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情到深处文自美

情到深处文自美

——品张鲁平及她的《风雨·往事·故人》

 

作者:马光增

 

文集《风雨·往事·故人》的作者张鲁平是我大学同学,她来自亚圣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自幼受到儒家思想和文化的熏陶,《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在学前已经烂熟于心。当时在班里,鲁平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是:文静腼腆,不多言多语,性格有点内向。她穿着朴素无华,做事脚踏实地,为人诚实谦逊,学习刻苦勤奋,课外时间她是图书馆里从不缺席的常客。

前年,刚刚荣退的鲁平来电说,想整理一下自己十几年来的随笔、书信和已经发表过的文章结集成册。我当即表示赞同,更为她感到欣慰。我很长一段时间从事新闻工作,外地采访机会较多,与老师、同学们多有接触,时断时续地有所听闻,还有报刊杂志特别是教育类报刊上,时常读到鲁平的教研论文和散文,或是宣介她的文章。鲁平一九九五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和奖章,二〇〇〇年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二〇〇六年和二〇〇八年分别获得泰山名师、泰山功勋教师等荣誉称号。同时还是山东省青语会会员、泰安市作协会员等。她在耕耘讲坛之余,撰写叫徐教学论著两部,编辑整理回忆录一部,在国家级、省市级文学刊物上发表散文二十余篇。二〇一〇年鲁平的儿子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北京工作,她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们见面交谈的机会相对较多。总的感觉,鲁平勤思好学,学有所获,教有所成,笔耕不辍,文采斐然,是位内蕴丰富、谦恭温雅的知性才女。

不曾想到的是,她却要我为她的这本集子作序,这令我十分为难。按常理说,既然出书,既然作序,既然开头,那就应该找一位有名气、学养深厚的大人物润墨。我作序,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但鲁平说,自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自己的文章记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人和事,没有大肆张扬、轰动炒作的目的,更没有必要拉大旗作虎皮包装自己。于是,我盛情难却地接受了这个本不称职的任务。

《风雨·往事·故人》所辑文稿大体可分为亲情友情乡情的抒写,有感而发的随笔,名作读后的评析,还有写给儿子的书信等四类。概括而言,至少有以下令人称道之处:

一是真情实感的倾心诉说。散文最不可缺少的要素是“真”,唯有“真”,才能吸引人、打动人,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书中每一篇文章无不吐露出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呼唤。无论是怀念父亲、母亲,忆述亲戚、乡邻,或与儿子的书信,真情实意始终都充满在字里行间。回忆父亲的文稿共计八篇,其中《我的父亲》(六)(七)(八)回忆了父亲人生的最后几年,最能打动人心。她父亲是一九五九年考取山东师范学院的老牌大学生。历史却给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甚至是作弄了这位时代才子。先是支教乡村中学,没过三年就摊上了“文革”劫难。尽管她的父亲曾是与日寇军队英勇作战、经历了枪林弹雨和生死考验的“九死一生”者,但终因他“只专不红”,文化高、学识高吗,靠上了“臭老九”的边儿,也终究没有熬过那个疯狂暴虐的年代,三十三岁就被折磨得早早离世,成为那个时代、那场运动的冤魂。读到这些平实无华、真实记载的文字,我们为之泪下、哀痛。

《清明四月天》,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一个极其平凡又大字不识的农家妇女,曾遭丈夫冷落,又遇丈夫早逝,勤劳持家、宽厚隐忍,独自撑起了她那残损破败的家。深切可感、平平实实的记述描写却给读者带来心如刀割,痛彻心扉的感受。

《美荣》记写的是位农家女孩儿,聪颖勤奋,全年级学习第一名,是大家公认的“神童”“学霸”。因外婆家是“地主”成分,竟然没有推荐她上高中的份儿,现在看来荒诞之极!后嫁入农门,再遭劫难,丈夫三十一岁因肺病离世。美荣靠丈夫留给她的唯一家产——一辆几乎与她一样高的大梁破自行车,走街串巷收废纸、酒瓶子、破烂儿供孩子上学。如此供养出了一个大学生、一个研究生。感怀之余,让我们对这个屡遭不幸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美荣拍手称庆。

