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世界读书日:我与书香阅读写作永难分

献给世界读书日

——我与书香阅读写作永难分

 

作者:刘国学

 

一、我们共有

 

【经典阅后摘录】

 

        “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应该聚精会神,我们好像置身于一个优美的音乐会上或是一场高贵的礼节中。”“有的人因为肚里空虚,所以显得粗率。”

        见醒客悦读:近代[法国]文化名人安德烈·莫洛亚(1885——1967)《生活的智慧——安德烈·莫洛亚超凡入圣集》(傅雷译)第225、19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8月第1版,2007年8月第1次印刷。

        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设定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有关资料记载,这一天的设定,是源于西班牙早些年间一勇士救出被恶龙所困的美女,为表救命之恩,女子向勇士赠书的传说。从此,书,成为力量和胆识的象征。也因为这一天是响誉世界文坛的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离世忌日,后人仰慕他们在文学上为人类贡献了杰出的精神产品,演绎成明示、提醒全人类关注读书,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方式。

        作为促进、协调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的国际组织设定读书日,无疑是跨越国界和民族的。你是领袖或是平民,你是成人或是小孩,不分男女,不讲老少,不论身份,面对这个日子当然还有平时,都要心生敬畏,崇尚读书。诚然,书是思想、情感和学识的笔下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付出,世界读书日也涵盖了对知识和版权的尊重。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我国政府先后发出“倡导全民阅读”、和“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强劲号召,以一国全体民众的行动强化阅读、营造书香社会,增强民族文化创新力量和精神道德力量,这在过去还是今天的国际社会都实属罕见,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过往的历史和现实的重大意义。

       世界读书日,属于星空下自由的人民,我们共有!参与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中华儿女,职责神圣,重任在肩,使命光荣。

        因为,读书,写作,永远是高尚的,且至尊至伟,它能提升我们自己以至整个世界。那些倒退为胆敢放肆污蔑读书和写作的顽劣者流,自己不怎么读与写,却动辄嚼起三寸不烂之舌,人前人后地实施打压,只能证明他的心怀叵测,或者枉费了他的图谋所求。也有到书香里白白走了一趟的,心猿意马,沦为浮浅和平庸。注定,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的设定,让世界所有热爱读书而且辛勤写作的人,从此有了坚强的支撑扬眉吐气,并终生无一丝之憾!

        此生,以书香浸润、与阅读、写作相伴为快事。读书,我所欲也;写作,亦我所欲也,二者皆可兼得。不求苟活萎缩于世,专注于名家经典秘笈和方格里的田园稼穑,并以此为最大宽慰和自豪。曾有人对曰,何不以此等力气进阶取仕?窃以为,读书加写作乃人生一等要义,是文明开化进步的表现,能给我等众生带来甜美的梦境和赏心悦目,少些凡尘污染。自古以来,走进书香,哪有正经的读书和写出的文章教坏人的!都是因为轻视、疏离这一对圣物看重了别的什么才落得不好的下场的。读书和写作,化育人们气质高雅,谈吐不凡,引导人们:丈夫肝胆公平正义为人,赤子腹心完美忠诚做事。别人不轻我,我必敬重别人;德才兼备者,乃我一生之景仰。外有如此相助加内生动力,我愿,愿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为读书和写作乐而不疲。

        欣逢世界读书日,借此向外袒露内心。请看下文:

 

二、早年立志

 

【经典阅后摘录】

 

        “无论怎样小的思想都能贯穿于人的一生。”见醒客悦读:20世纪天才哲学家、分析哲学代表人物[英国]维特根斯坦(1889——1951)《游戏规则——维特根斯坦——神秘之物沉默集》(唐少杰等译)第24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8月第1版,2007年8月第1次印刷

        自少年时代起,视华章丽句为神圣,在此作对仗以自白:

        逐年陶醉在超万篇/先秦汉

        /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

        民国/情辞优美韵味绵长/

        流传百代圣贤诗文

 

        渐次沉湎于近百部/古希罗

        /欧美东西方/意英法德美

        俄罗/思辩细密哲理恒久/

        开启万年大师经典

 

        兼爱现、当代文美。

 

        其志,其乐,至今吾犹

        未变兮!在此作古诗以自叹:

