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于沉默处听惊雷

于沉默处听惊雷

——《休假》中的生活哲学与语言之思


李栎

 

引言:踏入诗与哲学交织之境

 

在当代文学的星河里,袁竹的长诗《休假》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迷人而深邃的光芒。这首诗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生活中一个看似平凡却蕴含深意的片段 —— 在书店里等待失主前来认领黑包的经历。然而,它绝非仅仅是对日常琐事的简单记录,而是一场在生活褶皱里探寻哲学真意、在语言边界处触摸世界本质的深刻旅程。诗中巧妙地引入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名言,如一条无形的丝线,将生活场景与抽象哲理紧密缠绕,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不禁陷入对世界、语言、生活本质的深度思考 ,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艺术与哲学思辨碰撞出的火花。

 

(一)诗中的生活切片:具象与抽象的交融

 

书店场景的细腻勾勒:展现生活气息

诗的开篇,以如工笔画般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温度的书店场景。“晨光洇开宣纸边缘,蝉鸣碾碎暑气,孙女的手心汗珠,在棉布上结出微小的湖泊”,这几句诗将夏日清晨的闷热与祖孙间的亲昵鲜活呈现。晨光、蝉鸣、汗珠这些细微元素,为书店之行奠定了生动的背景,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暑气中夹杂的生活琐碎与真实。

 

当爷孙俩推开书店的玻璃门,“冷气裹挟旧纸的沉香”,这一描写极具通感,将书店内特有的清凉与陈旧纸张散发的香气融合,瞬间激活读者的嗅觉与触觉感知。孙儿帆布鞋的 “哒哒声,像弹珠滚向儿童区”,这一比喻充满童趣,把孩子对书籍的好奇与急切探索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书店这一空间充满了灵动的活力 。而 “红绳羊角辫,在书脊间忽隐忽现”,通过一个极具画面感的细节,描绘出书店中孩子们穿梭于书架间的活泼身影,进一步烘托出书店里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氛围。

 

在这一场景中,诗人巧妙地运用意象叠加与通感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构建起一个立体的书店世界。读者仿佛能看到晨光洒在玻璃门上的反光,听到蝉鸣与脚步声交织的声响,闻到旧书与冷气混合的独特气味,这一切都使得书店场景不再是简单的文字描述,而是一个可感可知的生活切片,承载着日常的温情与文化的沉淀。

 

黑包的象征意义:阐述黑包从失物到承载情感与秘密的象征转变

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书店里,黑包的出现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成为整个诗篇的核心意象。起初,黑包只是一个被遗落的物品,“沙发角落,黑包静伏如被弃的琥珀,金属搭扣的冷光,映照经年摩挲的针脚”,它被描绘成一个孤独、被遗忘的存在,如琥珀般封存着未知的过往,却又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成为一个突兀的 “孤立符号”。此时的黑包,如同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静静地躺在生活的间隙,等待着被发现、被解读。

 

随着情节的推进,黑包的意义逐渐发生转变。当老人打开黑包,看到里面的物品 ——“褪色布虎垂落车钥匙,社保卡上温婉的笑,九十年代拘谨未消;七张卡片叠成鳞片,红钞在暗处,如团灼灼跳动的火焰”,这些物品不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成为了连接失主与过去、与生活的纽带。黑包从一个单纯的失物,变成了一个承载着情感、记忆与生活秘密的容器。每一件物品都像是一个故事的片段,虽未言说,却在默默诉说着失主的生活轨迹、身份背景与情感世界 。

 

黑包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诗人细腻的描写与情节的自然发展中逐渐丰满。它既是物质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寄托;既是生活中偶然的失物,又是命运中必然的相遇。黑包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物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价值与人生意义,它们是我们生活的见证者,也是我们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隐秘线索 。

 

(二)维特根斯坦哲学的映照

 

语言界限与世界界限:结合诗中情节,分析维特根斯坦 “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 观点

在《休假》里,维特根斯坦 “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 这一观点,像一条隐秘的脉络,贯穿于诗的字里行间,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世界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从诗中对书店场景的描绘来看,语言精准地勾勒出了一个可感可知的世界。诗人用 “晨光洇开宣纸边缘,蝉鸣碾碎暑气” 这样的诗句,将夏日清晨书店外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出来,读者仿佛能亲眼看到晨光的柔和、感受到暑气的蒸腾,这些语言构建起了一个基于现实感知的世界片段 。在这个世界里,语言是有效的,它能够清晰地表达出事物的状态、人物的动作与情感,如孙儿帆布鞋的 “哒哒声”、黑包 “静伏如被弃的琥珀”,都借助语言的力量在读者心中形成了鲜明的意象 。

