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山河为证:抗战精神的时代长歌

山河为证:抗战精神的时代长歌

 

袁竹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如璀璨星辰,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记忆,如厚重基石,支撑着国家的精神脊梁。2025 年 7 月 21 日,北京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严肃穆,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 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的 “山河见证 —— 我们的抗战记忆”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全媒体宣传行动正式启动。这一行动,宛如一座桥梁,横跨时空,将过去的苦难与如今的繁荣紧密相连,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卢沟桥,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沉重记忆的地方,曾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也见证了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的英勇无畏。七七事变的枪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那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是四万万同胞不屈意志的怒吼。在这片土地上启动 “山河见证” 行动,寓意深远。它象征着我们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对先烈们的缅怀,更象征着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从 7 月下旬到 8 月下旬,全国广电媒体积极响应,将深入各地进行采访报道。他们奔赴抗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发生地,探访抗日战场遗址、抗日根据地所在地。每一个足迹,都踏在历史的脉络上;每一次采访,都如同与先辈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台网同步、大小屏联动开展的接力直播,让观众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通过今夕对比,人们看到了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感受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更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在这场全媒体宣传行动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创作的一批纪念抗战胜利主题的优秀视听作品,成为了人们了解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重要窗口。电视剧《我们的河山》,以宏大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中华儿女在山河破碎之际,挺身而出,浴血奋战,守护家园的壮丽画卷;《归队》则聚焦于个体命运,讲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的成长与坚守,他们心中的信念如同火炬,照亮了黑暗的岁月。纪录片《胜利 1945》,以详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影像,重现了抗战胜利的伟大时刻,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胜利背后的艰辛与付出;《东北抗联》则生动展现了东北抗联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与日寇顽强战斗的英雄事迹,他们的坚韧与不屈,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微短剧《马背摇篮》《怒刺》等,以短小精悍的形式,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抗战精神,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了抗战岁月的热血与激情 。这些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共同串起了一条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的精神纽带。


多元视听:抗战故事的当代演绎

 

在 “山河见证 —— 我们的抗战记忆” 这一全媒体宣传行动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创作的电视剧、纪录片、微短剧等各类视听作品,以多元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叙事视角,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抗战文化盛宴。这些作品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一)电视剧:宏大叙事下的家国情怀

电视剧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艺术形式,在展现抗战历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河山》以山东人民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为主线,讲述了年轻共产党员庄埼风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开展减租减息、组织农救会、团结力量一致抗日的故事。该剧通过一个县城的场域,折射出整个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取得抗战胜利。剧中不仅塑造了共产党员、民兵和正规军的形象,还刻画了加入抗战的老百姓们各自的人生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从最初的文弱书生到深入民间发展基层武装的党员骨干,庄埼风的成长历程,也是无数抗日志士的缩影,他的坚定与无畏,激励着观众深刻理解人民群众选择跟共产党走的历史必然性。

 

《归队》则以东北抗联教导旅组建前后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抗联战士在日军的围追堵截下,历经艰难险阻,重新集结、坚持斗争直到最后胜利的故事。这部剧通过小人物的视角见证大历史,没有大牌的英雄主角,只有普通战士在历史洪流中奋力拼搏的真挚故事。胡军饰演的队长在每一次决策中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其内心的挣扎和对队员的责任感展现出了强大的演技;李乃文将一个忠诚可靠的战士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在面对绝境时表现出来的人性光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形成了生动的剧情冲突,也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共鸣。《归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复述,更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反思与发问,让人们思考在新时代,面对种种挑战,英雄的定义该如何界定,以及个人与集体、责任与担当的深层关系。

 

这些电视剧通过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和不屈精神。它们以艺术的手法,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使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二)纪录片:真实笔触下的历史回响

纪录片以其真实、客观的特点,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在这次宣传行动中,一系列抗战主题纪录片的推出,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接触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胜利 1945》以 1945 年为时间原点,以伟大抗战精神为思想脉络,通过 “牺牲”“血战”“苦干”“不屈”“胜利” 五个篇章,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军民的抗战史诗。该片以有感染力的人物和故事,将宏观叙事融入微观讲述,生动解读伟大抗战精神,回答 “我们何以胜利” 的历史之问,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抗战烽火中铸就的民族魂。从平型关大捷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到百团大战振奋全国军民的士气,再到无数无名英雄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影片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珍贵的影像,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关键引领作用。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围绕卢沟桥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珍贵展陈,以 “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建历史场景与当代展陈的时空对话。该片向观众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抗战文物和视频,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最早视频、第一次公开的一二九运动珍稀视频、赵一曼被捕后的档案等,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献价值。通过对这些文物和历史资料的深入挖掘,纪录片带领观众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出发,重回历史现场,开启一次精神追寻,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昭示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