        《文化钟声》,曰:青山依然水流东,从来文化醒前钟。非业非专易疏浅,若寻踪迹拜尊公。宁启未读天生善,不怜暗里当妒虫。万古千秋智谁开,人文率响天地动。

        于是便有了对文学、历史、哲学三大知识领域统称为人文科学的偏爱,日常凡遇中国春秋、域外古希腊以来之名著,或当今贤德有为者之佳作,无不逐句吟读。遇有新语奇意,墨下一道划之,以利日后查找;或反复诵之,以求永久铭记;亦或被打动得陷入痴迷,向往当时境界;若偶有一得,神思旋即扩展开来,待等端坐案旁,取下别于胸襟左兜之笔紧握手中,专一耕耘,论说管窥之见。

        而这,都源自于当初不变的选择和长久不弃的追求,源自于贤人助推和拓宽的前行之路,源自于好书堆积如山的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书城。那十年,只要去省城开会,我必定在这家图书品类齐全、营业规模较大且无盗版的书店,花上几个小时选购日后阅读的经典。我灵魂的青春、生命的力量,将永远在这三维的空间里灿烂!

 

三、初步印象

 

【精典阅后摘录】

 

        “命运顶多只能影响我们一半的行为,还有一半就要靠我们自己去主宰了。”见与《圣经》一起入选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君主论》(张亚勇编译)第135页,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总发行,2007年10月第1版,2007年10月第1次印刷

        中文名刘国学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省铁岭县

        出生日期1953年

 

        主要成就

         一、散文《父亲那把镰刀》:

        1、获北京’97《中国作家》笔会一等奖;

        2、并获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

        二、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

        《试论早期心理体验对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唱给改革大潮的心底颂歌——华景伟<大潮颂>读后》,

        3、分别获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三等奖;

        4、并获伊春市第七届、八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大奖一等奖

        三、新闻方面:

        5、电视专题片《在改革的路上》,省电视台播出后,获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组织摄制评选的全省《时代先锋》党员教育系列专题片三等奖

        (作者系解说词执笔人)

        四、命名称号:

        6、伊春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为:“伊春市第二批优秀专门人才”。

        按照伊春市专门人才管理办法推荐选拔、资格审查、专业评审,并依据学术成果、学识水平、思想表现、工作业绩等进行考核与评定。黑龙江省社科联《社会科学界》2008年第4期开辟《学者风采》专栏,就此作了专门报道。

 

四、继续扩展

 

【经典阅后摘录】

 

        “记住,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这是信念的力量,……”

        见[古罗马]帝王哲学家马可.奥勒留(120——180)《沉思录》(何怀宏译)第17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7月第2版第2次印刷

        历任黑龙江省伊春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副科级巡视员、党教科副科长、科长、伊春市文联副主席、伊春市社科联主席,兼《伊春社会科学》主编。作家、诗人、学者、文艺评论家。曾用笔名,刘果学。

        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中文专业,其后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黑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累计学习大学课程10年,其中,中文专业7年,经济学专业3年。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委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政协伊春市第八届、九届委员会委员。高级政工师、中级新闻记者职称。

        在市社科联工作任职主要岗位十年,本单位多次受到省系统的奖励。2007年,黑龙江省社科联系统开展第十二次评选先进中,伊春市社科联在连续多年保持省系统先进单位的基础上,荣膺全省社科联系统“标兵单位”称号。这是他带领本单位全体同志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坚持看书学习,撰写发表各类文章,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取得的珍贵荣誉。

 

五、深度回眸

 

【经典阅后摘录】

 

        1、“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见[中国]清代名臣、文人曾国藩(1811——1872)《谕纪泽——读与写的关系》,选自《中国君臣家书精品》(欣敏编)第15页,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10月第1版,1995年10月第1次印刷

        2、“我只不过有一种能力和志愿,去看去听,去区分和选择,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于所见所闻,然后以适当的技巧把它再现出来,如此而已。”见外国文艺理论丛书:[德国]爱克曼(1792——1854)《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第25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78年9月北京第1版,1982年8月第3次印刷

        1953年冬,生于辽宁省铁岭县,生肖蛇,天蝎座,A型血。1960年春,残雪化,顽冰消,天渐暖,随父母搬迁黑龙江省伊春林区。“刘国学是伊春市党政机关学养很深、且多才多艺的文人,是文学界产生影响的散文家和情感丰富的诗人,有一颗永远为文学而燃烧的心”。这是文学资深人士管恩平在《简说刘国学诗歌的多重角色》,对刘国学的评价。

