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浓于血
——关于微电影《奶兄弟》
作者:赵卡
“奶兄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这个称谓是有特定的意思的,就是乳母的儿子在同一时期与另一个非血缘的孩子之间的互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这是个党和各族人民的“四共”理念: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内蒙古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当然要起典范作用,这些年陆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如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从土默川出发》等,但在微电影和微短剧上却鲜有作为,值得高兴的是准格尔旗统战部开了一个好头。
这部名为《奶兄弟》的微电影是准格尔旗统战部出品的,不到19分钟,观后却觉信息量远远超过19分钟。这是一个关于信义、承诺、忠诚和亲情的故事,虽说制作方受限于一定的专业水平,在影像叙事上逊色了一些,但丝毫不影响这部微电影准确、厚实地表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
影片以准格尔旗独有的漫瀚调开场——“你知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高亢、悠扬、婉转的奇附林老师的《天下黄河》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准格尔旗乡下。故事讲的是,事业有所小成的儿子带着他的儿子回到乡下,要卖了羊带父亲进城生活,但叫根柱的父亲不情愿,理由是丢不下他养的一群羊和他的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盲兄弟,儿子只好找他盲二叔商量,背着父亲把羊卖了。根柱很生气,但也无奈,找到儿子理论,被他的盲兄弟说服,但他仍不情愿跟着儿子进城。在黄河边,孙子不解爷爷为什么不跟着他们进城,爷爷根柱给他讲了一段往事,当年他们是走西口过来的人,活不下去的时候,是他的蒙古盲兄弟巴根那的母亲收留了他们,额吉分了一口奶给他,他才有幸活下来,后来,他就跟巴根那成了奶兄弟。童年的时候巴根那并不盲,有一次巴根那发现羊群里少了一只羊,就和根柱一起四处去找,巴根那不慎掉在沟里,头撞在了石头上导致双目失明。面对伤痛欲绝的额吉,根柱发誓以后会照顾好弟弟的。这一诺,就是一辈子。根柱这段从未为外人道的秘密,被一旁的儿子无意中听到了,深受感动,也要带他盲二叔进城,但被巴根那拒绝了。父子回城途中,儿子说明了卖羊原委,根柱立即和儿子买回羊群,送回自己和巴根那原来住的院子,自己也决定留下来继续陪伴他那个孤苦伶仃的盲人奶兄弟。
这些年国内短片、短剧崛起的势头非常强劲,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生态,但短板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内容单薄、人物少、故事牵强上,有很多短片、短剧为了流量和经济效益,大打类型里的黄黑暴、怪力乱神和扭曲伦理的擦边球,显得正能量的作品少之又少。应该说《奶兄弟》是从浩瀚的短片、短剧红海中劈空而来的,“奶兄弟”这个创意委实不错,视角巧妙,历史素材用的有新意,小人物的真情实感表演也可圈可点,方言具有强烈的地方性色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现力强劲而不失条理分明。
短片和短剧的主要特点就是短,因为短,在拍摄、制作上的剧情脑洞不免执着于节奏而失之厚重,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平面化景观压倒一切,所以短片或短剧引起的两极评价常常是天壤之别的。《奶兄弟》是当代题材,但出品、制作方为了在整体叙事上增加几分真实的重量,插入了一段壮烈的以小见大的口述式走西口移民史,这对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交代很有必要,也让奶兄弟的来历更佳真实可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题,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有很多,在我看来,微电影《奶兄弟》牢牢抓住了“信守承诺”这个核心点。古人有“一诺千金”的说法,在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诺言更有其永恒的价值;这部微片的精彩之处,就是根柱对额吉的承诺,照顾自己的奶兄弟巴根那一辈子。他说了,他也做到了,奶浓于血,让故事得到了升华,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写照。所以我认为“奶兄弟”的故事是普遍的,但形式却又是独特的。
关于国内的短片和短剧,我顺便在此说点题外话,以内蒙古为例,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们越来越多,总是处于纠结中,受竖屏小程序短剧的影响,对正能量短片、短剧大多持怀疑态度,怕赚不到钱,怕有争议,尤其是后者;我觉得并建议, 短片、短剧从业者,不要怕自己的作品有争议,现在的平台传播生态,有价值的“争议”都是千金难求的,反过来再说,观众少了,谁还争议你这个作品啊,没有争议,就没有传播价值。
我希望,《奶兄弟》这部短片能引起巨大的争议,那就意味着内蒙古的短片和短剧行业跳出了既往成见的窠臼,而初露峥嵘,对内蒙古短片、短剧行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激励。
2024-06-18 呼和浩特
作者简介:赵卡,祖籍山西,1971年生于内蒙古,作家、编剧、电影制片人,现居呼和浩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