 

这些纪录片凭借真实的影像和深入的采访,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让观众看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以及取得胜利的艰辛历程。它们不仅是对抗战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微短剧:小体量里的大情怀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微短剧以其轻体量、强节奏、贴近观众的特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在 “山河见证” 宣传行动中,《马背摇篮》《怒刺》等一批抗战题材微短剧的出现,为抗战故事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背摇篮》改编自被称为 “娃娃长征” 的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 1946 年延安第二保育院在院长卫戈明、保教科长文纫秋的带领下,护送 136 名革命后代转移至太行解放区的故事。该剧通过细腻笔触,真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如何竭尽全力保护革命后代。保育员们在长达几千里的艰辛转移途中,不仅展现出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更与孩子们及沿途军民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其无畏牺牲与忠诚守护的精神,生动彰显了红色基因传承的深远现实意义。该剧将历史真实故事与当代视角交织,将宏大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个体叙事,既展现了 “千里转移” 的真实场景,又通过现代视角传递和平可贵的当代价值,通过 “跨代际对话” 强化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 。

 

《怒刺》以日伪统治下的天津为背景,讲述以锄奸团成员和孤胆英雄叶清轩为代表的爱国民众在艰难环境下英勇抗争的故事,展现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的家国大义。该剧通过紧凑的剧情节奏、强冲突的场景设计和沉浸式视听语言,成功吸引年轻观众,这种创作模式既契合 Z 世代碎片化阅读习惯,又通过情感共鸣实现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在短短几分钟的剧情中,观众能够感受到爱国民众在黑暗中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热爱。

 

微短剧以创新的形式,将抗战故事浓缩在短小精悍的剧情中,以小见大,展现出伟大的抗战精神。它们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为抗战历史的传承和抗战精神的弘扬开辟了新的途径,让年轻一代在轻松的观看体验中,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伟大抗战精神:民族脊梁的不朽丰碑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抗日战争是一段波澜壮阔、刻骨铭心的岁月。14 年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不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更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的强大力量,是无数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凝聚而成的精神丰碑,它跨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内涵剖析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这一重要论断,高度凝练、精准概括了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为我们深入理解、传承与弘扬抗战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抗战精神的核心要素。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爱国情怀被激发到了极致。从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中与日寇顽强战斗,到淞沪会战中将士们以血肉之躯抵御外敌的疯狂进攻;从海外华侨踊跃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到国内各界人士纷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赵一曼在被日寇俘虏后,受尽酷刑,宁死不屈,她在给儿子的遗书中写道:“母亲的死不足惜,可怜的是我的孩子,没有能给我担任教养的人。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 这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跨越时空,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炽热与坚定。 正是这种爱国情怀,让中国人民在国家危亡之际,团结一心,共赴国难,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合力,成为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精神支撑 。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精神的人格彰显。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和威逼利诱,无数中华儿女展现出了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他们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浩然正气,在敌人的屠刀下坚守尊严,绝不屈服。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 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 “狼牙山五壮士” 。他们的事迹,成为了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抗战精神的外在表现。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中华儿女面对装备精良、凶残野蛮的日本侵略者,毫不畏惧,勇往直前,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的牺牲精神,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顽强抵抗日军的进攻,粉碎了日军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妄企图;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歼灭日军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在这些战役中,无数战士舍生忘死,冲锋陷阵,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正如电影《八佰》中所展现的,“八百壮士” 在四行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他们以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勇气。 这种英雄气概,让中国人民在抗战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成为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战精神的动力引擎。在长达 14 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战争的残酷、敌人的残暴、物资的匮乏…… 然而,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困难多么巨大,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中国必将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这种必胜信念,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对民族独立的执着追求与对正义光明的坚定信仰之中。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奋起。

 

(二)历史具象:从冰雪丛林到江南水乡的精神图谱

东北抗日联军的密林中,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冻裂了战士们的皮肉,却冻不灭他们眼中的火焰。杨靖宇将军在濛江县城西南的山林中被围困数日,棉衣早已破烂不堪,腹中只有未能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当日军指挥官岸谷隆一郎以 “归顺” 相诱时,这位东北抗联的灵魂人物用最后的气力吼出:“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这句震彻山林的呐喊,正是百折不挠信念的终极诠释 —— 在肉体即将崩溃的边缘,精神的旗帜依然在风雪中挺立。

 

