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从古江山闲不得,半归名士半英雄

从古江山闲不得,半归名士半英雄

——读汪鑫《徽州魂之忠烈有道》——大纛之道

 

文/周天启

 

中国的社会构架,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基本结束了以王为代表的,领主封建制体制。取而代之的是替天行道的皇帝,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下的郡县制治理。后世世袭罔替的江山易姓,朝代更迭,在不同时期虽然也出现过,所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乱世纷争,但基本改变了之前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不断地裂土封疆,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象。直到满清王朝结束,帝制被共和制取代,在华夏的版图上,觊觎万里河山,不甘寂寞的英雄豪杰,各领风骚数百年!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豪言壮举,就从没有停止过。

 

青年作家汪鑫,奉献给读者的历史小说,《徽州魂之忠烈有道》,就是还原了隋末唐初江山易帜,天下纷争四起的一段恢弘历史画卷,是作家《徽州魂》三部曲之中的收官之作。这是一部脍炙人口、耐人寻味的好书!许多故事情节和名人典故,鞭辟入里的描写,给今人带来新的启迪和遐想。

 

隋朝末期,天下大乱,群雄四起。为了保境安民,安抚江南六州(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州、婺州)建吴称王,深受江南百姓爱戴的英雄豪杰汪华,完全可以独霸一方或与朝廷分庭抗礼,雄视天下。可是天下未定的关键时期,小说主人公汪华却能深明大义,为维护华夏一统,避免历史的倒退,群雄割据局面带来的战乱,配合朝廷征讨危害各方,称王称霸戕害百姓的乱世枭雄。当唐朝初定李氏根基未稳之时,汪华对自己卓越的功勋和前途命运,深谋远虑。他清醒地意思到,自己几番征讨树立起来威风八面的大纛旗,令皇权卧榻不安,让权臣心生嫉妒。最终毅然决然地走出自己奋斗经营多年的江南势力范围,携妻带子请旨进京,开启凶险未卜的北上之旅。其大纛之道!对后世维护中华一统,为华夏子孙留下疆土广袤的遗产,对继往开来主宰江山社稷的英雄豪杰,无疑有着深远的政治影响。

 

从古江山闲不得,半归名士半英雄。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是离不开古往今来,名士和英雄的血脉基因,彰显传承的。

 

善于挖掘历史题材创作的青年作家汪鑫,在研究隋唐历史,调研采风时发现,唐初杰出历史人物汪华,生前被唐高祖册封为“越国公”,逝后被李世民赐谥号为“忠烈”,被古徽州百姓爱戴为“徽州魂”的传奇人物,竟然没有留下描写他生平事迹的任何传世文本。作家感到这无疑是中华文学艺术史的缺憾,是徽州地域宝贵人文精神血脉传承的缺憾。这让作家耿耿于怀。作家沿着历史的遗迹,进汪华忠烈祠,访汪公庙,足迹踏遍徽州大地。作家汪鑫为了获得详尽真实的素材,在史料馆,地方志里翻开尘封史料档案,追索汪华遗失在岁月里的痕迹,聆听、体察至今在民间仍有心口传颂的传奇故事。作家在选材上,填补了隋唐时期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空白。历时十四载,终于2023年完成了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徽州魂之忠烈有道》,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产。                     

 

作家在对主人公汪华的人物塑造上,还原了一个在隋唐史上,本该为后世留下浓墨重彩,可圈可点的杰出人物。如果把汪华这个沉淀在历史河床中的人物,比作徽州大地残损的精神瑰宝,那么作家汪鑫先生慎终追远,还原历史故事的匠心功底;让沉寂在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又鲜活了起来。

 

作家在小说结构,人物刻画上,精耕细作,不落窠臼。没有落入演绎类,戏说类古典小说里常见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王子公孙,忠奸美丑,人物性格脸谱化;故事结构模式化;惯用的超乎寻常,渲染等油滑套路。而采用更多的是,接地气,人性化回归自然本性的描写。 

 

