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石:但总有人正年轻
作者:程远
十多年前,我还在杂志社,和同事中粮去北京出差,办完事,约狗子见面。好像是后海一带的什么地方,狗子说也别就咱仨,我再找个人吧,也是你们沈阳的。
蓝石,我们往你家那胡同走呢。对,就楼下烧烤摊。
狗子给对方打电话说。
这是我第一次见蓝石,一米八多的个儿,戴眼镜和鸭舌帽,穿没穿海魂衫忘了,反正挺帅的。说话也是沈阳口音。不用说,老乡见老乡两眼直放光,何况是狗子的朋友,还是人家请客。那晚,酒肯定没少喝,花生毛豆及各种串也没少吃,我还不失时机的介绍了下我们的刊物,然后向蓝哥(他长我几岁)约稿:家乡的刊物可得支持啊!中粮在一旁揶揄道:真JB敬业,你给人家多少稿费啊!
什么稿费不稿费的,来,干一个!蓝哥举起杯。
不久,收到蓝哥寄来的书,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兜儿比脸干净》,扉页上写道:程远:写作之初,我就立愿写一本“个体户”的书,我甚至知道,我最后一本书写什么……果然, 这本书甫一出版,即被《长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全文转载,被称为“中国新时期第一部为个体户作传的长篇小说”。后来,我又得到蓝哥的另外三部长篇和两本中短篇小说集,我约的一篇谈旅行的随笔、一个短篇小说也来了——前者用在了卷首语,后者发在文学副刊上。都是我喜欢的文字。
曹寇说:读写关系到了一定年龄,大概就是对应关系,即“我”只愿意或只能读得动某一类的小说。这么说,在于小说的方式确实有很多。有《红楼梦》和《包法利夫人》,也有鲁迅、张爱玲、托尔斯泰、普鲁斯特、纳博科夫、布考斯基……不是各有千秋,而是各有一套。囿于人是有限的(寿命、视野及知识结构等),他不可能也没必要什么都喜欢,什么都要摁着脑袋苦读一番。曹寇说得太对了,我非常赞同这一说法,而且,我甚至很狭隘的认为,人生短暂,浩如烟海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别说穷其一生,就是几辈子也是读不胜读。我不会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所谓的博览群书上——朋友的书,我还读不完呢。
我知道,我这样说肯定会遭到某些人的嗤之以鼻,可我懒得争论。
我喜欢蓝石的小说,概有如下几点:内容亲切。叙述劲道。幽默诙谐。充满悲悯。这些特点在他的小说中均可感受,与我一直喜欢的韩东、顾前、狗子、曹寇、赵志明、吴晨骏、孙智正、于一爽等等,及至更老一辈的沈从文、孙犁,似乎是一脉相承,起码互为衬托。韩东就曾说过:生活远比虚构精彩。尽管他们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生活本身的翻版,但其经历经验肯定有所展示,只是多少而已。
蓝石三十岁前一直生活在沈阳(小说中有时是丰城),童年,少年,求学,毕业之后在五爱批发市场做服装生意,也就是说正式走上了社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沈阳这座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老工业城市,正面临着盛极而衰的命运,很多工厂倒闭,或曰转型,不说蓝石的生意做得如何,是不是有志青年,总之,在这样一个节点,他去了北京,口头上是生意扩大,实际是想换个活法,用狗子的话说:“我们不能就他妈这么认了吧?”当然,那时蓝石可能还不认识狗子。到北京后,蓝石似乎也没再做生意,而是进了报社、电视台当记者,一干数年,最终辞职,专事写作。
以上是我大概了解的蓝石“简历”,之所以饶舌这些,是想“证明”:蓝石的小说内容,大体与他的个人经历相关,无论是少年时期的《半下午》《幻想家的现实问题》,还是青春期的《但总有人正年轻》,乃至后来的《迷墙》《极度寒冷》《夜火车》《别杀人》《年三十儿》《故乡一夜》《朋友一场》《你去过冬天的北戴河吗》等等,都有作者的影子“我”或张三李四,这,可能就是曹寇说的“经验写作”吧——使用自己有限的才能书写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
