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杜鹏程为榜样,赓续红色文脉
——《黄河英雄儿女传》创作谈
文/郭军平
在2025年8月28日县委宣传部组织的读书分享会上,因为时间因素,我只做了简短要点性的发言。会后,弥会长(澄城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让我丰富下内容,完成四五千字左右的文稿。按他的要求,无非是要求更加详细些。关于创作《黄河英雄儿女传》的前前后后,的确要说得很多。平时也有这些想法,想把这些创作的前后思考做下整理,不过人总有惰性,没人催着,也就毫不在心,宁愿去做一些简单轻松的事情,也不愿意下苦坐在那儿码文字。不过,话说回来,写作这个玩意儿还是要每天都要思考写点东西,灵感才会不断涌来。越是不写,越是没有灵感。
下面我谈谈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一些情况:
一、讲好黄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
身为黄河子民,无论是在祖父辈曾经生活过的大荔县黄河滩,还是在土生土长的渭北澄城,或者是在河东运城中条山、蒲州等地采风的日子里,都听人们讲过陕西冷娃东渡黄河在永济、中条山上与日本鬼子奋勇厮杀的感人故事,听到了共产党人如何发动民众,武装民众在黄河岸边、中条山上配合陕军打鬼子的动人故事,也听到了中条山、秦岭这一带战争年代闹匪患的故事,土匪打鬼子也危害老百姓还打共产党游击队劫掠国民党军物资的事情,还听到了汉奸如何危害老百姓给鬼子做事打抗日武装队伍的故事,当然也有国民党顽固派和共产党武装搞摩擦的故事,等等。这些复杂的故事,都发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国破家亡的抗战时期,让人感受到那个乱世年代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困苦。然而,在风雨如磐的混乱年代,一直能够给予人民生活和斗争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的是来自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最早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结束了国内纷争的局势,使得国内武装枪口一致对外,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对付中华民族穷凶极恶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事实证明,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无论是从精神动员层面还是实践行动方面,无疑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流砥柱的作用,给危亡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重生的希望。
由于是民间采风,因而百姓对过去的事情演绎得多,有些说得神乎其神,还有的为了增加一些趣味,加入了一些爱情故事,因而更具有吸引力。正因为这些道听途说,民间演绎,因而增强了小说民间传奇文学的特点。
记得书出版之后,我便寄给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写作课教授李险峰,让他批评批评。三个月后,我去渭南办事,为了征求大家对这本书的意见,便约了市作协副主席传凌云女士和他,我们选了师院附近的一个茶馆,在那里聊书。我与险峰兄的结识是源于2015年的第二届杜鹏程文学奖的颁奖活动,那时他是评委之一。当时我的散文集《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获得了杜鹏程散文奖。
险峰兄当时直截了当地对我说:“这本书成功了,情节很吸引人,节奏轻重把握得很好,有些东西还不能挖得太深。还有,这本书很有民间传奇文学的特点。”果然是专家,一语点中要害,毕竟我的故事就来自于民间。传凌云女士是渭南市作协副主席,也是市评论家协会秘书长,她肯定道:“这本书让你在陕西文坛有了立足之地。”后来她还写了一篇评论,谈到了这个观点。
时隔三年,这部书入选黄河流域图书馆智库联盟(九省图书馆)举办的“带一本好书回家过年”阅读征文活动后,加上今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八十周年,于是很快马上火了,从百度百科收录便可以看到。
回忆当初,为了写好这部小说,在动笔之前,我便利用暑假进行了二十多天的考察采风,目的在于熟悉历史事件,零距离感受当时战场的气氛,听老人们和文史专家讲在当地发生的一些故事细节,在这里,我特别要感谢的人是傅晋红兄。于是,去一个地方呆上两三天,白天到主要景点观察,搜集资料信息,晚上在旅社休息整理,有时是当地文友陪伴,边看景边聊天,有时是询问当地老人,让他讲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故事;有时,独自一个人站在战场遗址发呆,耳旁仿佛听到了隆隆的炮声,眼前忽然闪现出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在与鬼子厮杀搏斗。
动笔时,正好是习总书记2019年在河南考察时做了“讲好黄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讲话,光明日报为此还在头版头条发布了相关的评论文章。这些重要信息立马让我感觉写好这个题材大有可为,也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讲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开始,我仅仅是出于个人兴趣,根本没有想到这些故事能和国家的文化战略联系起来。有了习总书记的这个讲话精神,我马上感到这将是一部很好的大题材。
在采风过程中,随着掌握的素材的逐渐丰富,那些感人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就不只是个人兴趣的事情了,而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了。这些淹没在黄土尘埃里的陕西冷娃们 ,当然还有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方的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战,最后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却没有一位作家去写他们,岂不令人感到寒心吗?娱乐文化、戏说历史造成的历史文化荒漠是多么可怕啊?
