孩子具像了“我”的记忆,我对母亲的依恋一直这么强,我一直这么、只愿这么娇爱可人,恋家恋母。它还会唱歌,歌声柔美/但相当低沉/和我的想象相反,它有力的翅膀/噗噗地振动着,像一只穿过血管的鹌鹑……这无尽的形容努力争夺着爱,“噗噗地振动,像一只穿过血管的鹌鹑”,或者他已被爱控制。它一定就在附近,像一个/从没有离开过家的孩子。到最后,逻辑显形,空幻具像,我们似乎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车过中原
 
姚风
 
火车在穿越大地
成熟的玉米收容了阳光
岁月漫漫
他们作为种子
无数次地躺下又作为粮食
无数次地爬起来
他们像我一样微笑着
满嘴的黄牙/没有一颗是金的
  
评:正是这句“满嘴的黄牙,没有一颗是金的”姚风兄把对农业祖国的感情,把那种复杂而又开阔的“属于中国人的”的某些东西一下子打开了,而这种发现是那么清楚而又含糊,诗自己因此获得了敞开。弗洛伊德曾说,沉默中,宽广无边的潜意识,一旦被现实击中即可醒来,成为永固的意识。在对诗歌的阅读中,我们只能在具备相当的感悟能力、情感和思想的气质的前提下才会被击中,才会兴奋。是的,“黄牙”,就是黄牙,黄牙在特定情况下成为了天才的发现。我们的大地已然久经磨难,但是现实的苦难和难以完全表述的悲哀依旧像中原大地上的苞谷一样,年年一样,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黄牙与这个大地上的人联系着,与诗人联系着,与那些阅读汉语诗歌的人联系着。与其说这是一种讽刺,不如说是一种叹息。诗歌在直觉的注视里,在非常简洁的玩笑一样的比喻里,绝对会把作为思想者的读者投向广阔深远的社会与人生的背景,这种特征,几乎贯穿了他近几年的所有创作。
  
圆月
 
李笠
    
你站在窗口哭。你头上:一轮金黄的月
圣像的光环:“我要离婚!”
    
父亲默坐床头,手撑下巴
仿佛他是地狱门口的沉思者。我握住
    
你们的手。我练习吊环上的支撑
墙上的挂钟是共同的心跳。雷声轰鸣
  
月,又圆了。你们没分开。你们
没找新欢。你们依旧分享着同一只铁锅
  
“鸟不会弃下巢卵,人更应知道
痛苦是活着唯一的家园” 你对我解释
  
月,又圆了。你们躺在同一个床上
你们,父亲和你,越来越像钟盘上的指针
  
他是皇帝,但现在成了你的佣人
我目睹病房他给你喂饭的情景:他
  
弯腰,像自恋狂纳西西斯盯视水中的
倒影,并向空寂自语:“难的——是结束!”
    
评:回环的形式,标准的两句分段式节奏,韵势顺气息流淌,抵达圆融和谐的整体哲学。此诗结构设计精巧。明暗对照的本体喻体,比如圆月,墙上的挂钟,挂钟上的指针映衬三个人不同的情态和心理。圆月代表世界的整体和人类心底最终的意志。诗中间那句话多么让人惊心:鸟不会弃下巢卵,人更应知道/痛苦是活着唯一的家园”此刻已全然瓦解了人逃离的野心。诗里写的是生活里的现实,表达了人类简单的却让更多人难以克服的迷困和痛苦。然而解决之道又是朴素而无可挑剔的大道。大道都是简单的,万物的折腾都要回归本我的简单纯朴,一切都是可以预见的,让我们继续担当和忍受。如圆月的周而复始的运行,顺从我们本来的道德,一切都可安放了。请看结局:“他弯腰,像自恋狂纳西西斯盯视水中的/倒影,并向空寂自语:‘难的——是结束!’”是呀,有什么比切割一个整体的圆更困难的呢?指向分明,苍茫无言。
  