《舅母》一文中,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位勤劳善良的下层劳动妇女形象。但命运总是捉弄人,她操劳一生,没有生儿育女,视“我”和弟弟如己出,豆腐脑、热豆腐吃得再多从不嫌多,临走还要塞给“我”一打豆腐皮送给曾祖母吃。作者用质朴无华贴近鲁西南生活的语汇,把善良仁慈、命运多舛、困顿一生的舅母形象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老憨嫂》则是二十世纪中后期“祥林嫂”式的一位人物形象,这位女性几乎被哥嫂和瞎子丈夫折磨得近乎痴呆、疯癫,迟钝麻木的人们并没有给予她多少同情与施舍。这也许是应该被救助而又无可奈何的那种人吧。正如鲁迅所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正是作者深入骨髓的白描手法和深沉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视觉形象和撼动人心的感应。

二是细腻生动的才女文笔。一篇篇几千字的散文,吸引人的不仅是它的叙事,把故事娓娓道来的细腻而传神的笔法功力更是不可或缺。

《麻子大爷——我的启蒙老师》作者称之为“最为难忘的人生恩师”。的确如此,在作者笔下,麻子大爷是位读过私塾的“土秀才”,多才多艺。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脱口而出。鲁平从“麻子大爷”那里学到的知识,甚至远远超出了在校学习的内容范围。生动细腻的文笔把“麻子大爷”的可爱可亲、幽默智慧的形象立于眼前。

《阿翔纪事》叙写的是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境遇,特别是对于婚姻爱情的不同面对方式。父亲的背信弃义,甚至残酷无情令人惊悸。庆幸没有影响到阿翔,而阿翔则是胡适式的婚姻守护者,始终如一,忠诚不渝,父亲的悲剧没有在他身上重演。阿翔的可敬可爱之处正在于此。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有传诵千年的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是童年时代的深刻印痕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反差,促使鲁平以她丰厚的情感,敏捷的思维,真情的倾诉,细腻生动的文笔带领读者进入遥远而又真切的历史时空。

三是审美领悟的内心独白。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散文之美还应该把作者心灵深处的体悟展现出来,把思想的火花绽放出来,让读者的思绪随着作者的文字、语句、段落、篇章而感情起伏而凝神静思,这便需要对于现实境遇,对于未来期许有着独到的观察、思考和表达。

《顺与不顺——写给六十岁》既是写给自己,也是写给刚刚退休老人们的忠告,让已届老年的人们看到“夕阳无限好”的未来之美,创造之美。谨慎路途波折,且看且行且珍惜。

《我想做一个温婉优雅的女子》是以第一人称抒写自己的内心禅语,其实也是对身边女性的深情劝慰。流年荏苒,岁月峥嵘,人总是要老的。要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活得似一束茉莉,温婉优雅,淡淡飘香。

《雨殇》是对大自然的描摹,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告白。望着窗外如烟如纱的春雨,作者带给我们的却是凄美的感受,空灵中有几分哀怨,清澄中带有几分寒冷,但文字不可尽诉,情意不可尽表。细雨交织,苦乐相随。美好的向往与企盼人皆有之,虽云美美与共而实则又美其所美不尽相同。

《游园惊梦》是作者坐于书房的美丽遐想与精神追求,使之沉醉其中。惟愿一生晴好,与志同道合者心意相通,心灵相知,彼此温暖和幸福。

以上四篇散文,文笔灵动、柔美、清丽、风雅,直抵心扉,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本集中有几篇文学赏评,亦可体现鲁平独到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

《女人花》是读鲍平《等你握握我的手》的感想之作。刘妈与吴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草就的婚姻,直到吴伯落难之时,吴伯才认识到一生用心守候自己的是一位自己从未爱过的女人刘妈。

