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悲剧的爱情
——从《罗丹的情人》的漩涡中走过
文/秋水
很多人曾为电影《泰坦尼克号》(1997年)中的爱情动容、动心,但我却始终没有。看这部电影时,我已经经历过自己的爱情故事,对爱情也有了模糊但不同于俊男美女或王子公主的概念认识。
《泰坦尼克号》传播的爱的价值观并不一定正确。从一开始我就觉得穷小子杰克和富家女罗丝之间产生的不是爱情,社会背景、人生经历、学养性情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或说距离使他们之间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二者只能说是一见钟情,根本还没来得及上升到爱情的层面,沉船的悲剧就发生了。而这更成为了拧紧两人的心理纽带,生离死别的悲剧仿佛冶炼时的模子,催生了爱的情愫,但这仍非真正的爱情。我并非不相信一见钟情,但我认为,一见钟情并不是一见相爱,它仅仅是在彼此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使双方都产生了进一步交往的兴趣。爱情如同醇酒,必将经历了解、碰撞和相互适应的酝酿过程。
其导演卡梅隆利用电影的技术因素(摄影技术、影音效果等)的能力已炉火纯青,擅长为电影营造强大的装饰氛围,常予人华丽和感官的震撼效果,然而影片的内在价值(通过电影艺术对人性、人生、社会的深入探索)的缺乏或单薄却是他的致命伤,外在的包装和氛围与内在的思想和品质的落差使影片后劲不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2010年他不可一世、席卷全球的《阿凡达》为何会跌倒在前妻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专家》的脚下了。被击败是有道理的,耐人寻味永远比一目了然更有艺术和社会价值。
为何在此提到了《泰坦尼克号》呢,这是因为前几天我被另一部讲述爱情故事的影片(实际上是一个被爱情贯穿的人生故事)《罗丹的情人》(直译为《卡蜜儿。克洛岱尔》)所深深“困扰”——之所以说是困扰,是因为它呈现出的情绪和思想,让人抑制不住地反复回想和思索。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个绝好的爱情题材,电影在表现力和情节的安排上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尽管如此,我仍透过有限的演绎,感受到了故事本身的力量。这股力量不像闪电,而是像一记闷雷,向内的厚重的力度远远超过了闪电予人的瞬间的震颤。
这部电影虽然不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有一个伟大的故事蓝本,但其真实的故事背景仍为它增添了不少诱惑力。《罗丹的情人》在扑捉关键事件及表现手法上的欠缺,令整部电影像一首隐晦的诗,既不纯粹写实,也非超现实的写意,观众一时很难理清剧中人物命运发展的脉络和走向。女主角卡蜜儿的扮演者阿佳妮成了这部电影真正的灵魂。电影的遗憾和阿佳妮精湛的演技之间的反差反而激发了我的好奇,究竟是什么使这位才华卓越并本来有可能在雕刻艺术成就上和罗丹并驾齐驱的女子,落得比普通女人更为悲惨的命运?
读书也好,看戏也罢,我都发现第二遍与第一遍的感受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当我再次看这部电影时,我穿过了卡蜜儿表面的生活悲剧,以女人特有的敏感不断地接近她悲剧的核心。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在我看来,造成她一生悲剧的却并非只是她天性中的执拗的性格因素。她的悲剧是家庭教育的偏执、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男权社会的阶级性压迫及其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
罗丹,这位被世人誉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在其与卡蜜儿长达15年的恋爱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罗丹获得了无限的生活和艺术创作激情。我想,这也是为何罗丹在其临终前要求,一定要将卡蜜儿的15件作品放入他的艺术博物馆中的重要原因。可是这样重大的,可以反映出罗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反映卡蜜儿在其心目中地位的关键事件,却并未被选进长达175分钟的电影情节中,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疑惑。卡蜜儿和罗丹众多的其他情人不同,她帮助塑造了罗丹的艺术生命。罗丹的作品始终贯穿着情感,他认为艺术即情感。但从他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刻的思想也可以了解到罗丹有着过人的理性。也正因此,他临终的要求就并非仅仅是为纪念他和卡蜜儿之间纠缠了多年的爱情,更应该是对卡蜜儿雕塑艺术的一种认可。
卡蜜儿的生命中有如下几个重要的人:父亲、母亲、弟弟,还有就是罗丹。这几个人在她生命的不同阶段分别给卡蜜儿造成不同程度却意义深远的影响。令这位对爱情抱着极端态度的女性最终“自掘坟墓”,默默无闻并痛苦地走向生命的终点。她43岁被送进精神病院,在这个让她痛苦不堪的地方竟又度过了漫长的30年,这是否也佐证了她生命力的旺盛和内心一直燃烧着不为人知的渴望?