这种必胜信念绝非虚无缥缈的空想,而是根植于对民族命运的深刻认知与对历史规律的坚定把握。在华北平原,八路军地道战的坑道里,战士们用煤油灯照亮作战地图,在潮湿的泥土中规划着对日军的袭扰。他们没有重型武器,却靠着 “各村自为战,户户相连通” 的智慧,将平原变成了吞噬侵略者的迷宫。河北清苑县冉庄的地道总长曾达 16 公里,设有瞭望孔、射击孔、陷阱和储粮室,村民与战士们在这地下长城中交替作战,创造出 “麻雀战”“地雷战” 等游击战术。当敌人的坦克碾过村庄的屋顶,地道里的纺车仍在转动,妇女们连夜赶制的棉衣通过秘密通道送往前线 —— 物质的匮乏从未阻碍信念的生长,反而让军民在共生中淬炼出 “兵民是胜利之本” 的真理。

 

江南水乡的芦苇荡里,新四军伤病员在百姓家中养伤,青石板路上的暗号每天更新。江苏常熟沙家浜的阿庆嫂们,用茶馆作掩护传递情报,当日军搜查时,滚烫的茶水既能招待 “皇军”,也能瞬间泼向敌人的眼睛。这些看似柔弱的江南儿女,把 “保家卫国” 的信念织进蓝印花布的纹路里,将一条条渔船变成穿梭于水网的 “隐形战舰”。在浙东四明山根据地,农民们白天为日军 “修公路”,夜里就悄悄挖断路基;孩子们唱着改编的童谣,把日军的动向编成顺口溜传给游击队。这种全民性的抗争,展现的正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最生动实践 —— 当每个普通人都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紧捆绑,涓滴之力便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

 

在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的废墟上,李宗仁麾下的士兵抱着炸药包冲向日军坦克,他们胸前的番号被硝烟熏黑,却在最后一刻竖起大拇指指向天空 —— 那是告诉战友目标已摧毁的信号。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以伤亡 5 万余人的代价,歼敌 1 万余人,打破了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那些来自四川、湖南、广西的农民子弟,很多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却在异国侵略者面前展现出 “誓与阵地共存亡” 的决绝。师长池峰城在电话中向李宗仁请战:“士兵打完了,军官填进去;军官打完了,我填进去!” 这种视死如归的气概,不是鲁莽的冲动,而是深植于血脉的民族尊严 —— 正如山东某部士兵在日记中所写:“我死了,坟头朝东,看着你们把鬼子赶下海。”

 

精神的伟大,更在于它能在绝望中催生希望。1942 年的冀中 “五一大扫荡” 中,日军出动 5 万兵力,在 800 辆汽车、10 架飞机的掩护下实施 “铁壁合围”。八路军冀中军区主力被迫转移,留下的地方武装化整为零,用 “武工队” 的形式继续斗争。回族英雄马本斋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儿子抗日,绝食七天壮烈牺牲;年仅 12 岁的儿童团员王璞,面对日军的刺刀,宁死不肯说出八路军的秘密,与家人一同被杀害。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体,用生命捍卫的不仅是具体的情报或物资,更是一个民族不愿做奴隶的底线。当武工队员在地道里用罐头盒制作 “土收音机”,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消息时,那断断续续的信号传递的不仅是战况,更是 “坚持下去就有希望” 的精神密码。

 

这种贯穿整个抗战历程的精神力量,在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中呈现出丰富的具象形态:东北抗联的冰雪淬炼、华北军民的地道智慧、江南水乡的芦苇奇兵、正面战场的阵地坚守、沦陷区人民的隐蔽抗争…… 它们共同构成了伟大抗战精神的立体图谱,证明这种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民族骨血的生存哲学。正如历史学家胡绳所言:“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是精神上的涅槃 —— 一个民族在最屈辱的时刻,找到了最强大的自己。”

 

(三)时代回响:从历史记忆到现实力量的转化

伟大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直接驳斥。近年来,某些势力试图淡化侵略罪行、歪曲抗战历史,甚至质疑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而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冻僵仍保持射击姿势的战士遗体、那些记录着 “人还在,阵地就在” 的战地日记、那些从沦陷区秘密送出的泛黄情报,连同本次 “山河见证” 行动推出的《东北抗联》《正义之战》等作品,共同构成了不可辩驳的证据链。纪录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国对日战犯审判》中,检察官向哲浚在东京审判法庭上展示的南京大屠杀照片,与微短剧《怒刺》中地下党员用生命保护的罪证文件,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呼应 —— 它们都在诉说一个真理: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由无数牺牲者用生命镌刻的丰碑。

 

