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万安》的审美特征探究
作者:李水兰
“万安暴动”曾被列入中央电视台“历史的丰碑”系列节目,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也是全国五大县级暴动之一。2020年之前,五大县级暴动只有万安暴动没有形成文学、影视作品。2020年11月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推出长篇历史小说《铁血万安》,填补了此事件的文学作品空白。显而易见,这是献礼2021年建党百年华诞的精心之作。
作者郭志锋是吉安地区创作颇丰、获奖众多的作家之一,在杂文、随笔方面尤为突出。长篇小说之前虽有涉猎,但真正的成就从《铁血万安》开始。
《铁血万安》是作者为保留和传承百年红色记忆,构建万安人民的“集体的认同”所做的努力和尝试。“集体的认同扎根于事件的表述中,也扎根于这些事件与最终延伸到现在和将来的其他事件的叙事联系中。它们以‘历史事件’的形式充当根基的角色。‘历史的’意味着,事件在人们的生活取向中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和价值,而人们在反思自己是谁,以及描述他者的不同之处时,依赖于这些生活取向。”(德国历史学家耶尔恩·吕森《危机、创伤与认同》)[] 为此,作者调动了自己所有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技巧,创作的《铁血万安》也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一 《铁血万安》中的时间与空间
“流浪汉小说的典型特征是‘流浪’。从人物的角度说,‘流浪’是一种生存状态,通过‘流浪’,反映人生际遇及人物视野中的社会生活;从艺术表现、修辞的角度说,‘流浪’也是一种结构作品的方式。”[] 《铁血万安》以钟文南的成长、参加暴动的过程为主线,以他和肖爱水的爱情故事为副线。围绕这条主线和副线,小说十九章叙述了很多事件,都是主人公的经历,或通过主人公流浪给出的世界,看上去给人“散”和“支离”的感觉,实则围绕主人公聚集而来,彼此间又充满张力。《铁血万安》结构上的最大特点——“大事不虚,细节不拘,”首先表现为对这种支离、张力的把握和处理。长篇历史小说《铁血万安》借鉴了流浪型小说的结构,是冰糖葫芦或长藤结瓜结构,纵向上的约束力强。故事整体上有“万安暴动”这一终极目标制约全局,只是具体的“点”,即十九章中的每一章,都有相对统一的事件,类似一根线串起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铁血万安》截取1927年初夏至1928年秋这一历史片段为时间,描绘万安暴动的全景图为表现对象,空间不断变换,其他人物不断变换,唯有以中将钟汉华和烈士肖文南为原型的钟文南占据故事的中心地位,将许多分散的人物、事件连缀、凝聚起来。这种结构单元归属于一个意义整体,彼此间并不完全断裂和隔离,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四次万安暴动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年,但《铁血万安》的叙事速度显得非常慢,这集中体现在“细节不拘”的过程上。按理说,这叫“过门”,有的小说省略或以极快的速度交代过去。就像《西游记》侧重有“难”的地方,无“难”的地方一笔带过。吴承恩侧重“点”“瓜”,而非“线”“藤”。《铁血万安》当然也重“点”和“瓜”,但“线”和“藤”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真正历史上的万安暴动只有第十六章,居小说的偏后位置。前面十五章讲的是钟文南的成长经历和三次失败的万安暴动,后面三章交代万安暴动成功后的庆祝活动、敌人的报复和革命的发展。这种叙事速度的安排和作品的意蕴是相吻合的,也是笔者解读《铁血万安》的切入点之一。严格意义上讲,万安暴动是万安人民前赴后继“铁血”精神的集中彰显,这一刹那的彰显是万安这块军事要地长期以来的历史素养所致,也是万安人民自觉或不自觉地成长所致。即使万安暴动之后,遭到了敌人的疯狂报复,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但这种“铁血”精神永存,预示着不仅过去发展了革命力量,现在和将来也必将在盛世中放射光芒。平常“长在红旗下,生活在和平安宁”中的我们看待历史事件,是缺失了细节的大事,看到的是省略过程的终极结果而非过程本身。殊不知,结果固然重要,但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存状态的过程才是历史背后的生命本身。于是,“细节”,在“细节”中有声有色的爱情故事、“在路上”的成长过程突显出来了,作品的主题意蕴在形式层面、在叙事时间中得到了体现和落实。