他的父亲,第一个发现并深入挖掘卡蜜儿雕塑天赋的人,在物质、精神和行动方面都对卡蜜儿给予了不懈的支持。他一直希望女儿惊人的天赋能够得到世人的承认,并在女儿成长历程中不断地将这种价值观深化,使卡蜜儿深信得到世人的认可,是证明她天赋和成功的唯一标志,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父亲的使命仿佛就是让女儿成功,而女儿的使命也似乎就是为了证明父亲对她天赋和才能判断的正确。
若我们仅仅看父亲为女儿所作的一切努力和牺牲而不深入地思考,很容易认为这是一位让人动容的伟大的父亲,他的爱深沉而炽烈,一直燃烧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为什么如此浓烈的爱,却无论在生活还是精神上都没能挽救他心爱的、曾让他感到无比骄傲的女儿呢?如果我们认真地琢磨就会发现,正是这样的爱让卡蜜儿背负了太过沉重的压力和期待,使她生命和内心之路都越变越窄。父亲总希望女儿通过不停地创作和展览来证明她的进步和卓越,对世俗赞许的极度需要后来演变为巨大的虚荣,最终绑架了卡蜜儿的精神,令其迷失了自我。更致使当卡蜜儿与罗丹的爱情触礁及事业难见起色时,无法从内心获得正面的驱动力,跌进无边的恐惧和彷徨,一步步靠向生命的深渊。
而父亲由于对卡蜜儿的过度关爱一直忽略了自己的儿子——卡蜜儿的弟弟保罗的才干和努力,以及对父爱的渴望。在父亲眼里,保罗的一切作为都被卡蜜儿的光芒所掩盖。保罗在这种忽视中长大,内心埋下了复仇般的悲伤的种子。而作为弟弟的同辈人,卡蜜儿却对这一切都十分清楚。她深爱自己的弟弟,欣赏他的才华,却对他的缺失父爱无能为力。也因此,卡蜜儿在潜意识中渐渐形成了对弟弟的歉疚感和对成功更大的渴求。这种歉疚感和欲望从后来她遭遇生活坎坷时的表现来看,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爱情的失意、个人展览的失败、被她深爱的弟弟嫌弃等经历都成了卡蜜儿生命中一次又一次难以抵抗的打击。他的弟弟一直被卡蜜儿视为最亲近的人,也是卡蜜儿唯一的挚友,她也深信他是爱她的,这样的近乎依赖的信任,使弟弟最后的弃她而去,将卡蜜儿彻底推到了生活的悬崖边。
她的母亲——一个从一开始就不支持卡蜜儿雕塑的人,始终对卡蜜儿的倔强和特立独行表示不满的人,似乎看上去并没有怎么影响到卡蜜儿的生活和选择,因为卡蜜儿的身边一直有父亲作为强有力的支持者在维护着她。然而,我却觉得母亲这个在父亲的呵护下没能左右卡蜜儿生活的人,对卡蜜儿精神世界的塑造以及使卡蜜儿最终走向崩溃之路都是个关键性的推波助澜的人。如果不是母亲不懈的阻挠和埋怨,卡蜜儿或许不会对家庭有种强烈的摆脱欲望,也就或许会更为客观和成熟地正视她与罗丹的爱情,也就不会过分依赖于爱情并将爱情置于生活的最高理想,使爱情成为她生命之源的同时,也成为了置她于死地的刽子手。
罗丹,这个从17岁就走进卡蜜儿的生活,19岁就走进她生命的男人,是她灵魂深处唯一的伴侣,却也是她生命最残忍的杀手。43岁的罗丹遭遇了19岁的卡蜜儿,两个天才从艺术切入生活,罗丹很快察觉到卡蜜儿钻石般的艺术质地,而他的成熟和自信也深深吸引了年轻稚嫩的卡蜜儿。而卡蜜儿爱上罗丹,却是源于罗丹的傲慢自大和桀骜不羁。他激发了卡蜜儿不服输的本性,激活了卡蜜儿内心对艺术以及被世人承认的渴望。他们的爱,始于相互的吸引及征服。然而,当罗丹拒绝用婚姻证明对卡蜜儿的爱,让卡蜜儿不得不暂停和罗丹爱情的狂奔,以关注自己未来的艺术生涯和人生之旅时,卡蜜儿失望和愤怒地离开了罗丹。罗丹也为失去了最伟大的合作伙伴和情感伴侣而感到痛苦,但罗丹那颗自由的心告诉他,他无法接受任何一种被束缚了的爱情,哪怕是真爱。他骨子里深信,束缚是爱情最大的天敌。而罗丹既然认为艺术即情感,他又怎能为自己的艺术之门套上一把沉重的枷锁?