        201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一书,原伊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华景伟为该书作序。封底印有:“散文韵味深情,诗歌爱憎诉鸣,文人独立品格,思艺春潮奔行。”《黑龙江作家》分别在2012年第1期和2013年第1期,刊发作家出版社出版此书的消息和该书封面影印件。其后,相继被作家出版社作家在线、中国移动手机阅读、中文研究网、咪咕阅读、腾讯文学、豆瓣阅读、西部作家网现当代散文索引、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当当云阅读、知网空间、维普资讯、世纪图书馆、京东电子书、多看阅读、小树林电子书、起点中文网、优佳读书、龙广论坛等18家网站录入电子书,方便读者电脑、手机阅读。

        曾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北方文学》、《学术交流》、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齐齐哈尔日报》文学副刊、《伊春日报》向阳林文学副刊、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黑龙江文艺网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广播、网络传媒,发表散文、散文诗、诗歌、诗歌评论、影视评论、专著评论、学术论文等;1974年2月至1977年6月知青时代和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期间,在《伊春日报》、伊春人民广播电台、《齐齐哈尔报》、《黑龙江日报》发表文章20余篇,其中,入齐师院第二年的1975年一年内,在《黑龙江日报》发表3篇与校园生活相联的通讯、消息、个人署名文章;齐师院毕业后工作期间,在省委期刊即省委办公厅主办的《黑龙江通讯》、省委宣传部党员教育处主办的《党员教育通讯》、《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生活报》、《黑龙江林业报》、《齐齐哈尔日报》、《伊春日报》、《林城晚报》、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伊春电视台等省、市级报刊、广播、电视发表具有政论性、新闻性、纪实性、阐述性、指导性等不同思想内容十几种体裁的通讯、消息、随笔、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编者按语、评论员文章、理论文章、体会文章、党的重要决议宣讲稿、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

        前后撰写各类文章160余篇,近百万字。作家出版社已出版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外,还有部分学术论文、文艺评论、散文、诗歌、随笔,待结集出版。

        也许,那些表面看似不相干的琐事却与事物的主体有某种内在联系。少年时品学兼优,五年级是林场小学唯一出席全市的三好学生,又登台作为主角表演话剧;学练民族乐器,加入中小学文艺宣传队演奏;对美术设计表现了浓厚兴趣,中学两年出板报72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读书时半月更换一次班级里的墙报;知青时劳累一天了晚上为报社电台写稿到零点,接连数日头痛不能入眠,医生诊断神经衰弱,但仍然没有停歇。春天里播种,土豆所留不多,担心影响家人休息,在地窖里放一小桌,点一油灯,写着,想着,誓要延伸这一伟大的事业。在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七四.二班读书,担任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和墙报员,已经深夜了还在设计抄写墙报,突然一阵绞痛腹泻来袭,第二天照例坐在课桌旁。测体重96市斤,消瘦了,但他仍然属于不屈服于折磨的坚强斗士。市委机关工作期间,五个单位先后请其担任文艺节目主持人用语撰写,文稿中洋溢的激情总是让对方感到满意;声情并茂的演唱,让一曲《再见了大别山》,在省委党校进修时参加6个主体班“迎接十六大唱响主旋律”学员联欢会获奖。24岁的1977年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读书毕业前,1月26日《齐齐哈尔日报》文学副刊头题发表第一篇散文《春暖家乡》,也是一生和文学创作结下不解之缘的开端;28岁的1981年市委宣传部工作时,在被称为“首都的文学、中国文学的窗口”《北京文学》,第2期以整版篇幅发表他的散文诗三章《林区剪影》,同年2月17日,被列入要目刊登在当时发行几十万份的《中国青报》上。这些锤炼,这些付出,这些不屑于对外表白的心愿和钢铁一样的意志,包括春华秋实如愿以偿的欢乐,不能不说,给一生的阅读织就温暖多彩的空间、为写作带来长久不散的热能。

 

六、散文诗歌

 

【经典阅后摘录】

 

        1、“创建散文的需要产生于丰富和自由的心境,散文在某些阶段体现出的是素养的独特之处。但散文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即刺激和取悦于情感的一面:散文同平日的生活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平日的生活能够通过散文的精炼而在精神上得以升华,同时还不因此失去真实和自然质朴。”见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1767——1835)《论人类语言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钱敏汝译)第218页,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6年10月第1版,2006年10月第1次印刷