 

然而,当面对黑包中那些物品所承载的深层意义时,语言的界限便逐渐显现出来。社保卡上温婉的笑、褪色布虎垂落的车钥匙,这些物品背后所蕴含的失主的生活故事、情感记忆,是难以用语言完全言说清楚的。它们构成了一个超越语言逻辑结构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就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语言是世界的逻辑图像,但这个图像并不能涵盖世界的全部。在诗中,这些物品虽然可以被语言描述其外在形态,但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情感,却无法被语言精准地捕捉与表达 。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诗中所展现的生活场景,如人们在书店中的穿梭、寻找失主的过程,都是语言能够触及的 “可说” 的世界。但在这背后,生活的本质、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联系、命运的无常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却处于语言的边界之外。这些 “不可说” 的部分,虽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述,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世界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不可言说之物的沉默:探讨诗中对妇人情绪等不可言说内容的呈现

在《休假》中,对于那些不可言说之物,诗人选择了以沉默来对待,而这种沉默却蕴含着比语言更丰富的情感与深意。当妇人出现,寻找丢失的黑包时,她的情绪状态是复杂而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妇人鬓发散乱,少女校服沾着纸屑,攥紧的《百年孤独》卷了角。‘先生,您见过……’尾音,如被风揉皱的纸”,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妇人内心的焦急、慌乱与不安,但诗人并没有直接用语言去剖析她的情绪,而是通过对她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节描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难以言说的情感 。

 

这种对不可言说之物的呈现方式,与维特根斯坦 “对于不可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的观点相契合。妇人的情绪,她因为母亲住院急需手术费而丢失黑包的焦急与无助,这些情感太过深沉、复杂,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显得苍白无力。诗人选择用沉默来处理这一部分,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去感受、去领悟,反而更能传达出其中的真实与厚重。

 

在诗中,还有一些细节也体现了这种沉默的力量。比如黑包中那些物品所代表的失主的过往,诗中并没有详细地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而是让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成为一种沉默的存在。这些物品就像一个个沉默的符号,它们承载着的意义虽然不可言说,却在与读者的心灵碰撞中,引发了无尽的思考与想象。这种沉默并非是无话可说,而是一种对语言局限性的深刻认识,是一种以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沉默中感受到生活的复杂性与情感的深沉性 。

 

(三)语言与生活的辩证关系

 

语言的 “能” 与 “不能”:分析语言在描述事物和传达情感上的能力与局限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与表达的重要工具,在《休假》所构建的世界里,展现出了独特的 “能” 与 “不能”。从正面来看,语言具有强大的描绘能力,能够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和场景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诗中对书店环境的描写,“冷气裹挟旧纸的沉香”,短短数字,就将书店内特有的清凉氛围与旧书散发的独特香气精准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地感受到书店的独特魅力 。再如对黑包外形的刻画,“黑包静伏如被弃的琥珀,金属搭扣的冷光,映照经年摩挲的针脚”,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细腻的细节描写,一个孤独、陈旧且充满故事感的黑包跃然纸上,使读者能够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黑包的模样 。

 

在传达情感方面,语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当诗人回忆起女儿三十年前踮脚够童话的姿势时,那份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温情,通过文字的叙述自然地流淌出来,让读者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情感脉络。在描述妇人寻找黑包时的焦急状态,“妇人鬓发散乱,少女校服沾着纸屑,攥紧的《百年孤独》卷了角”,这些对人物外貌和动作的描写,间接地传达出妇人内心的慌乱与不安,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

 

然而,语言的局限性也在诗中暴露无遗。当面对一些抽象的情感和深刻的生活本质时,语言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例如,黑包中那些物品所承载的失主的生活故事和情感记忆,虽然诗人通过列举物品进行了描述,但这些物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意义,却难以用语言完全诠释清楚。社保卡上的微笑、褪色布虎所代表的童年回忆,它们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人生经历,远远超出了语言所能表达的范畴 。

 

在面对一些微妙的情感体验时,语言同样难以精准捕捉。比如,当老人等待失主的过程中,内心那种对他人命运的关切、对生活无常的感慨,这些情感是细腻而复杂的,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进行清晰的表述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一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常常会感到 “言语无法形容”,这正是语言局限性的体现。

 