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抗战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动力。大庆油田的开发者们曾以 “王进喜跳进泥浆池” 的壮举,诠释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的奋斗精神,这与八路军在南泥湾 “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的自力更生精神一脉相承。华为公司在遭受技术封锁时,研发团队以 “把冷板凳坐热” 的韧性突破芯片技术瓶颈,其 “备胎计划” 中蕴含的忧患意识与战略定力,与抗战时期 “持久战” 的战略思想有着精神上的共鸣。这些当代实践证明,百折不挠的信念不仅能让一个民族在危亡中存续,更能让一个国家在复兴路上行稳致远。

 

在文化传承的维度上,抗战精神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永恒的灵感源泉。电视剧《我们的河山》中,主人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情节,与现实中河北冉庄村民在地道遗址上创办纪念馆的实践形成互文;《归队》中老兵寻找战友遗骸的故事,映射着当下 “为烈士寻亲” 公益行动的温暖历程。这些作品没有将抗战精神束之高阁,而是让它走进新时代的生活场景:当 00 后观众为《马背摇篮》中保育员用身体为婴儿取暖的情节落泪时,他们理解的 “坚守” 已不仅是战场的概念;当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模仿《燎原》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的台词时,他们传递的 “信念” 正成为应对人生挑战的精神武器。

 

精神的传承更体现在对和平的珍视中。纪录片《和平力量》采访了参与过中国对日战犯审判的法官后代,他们讲述父辈如何在法庭上既坚持正义审判,又避免复仇主义 —— 这种 “以法治铭记历史,以理性拥抱和平” 的态度,正是抗战精神的成熟体现。今天,中国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既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 “落后就要挨打” 的教训转化为 “自强才能和平” 的动力。正如《和平力量》中一位亲历者所说:“我们纪念胜利,不是因为我们擅长战争,而是因为我们更懂得和平的脆弱。”

 

从卢沟桥的石狮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水庭,从杨靖宇烈士陵园的松柏到延安宝塔山的晨曦,伟大抗战精神已化作遍布山河的精神坐标。当 “山河见证” 行动的记者在采访中记录下 90 后讲解员为游客讲述抗战故事时眼中的光,当小学生在《马背摇篮》的观后感中写下 “我要像保护玩具一样保护祖国”,我们便能理解:这种精神从未远离,它只是以更年轻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继续生长。它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民族的脊梁不是天生的钢铁,而是在一次次风雨中淬炼出的韧性;国家的尊严不是别人的恩赐,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信念与行动捍卫的成果。

 

作者简介:袁竹,笔名袁语奏,石竹山人,四川德阳人,作家、画家、诗人、评论家,逍遥画派创始人,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入库人才,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一级美术师,袁竹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书画有深刻而广泛的研究,他的艺术造诣较高。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作方向,对山水画创作进行新的尝试丶新的探索,用国际视野来发展国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他提出新时代国画要走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之路的理念,独创“豹纹斑”、“牛毛纹”两个皴法,将中国画精髓“写意”与世界主流艺术抽象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逍遥山水风格。代表著作《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袁竹》大红袍品牌精装图书,2022年8月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名师教学范本(二)·袁竹山水画作品选》活页教材,2023年3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袁竹创作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400余万字,发表在“中国作家网”“精神文明报”“四川农村报”“少年先锋报”等各大媒体发表在各大媒体。创作的长篇玄幻小说有“《逍遥》三部曲(逍遥问道)(穿越三星堆)(逍遥画魂)”在喜马拉雅连载;长篇历史小说有《梁启超》《蔡元培》《大汉吕后》《大文豪鲁迅》《诗祖陈子昂》《大西王张献忠》《一代宗师黄宾虹》《逍遥山水醉华夏》等。歌词《石榴红》荣获“词曲中国2025当代100首优秀歌曲作品”金奖。长篇小说《东升》《平遥世家》《地火长歌》在中国作家网“长篇连载”栏目连载。文学评论《四秩风华: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时代华章与未来新程》《从航海罗盘到数字星图:中国文化出海的文明重构与范式革命》《新世纪蜀韵:四川作家笔下的文学版图》《阿来:于藏地书写中构筑文学的宏大宇宙》《〈贾平凹文选〉:当代文学灵魂的多棱折射》《于时光褶皱处,探寻人性微光 ——贾平凹长篇小说〈消息〉的深度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被中国作家网发表,其中“中国作家网文学好书2024年度十佳”系列评论引关注。《作家网》发表《数字浪潮下,中国文化出海的星辰征途》《时代浪潮下的灵魂镜像与文学回响——叶辛“知识分子心灵三部曲”》《大地与灵魂的叙事诗 ——论刘亮程及其作品的境界》《于文学星河中闪耀的星辰——探秘张俊彪》等文学评论。30余万字长篇小说《东升》单行本由国家级出版社纳入出版计划,即将出版发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