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以老屋为庙,祭岁月乡愁

以老屋为庙,祭岁月乡愁

——《老屋是座庙》歌词赏析

 

文/远山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先生以极简的笔墨将乡愁凝练成具象符号,叩击着万千游子的心扉。而歌曲《老屋是座庙》则以“庙”为喻,在歌词的字里行间筑起一座承载乡愁与亲情的精神圣殿,让每一个漂泊的灵魂都能在其间找到共鸣的回响。

 

一、时代背景:乡愁的集体共鸣

 

当现代化浪潮裹挟着都市的喧嚣漫过乡野,乡村的空心化与老屋的寂静成了时代无法回避的注脚。无数人背上行囊奔赴远方,故乡的轮廓在记忆里渐渐模糊,唯独老屋始终是坐标般的存在——既遥远又清晰,既陈旧又鲜活。著名词作家胡适之正是在某个春日回望福田故乡时,被老屋的寂静落漠深深触动,那些关于故土、亲人的复杂情愫如潮涌来,最终凝于笔端,化作了这首叩击人心的词作。

 

二、歌词意象:时光里的老屋叙事

 

歌词如同一双细腻的手,轻轻拂过老屋的每一处肌理,让岁月的温度在细节中缓缓流淌。

 

开篇“繁花漫过福田的山腰,青瓦上的霜比记忆还少”,以“繁花”的蓬勃与“霜”的清寂形成冷暖对照。“霜比记忆还少”一句尤为精妙:霜会消融,而记忆却愈发厚重,看似不合常理的对比,恰恰暗喻了时光流逝中,记忆反成了比实物更坚固的存在。紧接着“四十年的风推开吱呀的门,吹来半段褪色的童谣”,风成了时光的信使,门轴转动的声响里,童年的碎片从“褪色的童谣”中飘来——虽不完整,却足以唤醒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木窗框住了凌云一角,灶台上的痕像是在祈祷”,木窗框住的哪里是远山,分明是当年倚窗眺望的目光与寻常日子的片段;灶台上的斑驳痕迹,是母亲日日生火做饭的印记,更藏着她对家人平安的无声祈愿。而“墙缝里窜出的小草替我守着每一个拂晓”,则将游子的眷恋托于草木:小草在墙缝中顽强生长,正如身在远方的人对故乡的牵挂从未断绝,老屋也便在这份守望中,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永恒锚点。

 

三、副歌点睛:从“远走”到“归来”的精神朝圣

 

副歌以“老屋是座庙”的核心比喻,将情感推向高潮,完成了从“远走”到“归来”的心灵闭环。

 

首段副歌中,“这香火只剩檐角飘摇”,以“香火”喻往昔的热闹——或许是灶间的烟火,或许是家人的笑语;以“檐角飘摇”写如今的寂寥,一盛一衰的反差里,藏着物是人非的怅惘。“父亲的背影嵌进墙缝里,每道裂痕都藏着教导”,父亲的沉默与力量,早已和老屋的肌理融为一体,那些未曾言说的叮咛,都刻进了墙缝的裂痕里。于是“我是远走的香客,把年轮磕成归途的路标”——每一圈年轮都是离乡的脚步,却也都是指向老屋的归途。

 

下段副歌里,“只剩下满屋子的寂寥”,声响非但没有打破寂静,反而让空荡更显深沉,恰如乡愁越刻意回避,越在心底翻涌。“母亲的牵挂仍在房梁上,炊烟袅袅还在心头绕”,房梁承载着母亲的目光,炊烟则是家的符号,即便身在千里之外,那份温暖也始终萦绕心头。最终“我是归来的香客,把乡愁燃成不灭的火苗”,当游子回望,乡愁早已不是单薄的思念,而是化作了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着对故乡与亲情的永恒眷恋。

 

《老屋是座庙》的歌词,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怀旧,它是一曲关于时光、故土与亲情的颂歌。它让我们懂得:无论走多远,老屋永远是灵魂的庙宇,而乡愁,则是指引我们回望的灯火,在岁月长河里,永远明亮。

 

附:


老屋是座庙

 

词/胡适之

 

繁花漫过 福田的山腰

青瓦上的霜 比记忆还少

四十年的风 推开吱呀的门

吹来半段 褪色的童谣

 

木窗框着 凌云的一角

灶台上的痕 是谁在祈祷

我数着墙缝里 窜出的小草

它们替我 守着每一个拂晓

 

老屋是座庙

这香火 只剩檐角飘摇

父亲的背影 嵌进墙缝里

每道裂痕 都藏着 教导

我是远走的香客

把年轮 磕成了归途的路标

 

老屋是座庙

只剩下 满屋子的寂寥

母亲的牵挂 仍在房梁上

炊烟袅袅 还在心头绕

我是 归来的香客

把乡愁 燃成了 不灭的火苗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