故事小说总体上偏向时间上的连续关系,但也可向并列的方向靠拢。《铁血万安》既保留单一的事件结构,又旁枝错节出很多其他东西,有意削弱时间、因果关系的控制,空间就凸显出来了。
《铁血万安》的空间性主要体现为修辞格的使用,细节和场面描写等方面。
如果故事是主干道,修辞格就像主干道旁生的小路、支路,以及路旁的花和树,他们不是沿着主干道同一个方向伸展,而是旁枝斜出,绿意盎然,给作品注入血肉,丰满了作品躯体,拓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如作品开头第一章第一部分描写赣江以及赣江流经万安境内的码头,标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出场的背景。特别是描写赣江,奠定了整部作品的精神基调。作者写道:“它或许是中国罕见的一条由南向北而流的河,所以它又是勇敢的、独特的,它大胆而叛逆的性格与生俱来,哪怕一片浪花,一滴水珠,都有着不同的气质和禀赋。”这种叙述和描写给人一种有密度、细致、丰满的感觉。结尾也以描写赣江结尾,自然起到了精神传承的效果。再如《铁血万安》中的议论,也是突出作品的空间性、丰满感的主要方法之一。“山雨欲来风满楼。任何的‘偶然’之中都有着必然的因素,而任何‘必然’都会导致偶然事件的发生。”[] 从内容的角度,此处的议论已将罗老板是共产党员,百嘉酒坊是地下交通站,钟文南必将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定了方向。这样写,不仅延缓了叙述的速度,使人们的感觉得以延缓,而且加深了感觉的具体性和形象性。起到类似作用的还有作品中的比喻、夸张、象征等。
《铁血万安》拓展空间最突出的地方是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为了避免重复,作者每一章讲故事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外貌描写,有的是他者讲故事,有的是心理描写,有的是环境烘托,有的是对话……对话特别多,有双人谈、三人谈、多人谈;有闲聊、接头谈、组织谈、坟头谈等等,显然借鉴了影视小说的创作手法。场面描写注重画面感,主要表现在四次暴动的经过、暴动前的动员、暴动后的庆祝。这些场面包含了叙事,有时间、因果关系的推进,也包含了比因果关系更多的内容。这是小说的价值时间,密度大,分量重,是《铁血万安》的重头戏。读者完全可以抽出任何一个场面作为一个单独有价值的影视画面来欣赏。
面对自己家乡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写得庄重严肃。尽管他努力做到放松,尽量写得从容自如,不乏运用自己擅长的散文语言来“支离”人物和事件的主线,尽力体现人物和事件的肌质和丰厚,扩大艺术空间。但是,《铁血万安》总体还是接受时间纵向上的约束,空间始终在时间的约定范围内舒展。这也许是面对时间和空间张力时,郭志锋散文式的“形散神不散”在小说中的运用。也许是作者有意营造的对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应该有的庄严肃穆态度。
二 《铁血万安》的人物塑造艺术
《铁血万安》的主要任务是讲述万安暴动的故事,以及塑造领导和参加万安暴动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主要领导曾天宇、张世熙、刘光万、陈正人等,主要参与者有康克清(康桂秀)、杨德明、肖素民、肖玉龙、钟文南等,这些人物有的是真实人物,有的有历史原型,属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鬼无实体,无实际可参照的对象,查无对证。再说:画人画皮难画骨。要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避免平面化、单一化,着实困难。
为了塑造好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借鉴了鲁迅所说的专用一个模特,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人物创造方法,像曾天宇、张世熙、刘光万、陈正人和康克清保留了英雄儿女的革命本色,钟文南则是钟汉华和肖文南合而为一;作者也沿用了英雄配美女的传统爱情模式,为了避免雷同,作者有意写出各式各样的爱情故事,如钟文南和肖爱水是共产党阵营里的帅哥配美女+英雄配英雄型爱情悲剧,李水清和满姑是国民党阵营成长起来的情报人员和共产党阵营里的帅哥配美女+英雄配英雄型爱情悲剧,严辞和满姑是暗恋型爱情悲剧,曾天宇和王宇仁是在婚姻中一方影响一方的革命爱情。甚至作者还笔墨不多的写到国民党军官郭开城与情妇的性欲式爱情来衬托革命爱情。