蓝石新近出版的这个短篇小说集《但总有人正年轻》,我是在手机上看的电子版,每天一两篇,躺在床上。我的意思是翻起来很费事,这里就不摘章寻句了。不过,我忽然想起有关蓝石的一些关键词,或说是有关我们的“精彩瞬间”,拾掇几则,或许也有些意思。
大冷。这似乎是蓝石小说中的专有名词。大冷,即沈阳西塔大冷面。别地儿的大冷面再好吃,在蓝石那里都不妥,他不认。这个词,在他的小说中不仅多次出现,现实生活中,只要他回沈阳,只要你假装客气的问他想吃啥时,一定是这两个字。如果是多人大餐,他也会偷偷地空着一半肚子,留给第二场的大冷,真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双肩包。简单的行头中,双肩包一定是蓝哥的标志之一。就是那种极普通的蓝色双肩包,没有很多兜,更没有牛逼哄哄的国家地理LOGO(不好意思,这个我有),估计是他二十几年前,在沈阳五爱市场卖剩下的吧,与他一米八多身高的帅哥形象不仅不搭,且有过之而不及。每次,他把包卸下,放在宾馆或饭店椅子上,我和中粮便第一时间要求他打开——我们当然不是要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我们又不是小孩,我们是要他的新书,小说集或诗集,我们美其名曰:蓝老师又送书下乡了……
五爱市场。和张士灯具、南塔鞋城一样,五爱市场曾是沈阳著名的商业网点,以服装、布料批发为主,这也是蓝石曾经战斗过的地方——20年前,他在这里做生意,也打过架。只是,如今的五爱市场、南塔鞋城都已失去往日的繁华。据说,蓝石离开沈阳后就再也没有去过五爱市场,来一次故地重游,拍张留影。
卧铺。在蓝石的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两个字,这不奇怪。无论是他早年京漂,隔三岔五的回故乡(沈阳/丰城),还是之后的全国各地溜达,即便已是小说家和某著名文创公司的老总了,他也不大乘飞机,而是愿意选择火车,用他的话说,坐火车白天可以看风景,夜晚,睡一觉也就到了。当然,有没有艳遇另说。
北戴河。这是蓝石经常去的地方,而且是冬天,一个人。他甚至在那里,也就是海边的宾馆长租了一间房,每年三四个月,读书,跑步,思考,更多的时间是写作——这有他的小说《你去过冬天的北戴河吗》为证。这篇小说,后来拍成了同名电影短片,并入围由贾樟柯艺术中心主办的第五届86358贾家庄短片周竞赛“特别放映”单元。另外,根据蓝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吞咽》,也在拍摄中。
孔子。张弛、阿坚、狗子、高星、白脸、子鹏、孙民、小招等等,我认识的北京这帮诗人作家朋友,几乎都拍过电影或话剧,有的是导演,有的是编剧,有的是演员。蓝石在纪录片《盒饭》《天下就有不散的宴席》中都出过镜,他甚至在其公司拍摄的科教片《孔子》中还扮演了回至圣先师。
口哨。高星老师的新书《三仙汤》中写道:朋友们聚会,酒喝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玩游戏,划拳、猜牙签、转勺什么的,但时间长了难免烦,后来常以才艺表演抵酒。阿坚的拿手戏是高唱《我的太阳》和《冰凉的小手》,老弛是对着手机屏低吟流行歌曲,狗子则是站在凳子(有时是桌子)上篡改北岛的“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蓝石呢,当然是吹口哨啦!一曲《教父》,能从头吹到尾——这些场面我都见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云喝。如你所知,自打2020年新冠来临就很少扎堆喝酒了。也不知谁的发明,朋友们各自封闭在家,一手掐着手机,一手端着酒杯——这种形式以前叫“电干”,随着智能手机的升级,有了视频,就改成“云喝”了。很多朋友在这么干,尤以蓝石、狗子、亚林、海波、顾前、曹寇、老吴为甚。我没参与过这种对喝。蓝哥一边说我腼腆,一边给我快递了一箱绍兴黄酒,让我度过了悲催的庚子春节。
最后两瓶。已经喝得差不多了,到量了,正好了,还要“最后两瓶”,这是很多酒人的口头禅。事实上,两瓶之后可能再来两瓶。这两瓶,有时在正餐桌上,有时在二场三场的路边烧烤摊,或者干脆就是小超市小卖店门前的台阶上。蓝哥回沈阳,一般是在西塔冷面店、老四季抻面馆。
赌球。蓝哥喜欢打篮球,这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隔三岔五就能看到,飒爽英姿、大汗淋漓的样子。凌晨4点看NBA更是必不可少。这也罢了,他居然还预判“太阳”必胜。中粮留言:看好“绿凯”。蓝哥:没戏,不信赌一顿大西塔!作为看客,我已截屏存照,坐等他回来陪吃。