从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的培育深处和长远去讲,是应该讲一些能凝聚民族精气神的动人故事了。这些手头鲜活的人物和素材不就是讲好黄河岸边英雄们精忠报国的好故事吗?我记得陕西作家协会主席陈忠实老先生生前曾经在一次作家培训班座谈会上说过:陕西作家应该好好沉下心来为陕西冷娃写一部抗战作品了。
然而,在陈主席讲话之后的十几年间,默默关注陕西文学的我却一直没有看到哪位作家去写陕军抗战的长篇小说。好在还读到了徐剑铭等三人写作的《立马中条》,陈忠实先生还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从书店买回以后,我仔细品读,发现原来是一部纪实文学,章节之间故事断断续续,读起来感觉让人很不过瘾。后来,因为这部书写到的八百冷娃跳黄河的情节,引起了抗战老兵和作者打官司的风波,这让我更加谨慎写这么一部关于陕西冷娃在中条山上抗战的长篇小说了。
如何去写,还真是要讲究一些文学技巧了。否则,写不好还容易引起很多麻烦。可能,正因为这些题材的宏大和人们对中条山抗战最后彻底失败的鄙视,不管官方还是作家们都不愿意去深挖这方面的故事。
其实,仔细爬梳,中条山会战多关注了后期的失败而没有关注陕军前期两年半的坚守,正是这些冷娃们铁血般的宝贵坚守,才让日寇未能踏进陕西半步。两年半时间,陕军牺牲两万三千人,击毙鬼子两万人,按照当时的武器优劣相比,陕军的战绩是相当不错的。事后,我查阅了党史资料,在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陕西人出人出钱出物资,从陕西当时的人口来看,平均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人参加了抗战。按人口比例,陕西在抗战方面应该是排前列的。然而因为缺少宣传,荧屏上很少见陕军抗战的身影。正因为缺少影视剧的宣传,因而给人们造成的印象好像是陕西在抗战时期太没出力。这样的肤浅认识实在是要纠正的。
二、以杜鹏程为榜样,赓续红色文脉
作家杜鹏程《保卫延安》被誉为“书写伟大人民解放战争的英雄史诗”。小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个连队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塑造了解放军各级指战员的英雄形象,揭示了人民战争必胜的真理。
而我选择的题材恰好是八十多年没有作家去碰的中条山战役。作为重要的抗战题材,这一段文学荒漠地确实应该得到开发。这才是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家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中条山战役历时三年,严格来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8年7月到1940年11月是陕西冷娃打的中条山保卫战,其间与日寇大小战役十多次,除此外,还有共产党组织的地方武装游击战。这一阶段彻底粉碎了日寇占领中条山而后进入大西北的战略图谋。陕西冷娃被称为中条山的铁柱子。1940年11月后,因为蒋介石害怕陕军被共产党赤化,于是将陕军调离中条山,半年后中条山便失守。
了解到了这段真实史实,为了避免前面作者出书产生的官司纠纷,我便从计划从侧面入手,不写陕军主要将领如何布兵排阵,如何调兵遣将如何运筹帷幄等。而从小时候爷爷讲过的家族英雄入手,讲他的成长经历,然后将陕军抗战的真实史实作为他成长的大背景,这样写,感觉比较放心,也感觉写起来能放开,得心应手,避免了写真实人物引起的争议与纠纷。
于是,从一位家族英雄开始,一位优秀的狙击手开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继而串起了整个陕军抗战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抗战的故事。一条清晰的线索和结构呈现在我的眼前,使得小说有了大致的框架和轮廓,这样的好处是无论如何怎样写,结构都不会松散甚至跑题。
采风考察潼关、黄河河畔、中条山战斗遗址,好处是为创造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舞台,写起来现场感强,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营造好了浓郁的地方风情氛围,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但是如何写好人物,让人物有血有肉,富有个性,这肯定离不开我耳濡目染的自小受到的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英雄主义教育的影响。尤其是自获得杜鹏程文学奖后,我的眼前便矗立起了一个巨大的榜样,应该像杜鹏程那样,写出一部反映人民革命战争的史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好作品,让它传播大江南北。习总书记关于“讲好黄河故事,凝聚精神力量”的讲话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我虽然没有杜鹏程那样的高深的文学水平,但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功夫是不会白下的。