多年后两人再次相遇,内心不灭的激情却没能填补情感的裂隙。当卡蜜儿向罗丹暗示自己对其情感的渴望之时,罗丹却被卡蜜儿的作品所吸引,这使身为女人的卡蜜儿深深地感到失望。直觉告诉她,罗丹已不再像从前那般爱她了。当罗丹因她的一部雕塑而怀疑卡蜜儿别有用心时,被激怒的卡蜜儿以斥责罗丹为了个人利益而向权力者献媚作为还击。罗丹恼羞成怒,在不理智的沟通中,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难以弥合。罗丹和卡蜜儿对爱的处理方式,正是男人和女人对待爱情的两种对立态度的典型。卡蜜儿不能理解罗丹深情却又广泛的爱,更不愿接受罗丹将他们的爱情定位于婚姻之外,致使后来卡蜜儿对罗丹的一切情感和人品都产生了怀疑,对罗丹的信任彻底丧失。
而从影片来看,罗丹只是怒于他的才华和地位被卡蜜儿——一个自己深爱过的女人所挑战,羞于他内心的阴暗(或许在罗丹眼里是为了成全美好而不得不使用的手段)被卡蜜儿一览无遗,不满于他的情感被卡蜜儿全盘否定。事实上,罗丹从未真正地离弃卡蜜儿,相反他深深地了解卡蜜儿的质朴和率真,对他们之间产生的误会烦恼不已。罗丹给予卡蜜儿最大限度的容忍,并尽可能地暗中制造机会帮助卡蜜儿。但卡蜜儿的怀疑仿若一面哈哈镜,扭曲了来自罗丹的一切所作所为。而这种扭曲不但无法使卡蜜儿恢复灵感和自信,摆脱罗丹的阴影,更令其不断地自我摧残,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卡蜜儿,这位懂得如何雕刻最脆、最易碎裂的大理石的天才女子,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却没有幸运地遇上教会她雕刻同样易碎的生活的智者。
这部电影也提醒我们关注一系列与人生相关的问题。前两天无意中在一篇博文中看到这样的话,“生命个体抽象的精神层面,比现实的处境更值得关注,更重要的是把握世界与自我的关系。”然而,社会和个体生命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来讨论对个体生命的塑造,反之,也不可能无视个体生命的需求来探讨社会的完善和进步。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体制、社会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个体生命遭遇的不幸和缺失,甚至激发其生命的火焰,使之产生比常人更为炫丽的生命火花。一个让人沮丧的社会状态,也必将打击很多天真而脆弱的心灵,扭曲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并很可能使之失去对生命的信心和渴望。刚刚去世的苹果总裁乔布斯是个弃儿,却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斐然成绩,如果他生长在另一个国家,是否还能成为今天被无数人敬重的他呢?
从这部影片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我们仍然并很可能持续地处于一个男权的社会。这是因为,从整体来看,男性在自然和社会条件上都相对优于女性或处于优势地位。因此,男性对待女性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的生存空间及生存质量。在不克制本能偏见的前提下,女性在谋求个人利益(正常的个人利益)时,无论怎么做,其实质都像是一种妥协。男性口中的所谓的女性的高贵或保护女性之说,更像是在变相地维护和炫耀他们的优势心理。在一个对公平公正有着深刻理解的社会,高贵和保护自然会被公平公正所替代。
从塑造人物形象上,《罗丹的情人》不如《莫扎特》来得深刻、生动,但由于女主角的扮演者阿佳妮对卡蜜儿的理解和投入,虽没令这部电影蓬荜生辉,却也让人过目难忘。她所塑造的卡蜜儿予人以情感智慧的启迪的同时,她所经历的磨难和对社会压力表示的抗争都令我们突破了爱情的局限,面向更深的社会矛盾和生命本体。
尽管如此,生活中的美却总像是诞生于一个又一个悲剧或无限靠近悲剧的历程中,有人可以看到并分享她,有人却只能错过,甚至被悲剧慢慢吞噬。
简介:秋水,70后,福建省作协会员,现任某诗刊编辑部主任。诗歌、评论、散文等作品散见国内及台湾等刊物。有作品入选诗歌、散文年选。诗作有获奖。
(作家网编辑安琪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