《问世间情为何物》是鲁平读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的赏评之作。借大雁殉情、生死相依,解读了人世间忠贞爱情的美好情愫,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品味高雅的审美观念。

《再赏<教我如何不想她>》可以说既是一篇颇有功力的文学评论,也是一篇优美精致的抒情散文,在对现代白话文重要发轫人刘半农留学英国伦敦穷困潦倒、忧伤之时写下的著名情诗《教我如何不想她》进行文学解析的同时,把作者独到的内心感受和音乐的韵律之美融入诗歌的涵咏之中。循环往复,一唱三叹,使诗人内心深处久久蕴涵着的相思之情如洪水决堤,奔涌而出,创新诗之先河。其发掘之精细,歌咏之悠长,当令莘莘学子如含甘饴。《至爱而苦涩的果子》是对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别样而会心的理解,对诗作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唯美主义风格作了恰如其分的赏析。

四篇赏评,视角独到,语言精妙,似一枚透着清香可人的果子,让人爱不释手,不忍思归。

四是入情入理的殷切心语。书信是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的重要方式,书信体散文则更是一种或激情洋溢或发人深思的表达思想感情、传递内心情愫的文学样式。古人对文章写作有“以情纬文,以文被质”之论。作为一位生长在文化内涵深厚的孔孟之乡而又埋头读书、严谨修身的知识女性,写给儿子的十一封家书,可谓是一位厚道善良、学养深厚的母亲对所生所养所挚爱的子女发自心灵的深情唤醒。书信(一)至(十),记写的是儿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乃至工作后的成长历程,但从作者给儿子一点点一滴滴的回忆中可以读出父母和长辈们的舐犊情深和殷切希冀,其中讲述祖辈们的人生经历也是藉此作为儿子今后发展成长的精神财富。(十一)则是作者面对家事与儿子推心置腹的交流,可谓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书信之中古代诗词、名言警句、历史掌故信手拈来,融入文中自然熨贴,其语言文字既纯真朴实又文质彬彬。对于我们做家长或是即将做家长的读者来说,可谓难得的育子教科书。俗话云:“养儿育女宁付千两万贯,福佑后代莫贪寸针尺线。”惟有如此,方能赓续家庭美德,赢得亲友赞评,以至纯洁家族血脉,强盛民族文化。鲁平的家信应当说是传承诗书耕读、勤俭持家、勤奋敬业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文。统观其书信,言语合乎人情,论事合乎理性,与时合乎法则,与世顺乎人心,堪称叙事论理合情重义之文,文以载道不过如此而已!我们既把鲁平的信札当作家书来读,更把它当作如泣如诉的心语美文欣赏。

全书读来,作者的谋篇布局的能力和驾驭文字的功底实属可圈可点。篇篇文章,以情入文,以情入理。或是父女情、母女情、母子情、师生情,或是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促人向善,让人共鸣,甚至催人泪下的。对待社会、家庭、子女,都会让人发现其闪光点,悟到警醒处。当然,也许该书有的篇什内容还显得有些单薄尚需充实,有些文句尚需进一步雕琢,甚或某些观点尚有一己之见的偏颇,但文无尽善尽美,不必苛求。

也许有一天当你拿到这本看似寻常的文集,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之时,你会发现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但愿。

 

2024年五.一 于北京

 

张鲁平简介:

张鲁平,1961年11月11日生,山东省邹城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泰山学院附中高级教师,泰山名师,泰山功勋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青语会会员,曲阜孔子研究院学会会员,泰安市作协会员等。论著两部,回忆录一部,在国家级省市级文学月刊上发表散文二十余篇,教学论文更是不计其数。近期,她将散文随笔类文字结集成书---《风雨·往事·故人》。

 

马光增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马腾霄村人

先于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后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短暂留校,旋任阳信三中、阳信一中教师、县委新闻科长

后供职于新华社山东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农村版》等报媒

现创办北京今日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领新传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资深媒体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等,另其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学方面也有所研究

现居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