“人,人着。”这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为塑造人物形象采取何种创作方法的依据。《铁血万安》除了用爱情故事来给英雄人物增加“人性”色彩外,还描写了环境,精心安排人物的出场和退场顺序,尤其是细节描写来丰满人物性格。
《铁血万安》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遵循的是现实主义创造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的经典理论,将人物还原于世界,在人物与世界的互动中,将人物立体地、细致地塑造出来。描写自然环境都是为历史传承的万安精神和万安暴动的铁血精神服务,描写社会环境则是为人物的出场和退场布局。如第一章的赣江描写,彰显它的勇敢、叛逆、不怕死精神,为万安的英雄出场做铺垫;特写的百嘉酒坊和陪衬的赣江鱼馆,万安县城城门、街道、店铺的扫描,整个万安县城营造的白色恐怖,都是为主人公钟文南的家仇国恨做交代,及其相关人物如肖爱水、严辞、罗老板的出场设置的。又如第二章描写田间赤着脚穿着补丁衣服的男女青年的劳作和河滩上纤夫们血汗交织的拉纤道路,也是为苦难生活的人们成长起来反抗埋下伏笔。再如作品结尾处:“刹那间,他手中鲜艳的红旗迎风飘扬,发出一阵阵响亮的回声。”也是为退场的英雄精神注解,对传承英雄精神、坚定革命信仰走革命道路的憧憬。
相对来讲,《铁血万安》更侧重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如行为、语言和外貌描写,简约地将人物主要特征勾勒出来,才是《铁血万安》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手法。这类似书法和绘画中的留白,达到笔不周意周的效果。这也是作者意图通过这样的“扼要”“鳞爪”显示人物内在的精神特征。譬如钟文南的行为贯穿作品始终:由报失去双亲的家仇——肖爱水的引领下的成长——参加战斗的不断历练——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钟文南勇敢、刚毅、爱憎分明、重情重义的性格特征也是通过他的行为和语言来显现。围绕钟文南的行为和语言,衍生出其他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作者有意淡化背景,凸显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小说中的语言描写特别多,几乎每个人物都运用语言描写来体现性格特征,如罗老板的谨慎,许拔群的寡言,满姑的机智,曾天宇的正义凛然和沉着睿智等等,甚至通过对话或讲话来推动情节。小说中外在行动的外貌描写不多,但粗粗几笔足够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也像是给电影导演提供的人物速写。如第十章第四部分对国民党军官的外貌描写:“刘士毅看李思愬虽然身材高挺,很有些军人气质,但脸上布满杀气,双目露出一个刽子手才有的戾味。刘士毅把郭开城、燕强、何山一一向李思愬作了介绍。李思愬也在心里对他们作着估量。对于郭开城又矮又肥的个子,他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脑满肠肥’。燕强虽说比郭开城个子高些,但从他眼睛里白的多,黑的少来看,此人心机太重,具有贪婪的野心。只有何山,个子高身板直,军装穿得挺括,而且有着一种很干净的帅气。”短短一段话,对国民党军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这几个人的内在精神袒露无遗。对何山的帅气描写,避免了坏人一定长得丑,好人一定长得美的平面化构想,这样写反而显得更真实更立体,起到了反话正说的效果。小说中也有通过心理描写来达到“片面”证“整体”效果的。如第十六章钟文南和肖爱水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彼此消除误会,真心相爱的心理。《铁血万安》的细节描写还体现在补白上,如十五章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补充了曾飞的家世渊源和成长故事。又如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交代人物的血缘和成长背景,使得像曾天宇、刘光万、张世熙、陈正人、康克清这样的历史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能一一对号入座。补白现象是作者创作这部历史长篇小说时庄重的,紧张的心理显现。
三 《铁血万安》的地域化与民间叙事