生活本真的超越性:阐述生活的真实质地超越语言表达,如茶汤、失主眼神等

生活的真实质地往往超越了语言的表达范畴,在《休假》中,诸多细节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诗中对茶汤的描写,“普洱舒展如迟暮的花,深红汁液漫过白瓷,留下老树皲裂的痕。舌尖触到勐海云雾的苦,随后整座山的甘冽漫溢”,茶汤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更成为了生活的一种象征。茶汤的滋味,从苦到甘的变化,如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完整表述的丰富体验 。我们可以用语言描述茶汤的色泽、口感,但茶汤在口中散开时所带来的那种对生活的感悟,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触动,却在语言之外。它是一种亲身的体验,一种融入生命的感受,只有真正品味过茶汤的人,才能在那一瞬间领悟到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 。

 

失主的眼神也是生活本真超越语言表达的生动体现。当妇人找到黑包时,“她眼睛瞬间点燃”,这一简单的描写,却蕴含着无尽的情感。那瞬间点亮的眼神中,有找回失物的惊喜、有对解决母亲手术费问题的希望、有历经波折后的如释重负,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通过眼神这一无声的语言传递出来 。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无法完全捕捉到那一瞬间眼神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和强烈情感,它是生活真实情感的直接流露,超越了语言的逻辑和词汇的限制 。

 

再如诗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生活场景,如街市上人们的活动,“穿西装的步履匆匆,卖花车缓缓挪动,电动车铃声掠过”,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构成了生活的真实底色。它们所蕴含的生活气息、人与人之间的微妙联系、生活的节奏与韵律,都是无法用语言一一拆解和阐述的 。生活的真实质地就像一幅宏大而复杂的画卷,语言只能描绘其中的部分线条和色彩,而画卷整体所展现出的意境、情感和意义,却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边界,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悟 。

 

(四)哲学视角下的情感与信赖

 

情感的深沉力量:通过妇人寻包情节,分析情感在生活和哲学中的重要性

在《休假》中,妇人寻包的情节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情感在生活与哲学层面的深沉力量。当妇人焦急地出现,她 “鬓发散乱,少女校服沾着纸屑,攥紧的《百年孤独》卷了角”,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出她内心的慌乱与焦急 。此时,她的情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生活的困境紧密相连 ——“老母亲住院…… 手术费……”,这简短的话语背后,是生活的重压与无奈,是亲情的牵挂与担忧,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情感在生活中的强大驱动力 。

 

从哲学角度来看,情感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是我们理解生活意义的关键。妇人对丢失黑包的焦急,源于她对母亲手术费的担忧,这背后蕴含着对家人的深厚情感和责任。这种情感超越了个体的简单情绪体验,上升到对生命、亲情和生活价值的思考。正如情感哲学所认为的,情感赋予了生活意义,当我们沉浸于深情的时刻,或是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和爱意时,人生就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在这个情节中,妇人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她对家人的爱与担忧,使她的行为和内心世界充满了张力,也让我们对生活的复杂性和情感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这种情感也打破了语言的界限,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妇人的情感是如此深沉和复杂,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清楚,但通过她的表情、动作和简短的话语,读者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重量。这表明情感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能够传达出语言所无法触及的深层意义,它是人类内心世界的直接呈现,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桥梁 。

 

信赖的基石:探讨人与人之间信赖的产生,以及其作为生活基石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信赖在《休假》中虽未被直接言说,却如暗流涌动,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成为生活得以平稳运行的基石。老人在书店等待失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信赖的行为。他相信失主会回来寻找丢失的黑包,这种信赖并非毫无根据,而是建立在对人性基本的信任之上 。当妇人出现,老人毫不犹豫地指给她黑包的位置,这一简单的举动背后,是对陌生人的信赖 。

 

这种信赖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源于生活中无数细微的善意与诚信的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等行为,逐渐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在这个故事里,虽然老人与妇人素未谋面,但他们在那一刻却达成了一种默契的信赖,这种信赖让妇人在焦急中找到了希望,也让老人的等待有了意义 。

 

信赖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它让社会秩序得以稳定,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与安全。在一个充满信赖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交流、合作,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正如在这个故事中,老人与妇人之间的信赖,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还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 。如果人人都能相互信赖,社会将充满爱与温暖,人们能够更加安心地生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事情中 。

 

从更深层次来看,信赖也是一种对世界的积极态度,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坚信。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信赖让我们相信人性的光辉,相信善良与正义的存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支撑着我们在生活中勇敢前行,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希望 。在《休假》中,这种信赖的力量虽未被大肆渲染,但却在字里行间散发着温暖,让读者感受到生活中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美好 。

 

(五)回归生活的真谛

 