穿越
 
阿九
  
我把两本印着敌对思想的书
并排放在硬木书架上。
  
一样的文字,有着无可辩驳的亲缘的词语
在不同的立场上互致着怀疑和敌意。
  
夜里,书架上传来怨恨的噬咬声,
不知是词语之间,还是词语和牙齿的遭遇。
  
我用一张塑料纸把二者审慎地分开,
它们才渐渐安静,像一场决斗后留下的两块碑文。
  
三年后,当我再从架上取下其中一本,
我发现薄膜的两面嵌着来自双方的文字残迹。
  
就像一块琥珀,封存着它们向彼此穿越的企图、
临终的挣扎,直到目光的熄灭,
  
但我无法断定,那是边境线上心照不宣的渗透,
一场失败的叛逃,还是一次冒死的亲近。
  
2005-5
  
评:阿九兄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无论在语言的选取语意的调和语音的适应性上,对应事物本身的叙事性他开创了别具一格的诗学范本。正如传说的真切,阿九兄竟能一口气背诵雅歌全文。我惟有暗自惊讶,而他感兴趣的多为生僻久远的近乎遗失的文化,对罕见文字的研习,对异质文化的迷恋,对文字的耐心和认真都是我深为叹服的。他的语言质地的同一与异质,音韵性翻转结构,圆满回复。他的诗歌都是在基于对事物的探寻,揭示故事的真实和虚构可能性前提下,展开意识与潜意识的描述的可能。此首穿越,恰恰是对于悖论主题的一次刺穿与超越,是对语言学、现象学的整合与透视。对一种不可违逆的现实的无声抵抗和无奈叹息。我想,我们无不活在宿命的悖反中,并坚持将其进行到底。所以那些比喻便不言自明了:两本书,两种真理,两块碑文同一的祭奠和不可企及的永恒的目光,必然的熄灭……
  
八哥赋
 
子梵梅 
 
你为何有六只八哥?
为何有八个副本?
为何有十二座嗓子?
为何对着观音说爱子,对着弥勒说未婚?
历时半生,从谨小慎微
到穿着迷彩服在十字路口晃荡
到没有羞耻可言
到彻底忘记江上清风,渚上月色
你要我也忘记这几十年
把戏台搭建到床前的拖鞋边
坐在床上看戏看到睡去
看戏看到老年痴呆症
把鹦鹉领回家来饲养
直到嗓子多得无处放置
“早上好!”“谢谢!”“再见!”
不知是主人的声音,还是八哥的声音
接着听见开门泼水的声音,关门的声音
出门去献丑
  
评:演绎一幅生之图景不如生动描摹这场会聚——八哥的生活,它有多角的多面的言辞和形态,它有爱恨悲欢,生死相依,对于“我”的存在,它并非仅仅是一个看客,它描摹了活着的游戏,也反照了人世最终的影迹,它的欢乐与轻快无不给我们一些活力,再向更生的图景去瞭望?也许,它是我们活在世间最鲜活的证明,对心灵所能予以的最恰切的抚慰。此诗如此客观地演示戏剧的、想象的图景,便是成功地书写本质主题的好范本了。
  
积雪的城市
 
城西
 
那么多涌动的屋顶
在我脚下,平静地白成一片
我不在属于自己的屋顶下
那里,空无一人
一天中最为幽暗的光线
徘徊在家具、书籍和旧照片之间
我还是愿意呆在山顶
让一片树林风声四起
我想告诉你,面对积雪城市
我更像是一个厌世者
他怅望着,死后的时光
  
评:无向与有形,实在与虚无间,城西,这位新出现于我诗歌视野里的才子,他的诗歌构成唯让我惊讶于他对于“我”不在场的有力控制。多么飘渺的言辞,却言之凿凿,大道通明。哪怕这首写积雪的城市,景物返照我的存在,无声言明了我更准确的存在实质——厌世者,面对茫茫雪幕和变得愈加显得渺小的物体,似乎更清醒地看到了死后的真实,那未必触摸不到的时光。
  
