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综合报道 > 正文

“到福田听名家讲座”举办,武捷宇分享新书《溪山》

 图片12

“到福田听名家讲座”举办,武捷宇分享新书《溪山》

 

9月14日,“到福田听名家讲座”第16期暨“深港青年作家讲坛”第6期活动顺利开展,青年作家武捷宇现场分享了新书《溪山》的创作历程。此次活动由诗人、评论家周瑟瑟与小诗人刘子琛共同主持,深圳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秦锦屏,文学评论家、诗人、作家王国华、陈劲松、欧阳德彬、李国坚、陶粲明、甘红、郑荣,以及武捷宇的高中语文老师邹华桢等60多位嘉宾与读者到场参与。本期“到福田听名家讲座”暨“深港青年作家讲坛”活动,由深圳市作家协会指导,深圳市福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主办,深圳市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深圳市福田区艺文儿童文学院承办。

活动现场,小诗人刘子琛首先介绍了武捷宇的文学成就,并逐一介绍了到场的各位嘉宾。随后,武捷宇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创作《溪山》这部小说时的心得体会。在嘉宾互动环节,嘉宾们与武捷宇围绕作品展开深入对话,期间甘红现场朗读了《溪山》的精彩片段,郑荣则以钢琴伴奏,为现场增添了浓厚的文学氛围。活动最后,武捷宇向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深圳作家协会赠送了自己的新书。

图片1

参加活动的部分嘉宾合影


从“作文英雄”总冠军到“深二代”新锐作家


1998年出生于深圳的武捷宇,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目前在深圳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十年前的2015年,她一举夺得“作文英雄”总冠军,如今已是深圳福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文学创作领域,武捷宇成果丰硕,已出版长篇小说《十五日》《蕉鹿》,并凭借作品斩获多项重要荣誉,包括第三届“新芒文学计划”全国一等奖、第六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2022全国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榜·小说榜“年度十大劳动者文学好书”、第九届深圳十大佳著、2024深圳睦邻文学奖、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24年度十大好书等。

《溪山》是武捷宇的最新中短篇小说集,全书15万字,近日由深圳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收录了《溪山》《摩伊赖的画像》《所罗门婚歌》《金色罗汉》《螺》《隔江相望》《橙色背心》共7篇中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聚焦多元文化碰撞下的新城市图景,以“深二代”的独特视角进行城市在地书写。书中刻画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用“君子”形象掩饰童年苦痛的琴师、在生死抉择面前徘徊的爱侣、在螺壳意象中隐喻“溺亡”的父亲、被应试压力裹挟而穿上“橙色背心”的学生……通过这些角色,武捷宇关注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挣扎姿态与生存境况,探寻爱与痛背后的深层谜题,细腻诠释人性的幽微与隐秘。

作为在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武捷宇的作品始终聚焦对现实的拷问与人性的雕琢,立意新颖独特。她的小说在知识储备与题材涉猎上,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内容丰富且意蕴深厚。《溪山》语言考究、情节凝练,兼具可读性与思想性,充分体现了这位年轻作家对历史的敬畏与深刻省思。此前,她的作品《蕉鹿》《十五日》一经面世,便获得评论界的广泛认可,斩获多项大奖。

图片2

武捷宇(左)、周瑟瑟(右)对话现场


七块“湿漉漉的岭南淤青”,岭南雨季独有的、能浸润伤口的温柔


在讲座中,武捷宇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她动情地表示:“在动笔写这些故事之前,我一直有两个小小的愿望:一是写透小人物的生存与挣扎,二是写尽深圳这座城市的温度与细微肌理。当这两个愿望在脑海里碰撞时,《溪山》的雏形就慢慢清晰了——它不是宏大的城市史诗,而是七块‘湿漉漉的岭南淤青’,藏着普通人的痛苦、困惑,还有藏在生活细节里的微光。”

作为“深二代”,武捷宇的父母在20世纪末从家乡来到深圳,她在这里出生、长大,亲眼见证了深圳从一片滩涂逐渐崛起为高楼林立的都市,看着巷弄里的方言从单一变得多元,也目睹过凌晨的写字楼与清晨的菜市场共享同一片晨光。

但在武捷宇眼中,比起“国际大都市”的标签,她更熟悉深圳的“另一面”:是暴雨天里网约车司机紧攥的方向盘,是城中村出租屋里台灯下备考的年轻人,是医院走廊里为医药费红了眼的家属——这些“小人物”的日常,才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底色。因此,她认为写深圳不该只聚焦繁华表象,更要关注繁华背后那些“悬而未决”的人生:“他们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站稳脚跟?如何在疼痛里守住一点尊严?如何在迷茫里找一条往前走的路?这些追问,成了我创作的起点。”