        2、“散文易学而难工,”骈文难学而易工。”

        见[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著名学者、杰出的美学思想家王国维(1877—1927)《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第59页,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5月北京第2次印刷

        3、“人一旦要从事于表达他自己,诗就开始出现了。”

        见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美学》第三卷下册(朱光潜译)第21页,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2006年10月北京第12次印刷

        4、“必须有思者在先,诗者的话才可能有人倾听。”见雅典娜思想译丛:[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张汝伦校)第7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2年3月第2版,2002年3月第1次印刷

        5、“文艺是纯自然的生命的表现;是能够全然离了外界的压抑和强制,站在绝对自由的心境上,表现出个性来的唯一的世界。”见外国文艺心理学专著:[日本]厨川白村(1880——1923)《苦闷的象征》(鲁迅译)第11页,天津市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1月第1版,2000年1月第1次印刷

        产生反响的文学作品是散文,引起专业人士的细评和关注。学者高占伟在黑龙江《文艺评论》1998年第5期《刘国学散文的怀乡情结》谈到:“八十年代初,就在影响很大的《北京文学》上发表作品的刘国学,近年来陆续推出自叙性色彩颇浓的散文十多篇,组成一个系列,展示其浓重的乡愁与深湛的笔力。”“作品所追求的真与善,造成一种让人难以忘怀、回味深远的情状。”“如西部悲泣的唢呐声,浓重、凄婉、清冷、幽长。”高占伟还在黑龙江《学术交流》1999年第3期刊发《地域风情与文化意识的紧密结合——刘国学散文创作续说》,指出刘国学散文艺术融注的思想意蕴:“人们意识到了金钱的重要和物质生活的重要,而精神的家园却日渐荒芜和衰败。能否给读者以更高更深的精神提升,这就给刘国学散文创作提出了精神构建的新使命。刘国学以寻求生命的意义为目标,探求灵魂、精神的家园。这些以人类进行终极关切和理性探究为主要内容的散文创作,给予人们以寻找高层次的精神慰藉。”管恩平在1996年6月15日《伊春日报》发表的《把精美的篇章献给读者——刘国学散文创作漫谈》,回顾了刘国学散文创作的早期经历:十一岁时,“正在他刚刚感受到母爱、离不开母爱之时,母亲逝去了。母亲的死令他悲痛已极,久久难忘,使他看取人生总是有人间真情和令人同情的不幸,跳动着一颗不安的、激荡的心。加上两次进入大学中文系学习,使他那不吐不快的文学冲动进入了较高的层次。”时任记者刘玉林在1999年7月20日《林城晚报》撰文《刘果学散文引起文学界共鸣》透露:“刘国学自幼酷爱文学,尤以散文为重。”刘国学散文代表作是《父亲那把镰刀》,先后在《北方文学》、《黑龙江林业报》、《伊春日报》发表。作品围绕伴随、扼制父亲生前直至终老命运的那把镰刀,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起落跳动的语句,朴实之中彰显散文本体的韵味深长优势,暗藏不露地揭示了镰刀负面具有的象征义和隐喻义,具有深广的思想性、社会性。这篇散文曾荣获北京’97《中国作家》笔会一等奖、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全省十城市开展的

        “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黑龙江日报》、《黑龙江作家》、《伊春日报》、《林城晚报》、伊春电视台,对两次获奖分别作了报道。

        诗歌也是刘国学的用心之作。管恩平在《简说刘国学诗歌的多重角色》一文中说:“刘国学有着敏感的艺术神经,这个艺术神经的网络为他的诗歌角色做了各种分工。他以大海般的激动奔放过,他还以沉重的压抑思索过,他又以慈软的悲悯同情过,一升华为诗,他的心路里程分割成各种角色就成为必然了。”这篇评论和前面提到的《把精美的篇章献给读者——刘国学散文创作漫谈》,一并收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我的眷念在远方》。