当代文学史上,革命历史题材层出不穷,但融入地域元素和民间叙事不多。郭志锋在地域性和民间叙事上定位价值诉求。赣江,在近代陆上交通发达之前,一直承担着江西乃至整个中国南北相通的重任。赣江流经万安县境内有三个码头,这三个码头是货物交通、信息传播、军事交战的聚集地,万安的革命形势因此风云激荡,万安籍的革命先觉者曾天宇成为江西三杰之一。地方性革命历史小说的书写在继承传统红色经典美学基因的同时,也不乏基于地域性和民间叙事的审美开拓。郭志锋的叙事审美观照角度正如标题所示:“铁血万安”。他所要追求的就是万安人民的铁血精神,以及铁血精神铸就的这一方水土——万安。这种地域性和民间叙事的视角构成了《铁血万安》这部小说叙事美学的重要线索。
据万安暴动行动委员会旧址中前言和党史《万安暴动》记载:“大革命初期,万安涌现出一大批进步青年,其中以曾天宇、张世熙、刘光万为杰出代表。与方志敏、袁玉冰并称‘江西革命三杰’的曾天宇把革命火种带回家乡,同张世熙等创办《青年》杂志,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在赣西特委的领导下,曾天宇等组织发动‘万安暴动’并取得胜利,1928年1月,创立了江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开创了江西土地革命的新纪元。万安暴动书写了‘八十个农民上井冈’的传奇。”[] 《铁血万安》的叙事资源显然来源于此。曾天宇的领导以及他同张世熙等创办的杂志是万安民众觉醒的精神原动力。曾天宇、张世熙、刘光万等组织成立的农民自卫军是万安暴动的生源军。
从叙事结构来看,《铁血万安》的革命故事是按明暗两条线索来铺展的。一条是钟文南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明线,贯穿全文;另一条包括聚华书店、百嘉酒坊、村背村、至善小学四个交通站的活动、动员大会、情报交接,窑头的阳城村和罗塘的村背村的兵工厂秘密制造武器,农民自卫军的训练,《水浒传》迷严辞、乞丐曾飞、小罗裁缝的小姑子赵根秀、国民党军官李水清等青年的觉醒和成长,万安暴动前三次的经过、失败和总结,遂川劫狱的成功,井冈山毛委员的来信,直到第四次万安暴动成功等为暗线。还有一条暗线或副线是钟文南和肖爱水的爱情故事。作为暗线或副线参与叙事,与钟文南的革命成长形成审美想象的互动,并在伦理意义上为钟文南的革命志向的生成提供了精神逻辑。
从叙事空间来看,《铁血万安》的情节围绕万安暴动的谋划和准备展开,避开了两军对垒的军事文学模式。地点锁定万安三个码头和万安境内,审美对象以钟文南(除却尾声部分的钟文南将军)这个小人物为主人公。
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人文环境以及万安的民俗民风的描写体现了地域性和民间叙事的审美风格。首先,展现了江南一带万安境内特有的自然风光。例如第二章的古榕树、芦苇、苎麻描写,第三章第一部分的赣江货船上的滩师和纤夫的号子,第四章第一部分的“赣江十八滩,滩头有个罗塘湾”“惶恐滩”的描写等等,都是万安境内富有特色的景观。其次,人文景观的描写比较细致,为革命活动的展开营造了真实的社会历史环境。比如第一章跟着罗老板的脚步描述万安县城的布局:三面城门的位置,城内纵横交错的街道,每个店面的构造、经营的货物及店主家庭情况。同时,人文景观融入了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的描绘。小说中多处写到“窑头豆腐、百家米烧、宝山金丝小枣”等万安地方名优特产。可以说,作者不遗余力地刻画万安特产:“窑头豆腐,以洁白、嫩滑、柔韧、可口的特点传世。这豆腐神奇之处在于切成细丝不会断,摔在地上跌不烂。”[] “在万安这座小城里,以鱼为主打菜的饭店或是饮食摊点,大大小小竟有二十多家,享有盛名的当然要数坐落于城北的十八滩鱼头店。其次就是严辞家的赣江鱼馆了……鱼头店顾名思义吃的主要是鱼头,这店主要取材于赣江里的鳙鱼头,再佐以窑头豆腐、辣椒和蒜头,最后倒入大量的百嘉冬酒熬煮,煮出乳白色的汤汁即可。此美味佳肴不光品相一流,而且味道独特,鲜辣无比。赣江鱼馆对外主要以蒸鳊鱼为主,这道菜的鳊鱼也是取材于赣江,菜的最大特点是鲜嫩爽口,回味无穷。”[] 再次,小说也穿插一些民风民俗的描写。如国民党军官刘雪冰哼唱的小曲:“想妹想得哥发疯,一走走到下半坵。田里无水禾打枯,妹妹无哥心里苦。”[] 肖爱水和康桂秀唱起的民歌:“哎呀嘞,革命世界不比先,劳动妇女学犁田,犁田耙田都学到,肝心哥,增加生产笑莲莲。哎呀嘞,学会耙来学会犁,门门工夫都学会,英勇哥哥上前方,肝心哥,鼓足干劲杀敌人。”
从审美功能来看,《铁血万安》中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和民风民俗的描写并不游离于小说叙事之外,而是和人物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的开展相融相契。像窑头豆腐的柔韧,万安鱼头的鲜辣是和万安民众的坚韧和泼辣有关;敌人的小曲和他的低级趣味相连,革命战士的民歌与促生产、干革命相关。
可以说,作者借助地域化和民间叙事丰富了革命历史叙事的审美特征。
