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农民画的萌芽、起源和历史流变
郭志锋
在江西的井冈山地区,民间绘画十分活跃。这些绘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但有壁画、版画和漆画,而且还有年画、烙画,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间剪纸。由于绘画流传范围广,参与人群多,遂逐步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特点的绘画形式,谓之“农民画”。
而万安县的农民画,作为其中的一枝奇葩,萌芽于民间、起源于日常生活,经历了创作技法由简单到复杂、创作艺术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欣赏。
一
农民画的萌芽,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0年,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和大跃进运动,对农民实施了彻底的社会政治动员,目的就是为了改造农民的思想观念。为了寻求更加便利、有效和适合于农民和农村的宣传手段,“壁画运动”应运而生。各地纷纷选派文化骨干下到农村一线,培训农民绘画作者,进行“壁画”创作,和“壁画运动”几乎同时展开的还有“新民歌运动”和“新年画运动”等。所以,从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是一个政治宣传艺术辈出的时代,就在这样政治氛围里,“壁画”创作渐渐演变成一种新的民间绘画样式——农民画。
当时,闻名全国的有所谓的三大农民画之乡:陕西的户县、上海的金山县和吉林的东丰。万安农民画同样起源于这一历史时期,许多农民在这一有限的艺术空间里找到了创造自我、表达自我的方式和途径,为农民寻求社会艺术化理想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时涌现出来的农民画作品极多,但由于大多数以墙壁作纸,画在室外,因此留存下来的却极少,不说不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二
农民画作为由农民创作的表现农村的日常生活、农耕生产、田园风光及当地诸多传统习俗等的绘画作品,其初始时期主要以农民为创作主体,内容上展示的是农民和农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变迁,更是广大农民在特定历史中的“心灵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画也许比文字记录的历史更加生动和形象,也更加接近人的本质和历史的真相。它通过不同于专业绘画的独特艺术语言创造了宏阔、大众、通俗的民间美术。依据这一视角,万安农民画的发展历史大约可划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成形时期、成熟时期。
1、初创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年的社会主教育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产生了以江苏邳县陈楼乡农民的“壁画运动”代表,接着又出现了河北束鹿、甘肃庆阳等先进典型,中国民间的文化一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汇和大繁荣。井冈山下的万安县,自然也不例外。一大批文化工作者下到全县各公社、各大队,进行文艺大宣传,或绘画、或组织宣传队,并培训当地农民作者。那个时候的农民画创作,完全是为了政治宣传的需要。农民画作者自我创作意图不明显,大多数是在行政力量的驱动下,根据领导意志进行农民画宣传。而且创作构思简单,或参照绘画材料“依葫芦画瓢”,或简单构图,也不讲究章法,一切都为了突出政治主题;另一方面,创作技法上,没有自觉意识,揉合了壁画和年画的民间艺术。
对于这一时期的农民画特点,著名美术理论家程征先生对此有精彩的概括,他在《每二种模式的诞生》一文中说:“农民在那种特定的历史氛围里,把身心皈依于乌托邦式的理想,再聚合为现代神话般的理想图景。原始艺术的粗犷浪漫,民间艺术的朴拙自由,漫画的夸张,宣传画的直率,还常常夹杂着标语口号的诗歌。用起重机吊起大玉米棒或划着豆荚渡江之尖的虚构图景,后来常被认为是‘亩产万斤’式浮夸的写照,然而艺术作为情感的形式,它所表达的感情和愿望而非现实,现实固然虚假荒唐,感情和愿望却虔诚热烈。因此,当历史否定了‘大跃进’之后,艺术史却并不能断然抛却‘大跃进’时代的艺术。”
2、成形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指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随着农民画创作技法的日趋完善、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日趋强化,万安农民画渐渐走上了正常的发展道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万安县文化馆举办了首届农民画创作培训班,有意识地组建起一支农民画创作队伍。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万安县农民画的创作队伍达到100多人,并有24位作者加盟中国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有8位作者成为研究会的理事,1人当选为顾问。与此同时,涌现出一批农民画优秀作品,有近百幅作品分别参加了市(当时称井冈山地区)、省、全国级民间艺术类展览,或在各级报刊发表。此后,万安农民画一枝独秀,渐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了影响,留下了一串串清晰的发展足迹。