        读者、听众给予好评的作品,主要有:散文《父亲那把镰刀》、《我母和她娘家人》、《童年纪事》、《幼时三友》、《往事没有结尾》、《不忘那些狗》、《有霞妹的日子》、《我的故乡之恋》、《幼儿园抒情》,散文诗《林区剪影》、《伊春四季》、《感怀三章》,诗歌《我为香港回归歌唱》、《我的沸腾,在1999国庆大阅兵的天安门前》、《读则消息令人震惊》、《世界在我的哭声中颤抖》、《想起我十二岁的冬天》、《水调歌头.新年相聚》等,多数作品收录在《我的眷念在远方》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1984年6月1日,伊春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播出的配乐散文《幼儿园抒情》,因取材于一个幼小孩子真实不幸的经历,执笔时又进入专一、无扰、感伤的境界,情辞深切,起伏哀婉,加上配乐曲调随文脉低迴悲怆者有之,奋进昂扬者有之,平缓开阔者有之,据业内人士反映,一机关人员接受培训期间休闲时恰好听到广播里播音员朗诵,胸中激荡难平;市区一环卫女工清晨扫大街,收听到街头广播喇叭正在播出,内心受到深深触动,扫着、扫着,她停下了,用手揉着泪水打湿的眼眶。还有一个难忘的回忆,令他颇有收获感和幸福感。那是1997年12月8日,刘国学应《中国作家》杂志社之邀,晋京出席’97《中国作家》笔会。这次笔会,是《中国作家》杂志社特邀《人民文学、《中华诗词》、《人民日报》、《十月》、《文艺报》、《北京文学》、北京十月文艺出社等八家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报刊杂志社、出版社举办的,这在全国历届笔会也是少见。并且,笔会主办方和受邀方抽调本社著名作家、诗人、编辑担任评委。在分组评稿会上,曾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一位资深编辑根据会前审稿,向小组参会人员通报了刘国学带到会上的三篇散文稿,均达到发表水准,这在本次笔会上是唯一的,并且是刘国学所在的东北小组唯一被推荐到一百余人参加的笔会大会的朗诵者。他满怀深情朗诵的散文《我的故乡之恋》,由于突出了十足的散文本体的情感味,与会者无不向他投去叹服的目光。当他归来刚刚洗去旅途的征尘,带到会上的三篇散文其中的一篇,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向大会提交的几百篇二百多万字各类参赛作品中,经评委会认真筛选研究决定,授予刘国学创作的散文《父亲那把镰刀》为’97《中国作家》笔会一等奖,获奖证书乘着高铁历经千山万水邮寄到单位。荣誉的取得证明,所有的成功,任何人在任何时代,不费吹灰力是没有的。据悉,该等级本次笔会仅有两人。刘国学荣膺一等奖,与他的禀赋和勤奋笔耕不无关系。1998年3月1日《黑龙江日报》第2版,1998年第2期《黑龙江作家》,先后对刘国学这次获奖作了文字报道。时间进入2000年,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黑龙江十城市“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大赛,向全省各市(地)征集参赛作品,经评委会对报送的作品认真评选,散文《父亲那把镰刀》再一次夺得一等奖桂冠。


七、没有尾声

 

【经典阅后摘录】

 

        “不须吹断去年春,

        秋叶春花已化尘。

        无奈有时还入梦,

        依然明丽似秋云。”

        见大师语录:[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和诗人胡适(1891——1962)《黄色蝴蝶》(司徒浩荡编)第2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4月第1版,1993年4月第1次印刷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如是说:

        1、“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有言:

        2、“写作作之路即直又弯。”离开职场十年,依然是朝饮露、夕餐英般坚持阅读大师华章习惯未改;前行在能带来快感的写作之路而不悔,用难以抑制的激情写下几十篇散文、诗歌、微信随笔、文艺评论,只待结集出版。

        其中散文《生命的感悟》、诗歌《唯有英才千千万——看央视晚间新闻播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时代最强音——有感于近日参加评选抗疫以来“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全国网上投票活动,张文宏以高达几十万张的选票,遥遥领先》、影视评论《正气浩然冲霄汉——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先驱者们的话语风格》,相继在2019年12月14日、2020年1月12日、2020年10月24日、2021年6月10日《伊春日报》刊发;影视评论《正气浩然冲霄汉——<觉醒年代>先驱者的话语风格及激励价值》,2021年6月17日在网络传媒黑龙江文艺网文艺评论专栏发表。

        感慨尤深的是,2021年关于撰写43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的评论。根据构思需大量引述剧中人语言,由于没有现成脚本,为了准确记录、核对人物语言,观看央视1频道每晚播出时人物对话稍纵即逝,这就要反复回看数次,势必延长了播出时间,又在北京电视台接续观看。近百天的日子,亢奋而又高度紧张的准确记录,宅内的灯光夜已深还在小区闪烁。回忆过往,他认为被这部难得的优秀电视剧感动了,又正合自己的性情,不溢于言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痛苦,只有奔流冲决出来直至媒体发表,才是最大的轻松和快乐。因为,观看影视,也是一种阅读,而且是有声有色的活生生阅读。

        每日有书香、阅读和写作相伴,是人生快乐的时光,可以和最好的媲美。祈愿没有尾声,没有尽头!

