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红微诗评(之十八)
升腾的希望
——浅析罗桑次仁诗歌《晨语》
作者:史映红
是的,早晨是有声音的,并且各有不同,形形色色,有些人听到的是鸡鸣犬吠、农人悉悉索索收拾农具准备出门的声音;有些人听到的是莺声呖呖、鸟鸣声声、蝉音阵阵;有些人听到的是牛哞羊咩、藏獒嗥吠、马蹄凌乱;有些人听到的是孩子的早读声,家长的催促声,楼道或者大门口的叮咛声;也有很多人听到的是商贩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摩托的启动及车辆和喇叭声……
作品第一节,“晨光/是一把宁静的炬”,显然在这里有一语双关的功效,这一道不可逆转的光,这一道“点燃旧夜迷茫”的光,这一道普照万物的光,既是自然意义上的晨光,也象征着新生与萌动,升腾和希望。“旧夜”之前,也许“迷茫”、彷徨,甚至失落或者无助,但在新的一天,新的晨光里,新的光芒万丈之下,一切在苏醒、向上,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晨光与向上相牵,新生与旭日“辉映”,风无边,雨无边,梦想无边,生命盎然,希望无限。
作品第二节,“时光的琴/激昂低沉反复”,这两句,罗桑次仁已经上升到似哲如禅的境界,时光是博大的、深邃的、浩淼的,当然也是匆促的,包融其间的人物事物万物,有的在演绎激情飞扬、昂首阔步、勇往直前;有的在演绎身陷囫囵、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也有的在演绎凄婉愁楚、悲苦别离、原地徘徊。“激昂”也罢,“低沉”也好,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琴头跳跃着欢愉/琴尾涌动着悲悯”,这两句意蕴深厚,隐喻深刻,正好应了“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春秋•老子《道德经》)的告诫;应了“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唐•房玄龄《晋书•羊祜传》)的警示;应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提醒。人生就是这样,生活和命运本来就充满了矛盾。但是在浩瀚“时光的乐谱”面前,在厚重的历史面前,一切都是那么微不足道,一切都可忽略不计,因为岁月在时时刻刻流失,光阴在分分秒秒延展。
作品第三节,“三十几年前/在故乡的老宅/我喜欢/触摸金色的朝阳”,读到这里,就不自觉地想起诗坛泰斗艾青在《诗论》里一句话:“存在于诗里的美,是通过诗人的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人类向上精神的一种闪灼。这种闪灼犹如飞溅在黑暗里的一些火花;也犹如用凿与斧打击在岩石上所迸射的火花”。通过这几句诗的品味,我们读到了思念,对白发如雪的阿爸阿妈的思念,对故乡土墙老屋的思念,对村庄里炊烟小路的思念,对父老乡亲和童年伙伴的思念;这一切的一切,在诗人眼里,都是“金色的朝阳”,是“希望的味道”,是在异乡努力打拼时产生的向前向上的力量。
非常喜欢第四节,“指尖捻碎一点阳光/消散在湛蓝的天宇”,是的,这里最不缺的就是阳光,它无私、浩大,它光耀千秋、普照万物,给人以光明和温暖,给万物以抚摸和能量;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湛蓝的天宇”,它空阔、通透,它辽远旷达、浩淼无垠,时时刻刻俯瞰着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这里最不缺的还有感恩,每一个人都感恩清风明月,感恩禾苗雨露,感恩阳光大地,感恩阿爸阿妈含辛茹苦的哺育,感恩长辈老师的谆谆教诲,这里所有的人把感恩融入“每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又融入“每一道记忆”。
罗桑次仁的这首诗既是诗人心灵情思的激荡和涌动,又是异乡游子对人生和生命不倦的寻觅和思考;字里行间闪烁着灵气与睿智,有不少让读者眼前一亮的词句出现;无论是在诗意诗蕴的感觉上,还是视野和境界的拓展上,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晨语
作者:罗桑次仁
晨光
是一把宁静的炬
点燃旧夜迷茫
辉映风雨无边
时光的琴
激昂低沉反复
琴头跳跃着欢愉
琴尾涌动着悲悯
时光的乐谱
牵引方向
岁月,延展
三十几年前
在故乡的老宅
我喜欢
触摸金色的朝阳
有一种希望的味道
至今挥之不去
此刻
指尖捻碎一点阳光
消散在湛蓝的天宇
感恩从未走远
厚重成阳光普照的
每一个故事
每一道记忆
作者简介:史映红,男,70后,甘肃省庄浪县人,笔名桑雪,藏族名岗日罗布;在西藏部队服役21年;曾在《文艺报》《诗刊》《解放军报》《青年文学》等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篇;出版诗集《西藏,西藏》等4部,传记文学《吉鸿昌:恨不抗日死》等,评论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读鲁迅文学院第19届高研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