且看作家在书中雅俗共赏的不乏表现。面对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对同胞李建成和李元吉家人斩草除根的血腥杀戮,主人公汪华闻听,对自己拥戴即将登基的君王所作所为,惊骇不已。当时,汪华在君本位,人本位的思想上虽然产生过疑问,但是,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在“忠君”两个字面前,汪华的悲悯情怀也只能是无可奈何地空怀感慨,将之付诸于自我难遂之理想而已。

 

英雄豪杰也食人间烟火,汪华对待妻儿,陪伴呵护有加;对待下属同僚关爱担当礼让在先。甚至三公子汪达,在典校场上被逼无奈,防卫过当误杀当朝宰相之子封言德事件之后,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责己请罪行为,恰恰和当朝宰相封德彝“宰相肚子里能撑船!”对待其子这件事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得皇帝李世民的赞赏。                                                                                                        

 

由徽州六郡走出来,其政治取向,足以影响隋唐时期江山社稷,其文韬武略集于一身的人物汪华,深明大义。国难当头,家国情怀面前,淡泊名利。对待权利,名誉的几次隐忍,取舍,让读者感受到他有着深谙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之道之智慧。让人反躬自省的是,居功至伟,深得朝廷恩宠的汪华,在对子女眷属的管束上,和不绝于耳的纨绔子弟;得意忘形贻害家族的衙内比起来;也算得上是留给后人修身齐家治国的警世良方了。

 

名利对人的腐蚀是不动声色,但又极其可怖的!它可以巧妙地,以更加温存的方式或难以抵御的各种诱惑,不经意间慢慢地改变一个人,使你最终成为名利的殉葬品;成为后人茶余饭后演绎的笑柄。汪华是历代皇权维护、治理者中难得清醒秉持中庸慧根的智者。他几次都能够准确地顺应时事,机智地化解皇帝、同僚对自己的猜忌。正因为他深谙权贵和皇权之间的平衡关系,总能够在自己不利的形势面前,审时度势,顾全大局,化险为夷,所以能够保全名誉。和平时期,他能够不居功自傲,深居府邸,手不释卷,修身养性。国家需要时,面对内忧外患,他又能够挺身而出,舍弃个人安危,忠勇可嘉。

 

读完小说,主人公汪华的一生,颇让人平添几分历史况味的是,往昔但凡荣宠利禄中的政治人物,要想善终也非易事。但能够名垂千古,万古流芳,受后世敬仰的也不乏其人。哪些动辄就说,一日为官,就很难幸免在官场阴谋论中内卷沉浮的说法,无非是给自己的价值观找了一个借口罢了!小说在反衬出千百年来衍生下来的政治生态同时,让人真切地醒悟到,汪华为官处事的文韬武略,淡泊名利的圆融智慧,着实难能可贵。

 

远了人们没有遗忘,近了仿佛就在今时昨日;以及就在刚刚合卷的此书中;总有一些不谙名利作用,受其反噬的大有人在。君不见也曾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曾励精图治,开风气之先的有识之士,走着走着,便越走越远了,到头来利欲熏心,成为自己价值观的殉葬品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历史终归是给旁观者和后人来点评观赏的。至于什么先贤所说的,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一说,只能看每个人的解读造化啦!一旦跃跃欲试登上时代的大舞台,便很难说不落个当局者迷的悲剧下场啦。

 

所以,作家在史料中考证,汪华,竟然在唐、宋、元、明的朝代中,被册封了十四次。

 

再回看小说,如果说故事主人公,其修身齐家治国的入世之道,被历朝历代朝廷褒奖彰显,不乏有效忠皇权的愚忠色彩,但黎民百姓四时祭祀,千年不辍,这确可证明不是无端地顶礼膜拜啊!

 

这也可能是作家对历史人物汪华青睐有加,颇费周章,历时十四载春风秋雨,呕心沥血铸精品,创作《徽州魂》三部曲,告慰古徽州父老乡亲的夙愿吧!

 

书评作者简介:周天启,黑龙江齐齐哈尔生人,祖籍湖南湘乡,高级工程师,中国一重技师学院聘任教师。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