        世界读书日,一个为全世界读书人铸造的光华灿烂的日子,一个激励吾国吾民进入读书盛世和握笔迸放华章的日子,我们岂能辜负了韶华岁月,况且我历朝历代忠心不灭者灯下默读焚膏继晷、展纸神驰跨跃千年、笔墨挥洒激昂慷慨,一直心心念念,企望华夏富庶卓强,我们有何不励志承接先人神韵之遗风,弘阔当今才俊之文脉!

        书香、阅读、写作,我们永远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每一册的书香,都是白日难舍、梦里也吸吮的薰衣草和玫瑰花;

        每一天的阅读,都化作来自天籁的宛如琴弦弹拨和笛箫吹奏的悠然动听的音乐;

        每一次的写作,都像那碧蓝高远的天空飘荡着的五色云锦。

        我的灵魂,在此放声歌唱!我的生命,在此茁壮成长!

        请赞美黎巴嫩杰出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名句:

        3、“我看到在文学的宴席上,不速之客在夸夸其谈,而应邀的宾客则默无一言。”对那些呱噪、那些鱼肚白的乜斜的眼睛,完全可以不予理睬!

        4、“物欲能使人没有痛苦地死去,而爱却会用痛苦使人重生。”嫉妒、藐视知识,是人性险恶、贪婪的祸根,最终走向麻木不能自拔;追逐书香、阅读与写作,是读书与写作者的世间终生挚爱,不管遇到什么,定会像凤凰涅槃一样永生!

        5、“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那是一种异于常态的、远离自私狭隘、充实而高尚的境界:正像大诗人泰戈尔所说:

        6、“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

        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

        在那里,话是从真理的深处说出;

        在那里,不懈的努力向着“完美”伸臂;

        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中;

        在那里,心灵是爱你的指引,走向那不断放宽的思想与行为———”

        末尾,和所有置身于书香、热爱阅读与写作的志同道合者,将右手举过头顶,一起高声致意:敬礼!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并鼓起热烈掌声,坚决拥护响应我国政府号召: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七、没有尾声)注:

 

        1、见[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约前340前——前278)《离骚》,选自《楚辞选注》(金开诚选注)第8页,北京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1985年8月第2版,1985年8月第3次印刷

        2、见西方古典文丛:[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6世纪末——前5世纪初)《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T.M.罗宾森英译/评注楚荷中译)第7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9月第1版,2007年9月第1次印刷

        3、4、见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黎巴嫩]纪伯伦(1883——1931)《纪伯伦散文诗全集》(伊宏编)第22页、90页,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1993年6月第1版,1995年6月第4次印刷

        5、见[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1892——1978)《女神》(策划编辑:李明生王涛责任编辑:岳洪治)第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8年6月北京第2版,2002年3月河北第11次印刷

        6、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孟加拉语诗人、作家、艺术家泰戈尔(1861——1941)《泰戈尔诗选》(谢冰心、石真、郑振铎、黄雨石译)第3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1994年5月北京第2版,1997年11月北京第4次印刷


        【作者简介】刘国学,男,1953年生于辽宁省铁岭县,1960年随父母搬迁黑龙江省伊春林区。

        历任黑龙江省伊春市文联副主席,伊春市社科联主席。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其后考入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黑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我的眷念在远方》刘国学散文诗歌精选集,包括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北方文学》、《学术交流》、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伊春人民广播电台、《伊春日报》、《齐齐哈尔日报》、《黑龙江林业报》、黑龙江文艺网等报刊、广播、网络传媒发表的散文、散文诗、学术论文、文艺评论、随笔,一百余篇。散文《父亲那把镰刀》获北京《中国作家》笔会一等奖、黑龙江省文联“迎接新世纪文学精品奖”评比一等奖,学术论文和文艺评论两次获黑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大奖三等奖。伊春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的伊春市优秀专门人才。


        版权说明:本文由作者投稿并授权发布

作家网-文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