切·米沃什写下若干被我们弃用的词
 
瑛之
  
这儿是更南的南方,伟大的
太阳似可贮藏
我有经久不衰的热情
在微皱的书页里被上下搬运
  
当俯瞰着下面美丽的田野:
一种近乎飞翔的自由
手掌在挥动中易于重现透明
我知道这并非自嘲
  
于是您放荡的生涯行将缩短
我也就安于老死家中
其实流浪之地离家不远
有一天我将携着妻子假意私奔
  
“您从苦难中汲取了崇高。”我始终
准备这样胁肩谄笑
不能倔强也不紧张
在雨天里等待一个镂空雨幕的人
 
评:相对于向低处刨挖深掘,我当然更为瑛之这样的开阔硬朗的诗感动。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一直默默写作勤勉研习诗歌技艺,我深为叹服,所以,瑛之是我近年一直关注的一位优秀的年轻诗人。这首诗借用米沃什的写作开首,写出了我对钦慕者的无限情怀。在以我与米沃什呼应的两相并不对等的过程中,在将自身微不足道的身影极尽调侃中,描摹得更坚实,也更勇敢了。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在这样的比照中接受一种无常、无奈和无辜的宿命呢?他写出了命运的真实和小我的强大。
  
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
 
江非
  
劈柴的那个人还在劈柴
他已经劈了整整一个下午
那些劈碎的柴木
已在他面前堆起了一座小山
  
可他还在劈
他一手拄着斧头
另一只手把一截木桩放好
然后
  
抡起斧头向下砸去
木桩发出咔嚓撕裂的声音
就这样
那个劈柴的人一直劈到了天黑
  
我已忘记了这是哪一年冬天的情景
那时我是一个旁观者
我站在边上看着那个人劈柴的姿势
有时会小声喊他一声父亲
他听见了
会抬起头冲我笑笑
然后继续劈柴
  
第二天
所有的薪柴
都将被大雪覆盖
  
评:江非极善运用调侃的语调,其中总不乏智慧牵引,嘲弄里散发的满是憨拙。作为一个走在大地上的人,他注定不能放下手中的诗歌武器,就如那劈柴动作一般,反复无尽,并在专注地掘进。江非这种细致而缓慢的讲述,总让我想到两千年前的诗人荷马。一个盲人,他因为得到了更多的黑暗,而把对人类的特殊认识和特殊感情娓娓唱来,繁盛的人生,也以此方式被揭开。江非没有多于我们的生理上的黑暗,但是他的黑暗更多的来源于他的生活现状和他长期以来以谦卑、诚恳、宿命的心态去自觉获得的“灰”,也正是这种视线之中的“灰”度,让他发现了更多的关于人间的诗意和知识,这些又是通过极为反讽的语气道出那么多奇崛怪异却趣味横生的故事,以此统构合揉合他的诗歌生态。
  
当街道像潮水一样汹涌
 
章凯
  
那街道像汗水一样
沁出你的身体。
  
你行动中的孤单更显示出
你众多的草率。
  
看啊!孤独者的金属手指已掏空
自杀者深深的太阳穴。
  
你避入街道之中的行走,
是急速的。
  
一朵彤云
从消失的地平线升起,然后一片一片地,
  
离开大地。你有时从根上怀疑
你孤单的深刻想象是否来自于那一小片永望不见的
  
土地。瞧,它总是一无所有,埋着
一无所有的你。一动不动。
 
评:无逻辑的推进恰是对逻辑的取证。章凯此诗向我们表达了人类积极隐退过程中的喧哗与骚变,和消极隐退中大地的坚实博大,难以撼动的唯一性。如此冷静的语调,把最刻板的命题挤出永恒的叹息。
 
作者:李之平
来源:李之平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97d9e0102wwy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