小熊和猫。对了,蓝哥家里养了两只小猫,叫乖臭儿和傻团儿吧。为此,惹得他家书房里的布艺小熊好生妒嫉。
小熊:你坐下,我们好好谈谈。我(有点紧张,但还是坐下来,在小熊对面):谈什么,大清早的,我还没洗脸呢。小熊:有些事情是躲不过去的,晚谈不如早谈。我点头。小熊:这几年你写我没少赚钱吧。我:嗯,是赚了点。小熊:不只一点吧。长篇小说《中年期》里面写了我一万多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又被《长篇小说选刊》杂志全文转载了。《亲爱的小熊》中篇,三万多字发在《作家》上,《小说月报》又转了,今年在《青年文学》发表的《交个朋友不容易》我又是主角,没错吧。我:是的,但你也知道,文学这东西不值钱。小熊:《交个朋友不容易》,好名字。我们认识几年了,或者说我们交朋友几年了?我:十年八年总是有的。小熊:具体是十三年九个半月。现在我们的朋友做到头了,我也没有利用价值了。我:不要说的这么伤感。小熊:自从乖臭儿和傻团儿来你家,我们渐行渐远,最后连招呼你都懒得和我打了。我:我最近是有点忙,朋友多了在所难免,还望你见谅。小熊:别说了,我们的友情结束了。十三年,也不短了。我今天找你谈话就是希望你把朋友圈我和我女朋友小紫的头像换下来。既然大家不是朋友了,就别再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了。我:朋友还是要做的。小熊:我请求你把我及我的女朋友重新送回到我们相识的地方——那个黑暗的衣柜里。我:小熊……我们……小熊:不要再说了也不要解释,你是什么人我一清二楚,或者说,喜新厌旧是你们人类亘古不变的习性,我一清二楚。我希望你和它俩做一辈子的好朋友。这个是有可能的,因为据我所知,猫的寿命大概十三四年,也就是我们交朋友的时间长度。猫不像我这种编织物,保护的好,甚至比你们人的寿命都要长。我记得我说过,如果有一天你走了我愿意给你陪葬……但,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小熊的眼泪流了下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
上面这段蓝哥和小熊的对话,是我从他的手机微信上直接复制下来的。有关小熊的故事,我最早是在《作家》杂志上读到的,那种忧伤,至今难忘。
笔名。蓝石本名石效纲,因其与辽沈著名文娱评论人、漫画家蓝恩发是发小、好友,故取两姓为笔名。
《但总有人正年轻》简介:
《但总有人正年轻》是蓝石近年来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这些作品发表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作家》《天涯》等刊物,讲述了形形色色人物的故事,内容聚焦现代社会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挖掘日常生活中陌生人之间的不为人知的隐秘欲望,关注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的道德和心理,叙述普通家庭中的伦理琐事。作品致力于探索人情与金钱、道德与欲望之间的冲突和平衡,集中展现生活的多面性,并揭露个体在成长过程和繁琐生活中的隐痛。小说在节制的情感和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怀。
蓝石简介:
生于沈阳,当过记者、做过生意,现是一名艺术策展人。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花城》《中国作家》《作家》《天涯》等刊物发表过多篇中短篇小说。著有长篇小说《兜比脸干净》《爱谁谁》《那么那么遥远的青春》《中年期》等。
程远简介:
前报刊编辑,现为鞍与笔文旅工作室主创,自由写作者。文学作品散见于《天津文学》《山西文学》《福建文学》《北方文学》《鸭绿江》《小说林》《草原》《西湖》《芒种》等,主要作品有《底层的珍珠》《向着灾区走——5.12汶川大地震日记》。现居沈阳。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