四 《铁血万安》中的古典借鉴
我国的古典小说以尖锐的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的节奏悬念、离奇曲折的情节著称。早期的红色经典小说也强调政治功能。《铁血万安》好像有意识地避开这些,矛盾冲突、情节节奏都显得比较平静,政治功能也不是太强。但是仔细品读,仍旧可以发现《铁血万安》对古典武侠小说、红色经典小说和古典传奇小说的借鉴。
我国的武侠小说从唐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的白话小说,再到现在流行的港台小说,属于通俗小说的一种。它们大多以侠客为主人公,讲述他们劫富济贫,反抗强权,关爱弱小,实现人间公平正义的故事。不论什么时代的武侠小说,都离不开“恩怨情仇”的桥段。基本上可以归纳的模式是:主人公经过家庭或某个集团的巨变,家破人亡或遭人暗算走投无路,不得已走上复仇之路,在复仇过程中得到高人的指点或美女的救助,终于成长为真正的英雄,最后复仇成功,大快人心。《铁血万安》中的主人公钟文南,次要人物严辞、曾飞,这三人身上明显有武侠小说这种套路的痕迹。钟文南的父母都被国民党杀害,为报家仇,钟文南在共产党员肖爱水的追求之下,慢慢被引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坚强的革命中坚力量,钟文南终于亲手杀死了仇人刘雪冰。严辞的父亲也被国民党杀害,为追求心爱的姑娘满姑渐渐进入英雄的理想之路,成长为勇敢的革命战士。国民党设计陷害曾飞的父母并抢夺曾家全部财产,曾飞沦为乞丐,成长为坚定的地下交通员。与武侠小说不同的是,他们有的中途牺牲了,活下来的也不仅仅是报家仇,最终都上升到了国恨的高度,创造了“八十个农民上井冈”的传奇,给他们镀上了一层意识形态的色彩。
主要人物的塑造符合红色经典小说的写法。如曾天宇的革命伦理超越家族伦理的事实,与红色经典小说中革命的结果就是原有家属关系的破灭相吻合。因为红色经典认为:“阶级论所追求的正义,是一种人为的德性而非自然的德性,红色经典中包含着人为德行对自然德性的超越”。[]
从作品结构来看,借鉴了古典传奇小说的章回结构,每一章都是独立的故事,第十五章还借鉴了故事套故事的的写作方法。叙述人称也采用传奇小说通用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不同的是,为了吸引读者,传奇小说设置扣人心弦的悬念,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离奇曲折的情节,《铁血万安》代之讲述不同的爱情故事。这种借鉴使小说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审美价值。
古典小说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中的某些审美价值还是很有价值的,值得挖掘,有必要让它们重新进入大众的审美视野,获得审美感受。
《铁血万安》是郭志锋长篇小说的力作,面对家乡的历史事件,显然他很努力,小说具有很鲜明的审美特征。但由于庄重和紧张,他没有很放松地去设置尖锐的矛盾冲突,小说节奏动态美不够强烈。
作者简介:李水兰,江西莲花人,文艺学研究生,文学硕士,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杜维明新儒学思想研究》《柔兰评论》。在《名作欣赏》《海燕》《人民政协报》《创作评谭》《安徽文学》《电影评介》《作家新视野》《文学讲堂》等发表评论文章30多篇。
[] 转引自鄢莉:《红色叙事的新突破》,[J]《长江文艺》,2021年7月1日。
[] 吴其南:《<</span>围城>修辞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31页。
[] 郭志锋:《铁血万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11月版,第9页。
[] 参见匡胜编著:《万安暴动》,[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1年3月版。
[] 郭志锋:《铁血万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11月版,第29页。
[] 郭志锋:《铁血万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11月版,第72页。
[] 郭志锋:《铁血万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0年11月版,第30页。
[] 王寰鹏:《论红色经典长篇小说的意义建构语文学表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