《溪山》中的七个故事,每一个都承载着武捷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

比如《金色罗汉》里的何必和汪洋,在外人眼中两人都是“体面人”——一个是设计师,一个是牙医。但鲜少有人知道,何必的“冷静”背后藏着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汪洋的“温柔”之下裹着童年的创伤。他们像两株被风吹得歪歪斜斜的树,渴望相互依偎取暖,却总在不经意间伤害彼此。武捷宇在创作这个故事时,常常想起身边许多朋友的状态:“我们在写字楼里做着专业的工作,却在生活里像个‘初学者’,比如不知道怎么处理情绪,不知道怎么跟身边人好好说话。这种‘专业’与‘笨拙’的反差,或许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一种‘时代症候’。”

再如《所罗门婚歌》,这个故事的灵感源自一篇关于“绝症患者互助婚姻”的纪实报道。武捷宇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深圳的工厂与医院:周小燕是灯饰厂的女工,日复一日组装圣诞灯串,却没料到那些塑料零件中的有害物质悄悄损害了她的肾脏;林爱华是足球教练,本该在球场上意气风发,却被白血病缠身。两人因“换肾”走到一起,像两叶在海上漂流的船,想要互相托举着活下去,却又被过往的阴影与现实的困境拖拽。“写这个故事时,我查了很多关于亲属活体器官移植的医学伦理资料,想让这份‘绝境里的羁绊’更真实。他们不是‘苦情戏主角’,而是在生死面前会犹豫、会挣扎、会为了家人咬牙坚持的普通人。”当林爱华最后说出“能帮你活下来,我也算有点价值”时,武捷宇其实是在书写一种朴素的善意:“再渺小的人,也想在世界上留下一点温暖的痕迹。”

还有《溪山》中的陈山,他是基建工程兵的儿子,从小在四川农村长大,十五岁才被父亲接到深圳。面对父亲的新家庭与陌生的城市,陈山像个“局外人”,只能通过学习古琴、研究道家文化寻找内心的平静。武捷宇在塑造这个角色时,总会想起小时候见过的那些乡村留守儿童:“他们穿着新衣服,却藏不住骨子里的局促;置身于流利的粤语语境,却在梦里一次次回到老家的田埂。深圳的‘快’与他们的‘慢’,城市的‘新’与他们的‘旧’,像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横在他们心里。”但陈山最终还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是活成父亲期待的“成功人士”,而是在琴弦的韵律、茶香的氤氲中,活出了自己的节奏。这也是武捷宇想通过角色传递的理念:“深圳的包容,从来不是让所有人都变成同一个样子,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

创作这些故事的过程,对武捷宇而言也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她常常自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不完美’的人?为什么要写这些‘没结局’的故事?”直到有一次,她与一位书店主理人聊天,对方四五十岁,笑着说:“我早过了‘不惑’的年纪,可还是有好多困惑。不过没关系,我已经学会和这些困惑自洽了。”这句话点醒了武捷宇:“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人物’,都会有脆弱、会有迷茫、会有想不通的事。这些‘不完美’和‘困惑’,不是我们的‘缺点’,而是我们‘活着’的证明。”因此,她没有为故事里的人物安排“圆满的结局”,“但这又怎么样呢?他们依然在往前走,依然在试着和生活、和自己和解。这就够了。”

在创作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武捷宇始终被三个核心念头牵引:想记录一座城市的“温度与肌理”,想描摹小人物的“生存韧性”,想探寻困境里的“温柔光亮”。这三个主题如同三条交织的线,最终织成了《溪山》这七块“湿漉漉的岭南淤青”——它们带着疼痛与隐秘,却也裹着岭南雨季独有的、能浸润伤口的温柔。


照见城市细微处的微光、被宏大城市叙事所忽略的烟火气


秦锦屏评价道,武捷宇以笔为灯,照见了城市细微处的微光。那些被宏大城市叙事忽略的烟火气,那些在钢筋水泥缝隙中努力生活的小人物,在她的笔下拥有了尊严、温度与姓名。“她用温暖而冷静的笔触记录下——平凡人面对生活时,那份沉默的坚韧、琐碎的温暖和质朴的善意。让读者在她呈现的细节里驻足,重新凝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发现角落里藏着的诗意与光亮。这是写作者最珍贵的馈赠:一种重新看见的能力,一种心生的慈悲。”秦锦屏同时祝愿这位年轻的90后作家:“继续做城市的记录者、凡人史诗的书写者,为我们保存这些时代洪流下,珍贵而恒常的微火!”

周瑟瑟表示:“《溪山》是书写深圳或岭南地区的一部代表作,具有鲜明的女性文学视野。武捷宇的语言尖锐而准确,下笔有力,往往能击中情感的要害,让我想到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女作家韩江;而她作品中的荒诞与变异元素,或许源自卡夫卡的影响。她的小说在刻画人性的幽微与伤痛方面格外成功,具有强烈的批判与反思色彩,在90后作家中实属难得。”周瑟瑟还提到,武捷宇聚焦城市小人物的命运,“如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一样,写出了人的彷徨,可以归纳入我所说的幻觉现实主义写作。如果这部小说集不叫《溪山》,而叫《不完美的人》也是恰当的。”