日常中的永恒:描述老人与孙儿后续的生活场景,体现生活的平凡与永恒

在归还黑包后的日子里,生活如往常一般平静地流淌,老人与孙女继续着他们简单而温馨的日常。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小院的石桌上时,祖孙俩已经坐在那里,享受着简单的早餐。孙女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兴奋地讲述着学校里的趣事,眼睛里闪烁着纯真的光芒,老人则微笑着倾听,时不时点头回应,那笑容里满是对孙女的疼爱与宠溺 。

 

午后的时光,他们常常漫步在宁静的小巷中。小巷两旁,古老的墙壁爬满了绿色的藤蔓,偶尔几朵不知名的小花探出头来,为这古朴的小巷增添了一抹亮色。孙女像一只欢快的小鹿,在前面蹦蹦跳跳,一会儿去追逐飞舞的蝴蝶,一会儿又蹲下来观察地上忙碌的蚂蚁 。老人则不紧不慢地跟在后面,目光始终追随着孙女的身影,那眼神中充满了安宁与满足。他们的脚步声,在青石板路上回荡,交织成一曲平凡而又动人的生活乐章 。

 

傍晚,祖孙俩会一起坐在院子里,看着夕阳渐渐西沉,天边被染成一片绚丽的红色。孙女靠在老人的怀里,听老人讲述着那些古老而又神奇的故事,从嫦娥奔月到牛郎织女,每一个故事都让孙女听得如痴如醉 。在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生活的琐碎与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只剩下祖孙间浓浓的亲情和这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永恒温暖 。

 

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场景,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波澜壮阔的画面,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本真与永恒的魅力。它们是生活的基石,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让我们在平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力量 。

 

对生活语法的领悟:总结生活无需复杂逻辑,只需用心感受和领悟

从在书店等待失主的经历,到之后与孙女的日常相处,老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生活,就像一本没有文字的书,它的语法并非由复杂的逻辑和规则构成,而是蕴含在那些细微的情感、真挚的信赖以及对平凡日子的热爱之中 。

 

在等待失主的过程中,老人看到了生活的无常与意外,一个小小的黑包,却能引发如此多的情感波澜和思考。而当失主找到黑包的那一刻,他又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信赖的力量,这种信赖无需言语,却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人温暖与希望 。

 

与孙女的相处,则让老人体会到了生活的纯真与美好。孙女的天真无邪、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都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老人的生活。在那些简单的日常活动中,如一起吃早餐、漫步小巷、听故事,老人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就在于这些平凡的瞬间,在于用心去感受和陪伴 。

 

生活的语法,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去修饰,也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去解读。它是妇人找到黑包时眼中的惊喜,是孙女讲述趣事时的欢声笑语,是祖孙俩漫步小巷时的宁静与温馨 。我们只需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领悟那些隐藏在平凡日子里的情感与意义,便能读懂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与方向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一颗纯真而敏锐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这便是对生活语法最深刻的领悟 。

 

结语:哲学之光下的生活长卷

 

《休假》宛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生活的琐碎与宏大,在诗的世界里,生活不再是平淡无奇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哲学的韵味与深度。诗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了哲学思考的载体,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活与哲学之间紧密而不可分割的联系 。

 

通过对书店场景的细致描绘,以及黑包这一核心意象的深入挖掘,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也感受到了语言在描述生活、传达情感时的能力与局限。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名言,如同一把锐利的手术刀,剖析着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在诗中领悟到那些无法用语言言说的生活真谛 。

 

诗中对情感和信赖的展现,更是让我们触摸到了生活的温暖与力量。妇人寻包时的焦急与失而复得的喜悦,老人与妇人之间无言的信赖,这些情感的流动与传递,构成了生活中最动人的篇章。它们让我们明白,在这个看似冷漠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信赖关系,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

 

当我们跟随老人与孙儿的脚步,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平凡场景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永恒魅力。那些简单而温馨的瞬间,如一起吃早餐、漫步小巷、听故事,虽然平凡,却蕴含着无尽的温暖与幸福 。这些日常场景让我们领悟到,生活的语法并非复杂的逻辑规则,而是用心去感受、去领悟的情感与意义 。

 

在阅读《休假》的过程中,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在生活的表象之下,探寻到了哲学的深邃内涵。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关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感受那些隐藏在平凡日子里的情感与意义 。

 

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走进《休假》的世界,在生活的琐碎中寻找哲学的光芒,在哲学的思考中感悟生活的真谛。让我们用一颗敏锐而细腻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与复杂,去领悟那些无法用语言言说的人生智慧 。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最伟大的哲学著作,等待着我们去阅读、去品味、去思考 。

 

作者简介:李栎,艺评人,在《中国作家网》《搜狐网》《作家网》《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等发表数十篇文学评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