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死欲望 打上时代烙印
——读张贤春《双子座》赏析
文/周天启
感谢作家馈赠,《双子座》是我读到中国作协会员,张贤春老师的第二部鼎新力作。联想读到他之前创作的小说《鸡往后刨》,《双子座》这篇小说创作风格大有不同,创作题材虽然都来自于乌江流域,但后者通篇倾注于乌江流域农民石德坊家族一脉的纵向人生轨迹,选材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本世纪二十年代,父辈、子辈、孙辈近百年生存状态的描写。小说从第一人称,我,主人公石德坊的苦难生平讲述开始。他三岁时父亲挑运桐油时,遇上劫匪,死于非命,四岁时母亲不堪生活的重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他和仅有的妹妹各自寄人篱下成了孤儿。年幼的哥俩分别被亲戚收养后,第二年的春天又传来消息,妹妹出烧麻子又离开了人世。出生便苦难深重,孤苦伶仃的主人公石德坊,就这样开启了自己千辛万苦的人生轨迹。
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不厌其烦的复杂叙事
小说以乌江县,青龙坝,石家寨石德坊的生平为主线,跨越百年时光,展现了农村家庭在亲情、爱情、友情,经济状况、子女教育、养老医疗、生老病死等方面的人生轨迹。作家通过对家长里短,重复的生活细节,不厌其烦的刻画,揭示了贫困状态下的家庭,人性仅存的温暖、善意和人性的自私、贪婪,交错为生活的主基调。
二、克制情感的语言风格
作家的语言朴实无华,甚至在文本中几乎少见修辞手法,但文笔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张力、却能够力透纸背。作家擅长通过对生活细节的白描,来营造生活的千辛万苦。让读者在平淡的叙事中感受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治理,小人物生活的艰难、生命的脆弱、沉浮。
三、淡定从容的死亡描写
作家对各种死亡现象的从容解读有其独到之处。生命是偶然的,死亡是必然的,不确定的。小说主人公石德坊在他三岁时双亲相继死去,一年后仅有的亲妹妹又离开人世,在主人公今后的孤苦、艰难的生活岁月里,他又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亲疏不同人等的各种死亡事件。作家对死亡的描写有着超乎寻常的理解与淡定,这在小说主人公,我,对诸多死亡故事的讲述中没有流露丝毫痛苦,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可以作为验证。该死的也死了,不该死的也死了,留给生者的是无可奈何,生活还得继续。其实死亡对逝者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好的结果,对于生者一切烦恼却远没有结束,有些尸骨未寒,亲戚之间便纷争四起便足以佐证,死则死矣!了则未了。小说在32.尽孝章节对死亡的描写中,颇有诡谲意味。小孩子躺在病床上给爸爸出的谜底是棺材的谜语:什么东西卖的人知道买的人也知道而用的人却不知道。
小孩子生前病床上的谜语成谶,悲伤过度的养父、养母接二连三的意外死亡描写,让人不忍卒读。死亡是解脱也好,是痛苦也罢,作家毫不吝惜的死亡描写寓意,暗示读者死亡绝非痛苦、恐怖那么简单。《双子座》比起余华的《活着》对死亡描写背后的荒诞逻辑,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中各种人物死亡现象的描写,看起来轻松、平淡、甚至冷峻不加任何修饰的直白叙事让人感动。这种冷静没有渲染的叙事,让读者感受到死亡愈加的沉重,每每读到这些冷静,没有悲伤的悲伤情节时,压抑得读者喘不过气来。
四、对苦难的诠释使人无法释怀
小说开篇的故事讲述,是最为精妙的:从我至今不清楚,本该是舅母的人,是如何变成生母的……
小说从我的父亲和本该是舅母的人,一对阴差阳错的苦命鸳鸯私奔,看似荒唐,实则意味苦难深重的故事就此展开了。
作家笔下石德坊的人生历程,有着传统宗族文化的烙印;有着不容小觑倔强持久的生命能量;主人公生后经历的诸多苦难,亲人们的亡故带给他的厄运、丝毫没有改变他在一次次变故中,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幼时便父母双亡的石德坊,他虽然无法改变时代波及自己的命运沉浮,但他能够从无到有,娶妻生子,辛勤劳作,终于为六个儿子置办下六列五通间的家业。和自己孤苦的身世比,石德坊虽然没有培养出什么光宗耀祖优秀的子女,但他却开枝散叶,人丁兴旺,把自己苦难深重的人生,努力成了让人钦佩,多子多福的生活传奇。然而、生活真的会如此吗?失去老伴的主人公石德坊晚年无家可归,勉强寄居在女儿家里茕茕孑立的凄凉窘境可见一斑。小说的故事情节描写鲜有夸张、作家用写实的手法,娓娓道来,原滋原味地把故事奉献给读者。
五、淡化时代背景聚焦生活轨迹
当动荡不安的社会波谲云诡时,当高歌猛进的时代昂扬奋进时,作家看见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渺小沉浮的身影,听到了历史车轮碾压下发出的脆弱呻吟。作家力求在主人公及周遭人物日常生活的表象上挖掘内涵,读者不难看到书中人物在时代彰显出来的独特个性,或觉醒、或矛盾、或狡黠、或随遇而安,随波逐流。
作家对社会敏感问题的管窥、把握可谓高明,只叙述生活现象,不做任何道德评判,有意淡化时代背景。没有议论、没有旁白、可是当读者读到这些曾几何时,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时,记忆犹新,思前想后,已经是百感交集了。
比如作家在小说的17.任务章节、19.永别章节、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村干部为了能罚到款,对待绝育手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为。还有村民在争取生男娃,繁衍生息的权利上所表现出来的“打野食”,“男扎”,“女扎”,“绑扎”等狡黠应对。这种看似自私的荒诞行径,何尝不是凸显了人性在挣脱束缚表现出来的尊严与力量。
再比如38.回家的章节里,叙述二姨姐住院各家亲戚垫付九万元医治费时描写到:……钱像水一样流进她的账户,又像水一样流入沙子,迅速漏干。好在所用一千六百毫升血,因为国松无偿献血可以报销。
笔者以为作家要么不用修辞,一旦用上了修辞,能把人带到冰窟里。作家关于钱,水,献血的比喻,让绝大多数人会心有余悸,会惶恐不安。这哪里是小说的主人公,明明是自己的身影。
小说对一些家长里短、斤斤计较、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所寓意的社会问题,带来的复杂人性,值得有良知的一些人反思、值得一个成熟的社会反思。
小说的结尾,当挣扎了一生的石德坊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走向陌生、走向困顿、走向死亡的时候,身后传来的依然是家人们,掰扯不清,一本生活糊涂账的争吵声音。生活就该如此?生活本该如此,这就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
《双子座》的语言魅力在于,作家以平淡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承载着沉重的生活苦难,用个体的微观叙事,淡化时代背景,在生死欲望的重复描写中叩问生活的意义。作家通过克制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感受震撼,在绝望的缝隙中看见生存下去的希望。
这是一本让人感觉到生死无常,生活沉重,却又不忍放弃阅读的书;这是一本把普通人生存卑微状态,抽丝剥茧般呈现给读者的书;这是一本在主人公的身影里,可以看见时代烙印,发人深省的书。
书评作者简历:周天启,央企退休高级工程师,中国一重技师学院聘任教师,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