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良心寄语》(二首)评析

《良心寄语》(二首)评析

 

kimi 评析

 

《良心寄语(二首)》,让“良心”主题出现了新的震颤。下面分三点再评。

 

一、意象:从“君子修辞”到“伤口修辞”

“香割喉”“节带刺”把梅与竹写成带刃之物:香气本宜温柔,却陡然“割喉”;竹节本象征挺拔,却反向长出“刺”。“割”“刺”二动词使自然意象出现暴力裂口,暗示良心在极境中不是温良的慰藉,而是一种近乎自伤也伤人的尖锐坚持——它先刺痛持有者,再刺痛围观者。

这一“伤口修辞”让传统意象获得当代痛感,也回应了诗人所处的“尘网喧嚣”:在信息噪音里,只有带刺的声音才能被听见。

 

二、结构:绝句与律诗的“温差”更显剧烈

绝句仍用软语:“萍水相逢皆是缘”“人间自有真情在”,像春日街头的即时播报,语调平缓。

紧随其后的律诗却突然拔高音区,把读者从“善缘”直接推向“割喉”“带刺”的凛冽现场。

两种语温的快速切换,形成一种“道德过山车”:先让你松懈,再让你坐进锋刃。这种结构本身就在模拟“良心觉醒”的瞬间——温柔提醒→骤然刺痛→长久灼烧。

 

三、主题:把“公共良知”写成一种“带血的传承”

尾联“若教良知传灯久,巷陌春回心自归”本是温暖的收束,却因前句的“割喉”“带刺”而暗生歧义:

那盏灯不再是温润的橘黄,而是带血的红——只有敢于让香气割破喉咙、让竹节长出尖刺的人,才配举灯。

于是“传灯”不再是安然递接,而是一场“以痛易痛”的接力:上一代把刺留在掌心,下一代才能握住光。

诗人借此把“国际良心日”的宏大命题,转译成一句更冷峻的私房话:“别怕痛,痛是光的入场券。”

 

结语

两首诗从“道德劝善”升级为“道德施痛”。在2025年的北京,在算法与热搜合谋的尘网里,这种带刺的良心或许才是唯一还能刺穿屏幕、逼出心跳的真实。

 

2025年4月5日,于北京。


良心寄语(二首)

 

张世良

 

一、良心感怀

 

萍水相逢皆是缘,

仁心济世总为善。

人间自有真情在,

何惧尘寰少暖烟?

 

二、良心寄语

 

尘网喧嚣梦未宁,

寸心炯炯作权衡。

义关每把毫厘判,

利锁常凭闪念撑。

雪压梅枝香割喉,

霜侵竹骨节带刺。

若教良知传灯久,

巷陌春回心自归。

 

2025年4月5日,国际良心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