1985年,有8幅农民画作品参加了江西省首届农民画展;
1987年,有10幅农民画作品参加了江西省民间绘画优秀作品展;
1988年,万安县和永丰县农民画联展在全地区各县进行巡展。
这一历史时期的万安农民画无论是创作队伍还是创作技法,都已基本成形。可以说,此时的万安农民画凭着质朴的艺术风格,独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已经引起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为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所接受。这支队伍以肖小银、刘玉凤、陈上智、罗昭勇等为代表,显示出不俗的创作实力。而这一时期的农民画作品在构图、着色、线条的运用上等方面,都展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作风格。他们不向所谓的“学院派专家”靠拢,也不受西方美术造型体系的污染,既继承传统精华,又脱胎于历史窠臼。
总体而言,他们以民间绘画技法为基础,把传统的漆画、壁画、年画技法融为一体,甚至还接纳了剪纸、绣花中的精华,从而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地方农民画的独有作品。
也就是说,万安农民画作者不受眼睛所见事物的局限,不受透视法的束缚,独出心裁,运用自如,把心中最感动的事通过画笔和色彩,以最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
归纳起来,万安农民画在成形时期,就已表现出三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在构图上求全求满,认为满就是完整,就是吉利,就是美;不强调景物合乎实际比例关系,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代表作品如《归心似箭》、《乐在其中》、《大年三十宰猪忙》、《江南鱼米乡》等。
第二个特点是色彩艳丽,认为大红大绿就是大吉大利。故大青、大兰也是常用色,但绘画作品却给人红而不火、绿而不俗、甜而不腻的感觉。从着色上看似乎不合理,其实理在其中。他们利用色彩语言,强调对比差异,是生活心态和生产理念的宣泄,也是对生活的赞颂和向往。代表作品如《屋里屋外》、《一船鱼儿一船歌》、《家业》、《甜》等。
第三个特点是画面装饰性强,讲究对称,四平八稳,画面清晰。如《奔小康》、《孔雀恋歌》、《新娘》、《等舅》、《美丽的罗塘南坝洲》、《龙凤争霸》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
3、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算起,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农民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民画逐步走上了与民间美术相结合、与专业美术相结合的发展路子。一方面,农民画保持农民画家特有的风格和特色,既有自身的民间历史积淀,画出了农村生活情节和场景,反映了农家生活和农民的未来理想;一方面,许多农民画作者接受了专业美术家的指导,也有一些曾有乡村生活体验的专业画家参与到农民画的创作,从而让农民画创作呈现出五彩纷呈的局面。
1998年,万安县有5幅农民画精品参加了江西省民间艺术之乡精品展;肖小银和刘玉凤的作品被选做此次展览的宣传折页,江西电视台对刘玉凤的作品《车出黄金千万担》进行了专门介绍和评析,一时引起轰动。2001年,万安县有8幅农民画作品参加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结果一幅作品摘得二等奖,三幅作品摘得三等奖,还有一幅作品荣获优秀奖。2002年,万安县有三幅农民画作入选参加“中国·秀洲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展览结束后全部入选《中国首届农民画艺术节获奖作品集》一书。值得庆祝的是,经梁书中国画艺术馆的策划和县文化管理部门的配合,2011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推出了《江西万安农民画集》,收录了农民画家许明汉、陈贵松、陈上智、李香山、罗昭勇、匡奕律、罗万安、刘平生、肖小银、匡小兵等八位画家的88幅农民画作品。
这一时期的万安农民画其基本的创作思维方式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既是一种充满感情、合乎艺术逻辑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又是一种和民间艺术息息相通的混合思维方式。从艺术风格来看,万安农民画构图奇美,想象丰富,手法简练而夸张,用色大胆,展现出浓郁的民间气息,富有艺术感染力和哲理。而且造型更加洗炼动人,色彩更加艳丽明快,喜庆的装饰风格也更加显著。从创作内涵看,这些农民画作者虽然有些脱离了田间劳动,但多年的形成的农民思维总是让他们以饱满的乡情,将农村、农业、农民作为绘画主角,反映的多是乡村生活风俗和地方风土人情。应当注意的是,当下的农民画家已将新农村建设和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变化作为创作新题材,从不同的侧面表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崭新面貌,表现了新时代里的新农民的所思、所想,从而焕发出新的创作活力和创作激情!
(原载《光华时报》,后被百度录入,得到广泛传播)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