黄河加抗战的主题于是定了下来。那么,关于小说中郭飞的形象取材于哪个人物原型呢?其实,他是一个合成体,就是鲁迅讲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办法。他,就是澄城红色革命精神的体现。比如主人公郭飞面冷心热,枪法超群,敢打敢拼,有一颗保家卫国之心,虽然是国民党,但政治倾向于共产党,他的爱人韩晓梅就是共产党员。在他的身上,生动体现了澄城革命前辈那种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他的身上,既有有胆有识、勇敢无畏、双枪游击队队长雷振伯的影子,也有历经严刑拷打、死不屈服的张鼎安的形象,还有在隐蔽战线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给共产党人传送情报的无名英雄王超北的特点,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都是主人公郭飞形象的素材来源之一。郭飞的身上,更多是澄城革命英雄人物的一个载体。从这个角度讲,《黄河英雄儿女传》与红色澄城革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和前辈杜鹏程作家一样,着眼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普通战士的抗争与成长。抗战文学不应只聚焦于高层人物,更应该聚焦普通人在抗战中的觉醒与抗争。如在《黄河英雄儿女传》中,共产党人领导的抗日民团战士中就有知识分子、农民、学生、杂耍艺人、风尘女子等。尤其是塑造的风尘女子“赛贵妃”就是一个典型。赛贵妃原出身书香门第,因为日本鬼子杀害了她的父母最后沦为了风尘女子。然而她在鬼子少将的淫威下毫不屈服,甚至痛斥伊藤雄文,以致引发伊藤感慨“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种反差性的人物设定,既保留了风尘女子的世俗气息,又赋予其强烈的民族意识。赛贵妃的蜕变过程突破了传统抗战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单一化塑造,通过“风尘女子”这一特殊身份,揭示了民间力量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方面,要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的恐惧、痛苦、勇气和希望。例如在描写郭飞与日军侦查队的不期而遇时,潜伏在草丛中的郭飞浑身都紧出了汗。可见英雄也是普通人,并不是无坚不摧的钢铁侠。
为了立体多角度表现当时的抗战形势,反映出各方面的人性特点,我尝试运用多种叙事手法,如多视角叙事、时空交错等,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尤其是采用明暗交织的双线叙事,以抗战主线贯穿始终,辅以国共合作中的摩擦、民间武装斗争等支线,形成复杂而紧凑的情节网络。例如,通过郭飞团长的军事行动与叶政委的地下工作两条线索并行推进,既展现正面战场的壮烈,又揭示敌后斗争的艰险,构建了立体化的战争全景。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抗战文学的单一视角,增强了历史真实感。
总之,书成之后,由于个人水平有限,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欢迎广大读者阅读批评。
作者简介:郭军平,研究生,高级教师,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全国校园文学十佳指导教师,获民进陕西省委会“教育突出贡献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澄城县作协副主席。出版散文集《诗意语文-<走笔黄土地><游牧心灵><谈文论艺>》上\中\下三部;散文集《怀念河流》《书香生命中最美的遇见》;教育专著《名家名师指点:高考阅读教学》。长篇小说《黄河英雄儿女传》2022年5月出版,2025年1月成功入选黄河流域公共图书馆智库联盟主办的阅读征文活动,读者耿华阳《黄河咆哮中的冷娃史诗与民族精神的诗性重构——读郭军平〈黄河英雄儿女传〉有感》获沿黄九省图书馆征文一等奖;入选全国文化长征组委会等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80本经典;得到《文艺报》2025年8月8日头版《立足人民主题,讲好三秦大地上的抗战故事》充分肯定;节选入广东、湖北、山东、山西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期末测试题、月考测试题等。所出7本著作被国家图书馆收藏。获得杜鹏程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受邀于校内外讲学30多场,散文《游司马祠》被编入2012年陕西省中考语文阅读试题,三十多篇文章被编入初、高中语文阅读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