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国华认为,武捷宇的写作扎根现实,与其他女性写作者相比有明显不同:“她既能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又能关注时代转型下人性的裂变。她是一位从容而有内在爆发力的作家。”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副研究员陈劲松在对话中表示,在当前多元声音交织的文学场域中,青年作家武捷宇的写作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小说集《溪山》里的七个故事,题材广泛,形象多元,武捷宇以知识分子女性的独特视角,书写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壮丽与传奇,展现了一群沉浮其间的各类小人物的悲欢与离合。作品底色是悲悯的,情怀是赤诚的,从而让整部作品绽放出诗意的光芒。”以《所罗门婚歌》为例,陈劲松谈到:“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作品表现了日常事件的复杂性,由此思考命运与人性,表达希望和救赎。从《十五日》《蕉鹿》尤其是新著《溪山》等作品来看,武捷宇的小说创作渐臻成熟和稳重,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作家、文学博士欧阳德彬在发言中说,深圳95后小说家武捷宇的新著中短篇小说集《溪山》,用七个故事呈现了“深二代”眼中的现代都市深圳。“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把视野局限于已经在深圳获得地位与财富的人群,而是拓展到生活在深圳角落里的一个个小人物。人物之‘小’与城市之‘大’之间张力十足,勾描出城市众生本相,获得了讲座现场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诗人甘红用“于冷峻笔锋间见深圳烟火”来评价《溪山》。她提到:“武捷宇和时潇含一样,都是从红岭中学走出来的杰出文学青年。她拿很多大奖的时候,我这个红岭中学的英语老师才刚开始写作。今天听她的分享,读她的新作,更让我生出一股写作的动力。”甘红认为,在《溪山》中,武捷宇以极具张力的语言编织出深圳小人物的生存图景,“将‘简洁大气’的文字质感与‘火热澎湃’的内在情感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叙事张力。她摒弃对都市繁华的浅层描摹,转而聚焦那些被时代浪潮裹挟的‘不完美’小人物,用犀利冷静近乎残酷的笔触剖开他们的挣扎与坚守。”作为“深二代”,武捷宇的小说里没有悬浮的都市幻梦,只有真实可触的生活细节,“每一个人物都带着深圳特有的匆忙与韧性。这份‘冷静’并非疏离,而是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切共情:武捷宇以局内人的熟稔洞察城市肌理,又以创作者的清醒审视生活本质,让小人物的故事超越个体命运,成为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一个小小的精神注脚。”

作家陶粲明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感受:“明媚周日的午后,来到香蜜湖公园里绿荫环绕的福田区少儿图书馆香蜜分馆,参加青年作家武捷宇的中短篇小说集《溪山》的首场新书分享会,内心充满了兴奋。我与捷宇因书相识相知,对她的才华与品格有着绝对的欣赏与亲近。”听着武捷宇分享创作心路,从开篇的《溪山》,到《摩伊赖的画像》《所罗门的婚歌》《金色罗汉》《螺》《隔江相望》,再到终章《橙色背心》,陶粲明感慨:“那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充满惊奇的想象,既魔幻又现实,既有创作者对小人物的悲悯,也有对涌动着生命力的一个个具体而微小的人的真切关注。一本新书,以这样神奇的方式抵达了我的内心。”

诗人李国坚表示,每本书的文本中都藏着作者的影子:“文本如镜子,让作者照出平常没有认真内观与外察的部分;文本中更有作者经历的现实生活与工作场景,还有芸芸众生隐性的精神世界与显性的理想王国。”武捷宇的《溪山》由七个故事组成,“文本中的小人物与生活场景,细致入微,视角独特又娓娓道来,让人眼前一亮。”在李国坚看来,武捷宇是深圳90后与00后青年作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创作的特色,认为这也代表了新时代文学的一种走向:“一是新时代背景下文学创作的新趋势,新城市、新行业、新技术,包括语言的创新等,都在她的笔下逐一呈现;二是新的社会阶层与新兴行业群体结构下的文学创作新角度,新时代涌现的大量新社会群体与新兴行业,为她的创作提供了强劲的推进力;三是新的知识获取渠道,为90后、00后作者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随处可见的‘加油站’,这也是她能在文本中信手拈来的资本与底气。武捷宇的新书《溪山》,兼具并兼容了以上三方面的‘新’与‘鲜’,或许代表了新时代文学创作的一个新走向。”

诗人郑荣分享了自己的参会收获:“听了武捷宇的新书分享,我收获颇丰,内心特别感动。《溪山》中的几个中篇小说,讲述了在多元文化碰撞下深圳的城市图景,描写了城市底层人群的酸甜苦辣。”郑荣提到,武捷宇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故事素材:“有些是在出租车里听司机讲的故事,有些是在加班后回家的途中听到的。《螺》的情节与作者对生活中常见事物‘螺’的观察与联想有关;《橙色背心》的情节则源自对当代社会现象的关注,尤其是教育与青少年成长领域。她所说的‘细节藏在城市里的日常’,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片3

欧阳德彬(右)谈《溪山》

图片4

陈劲松(右)谈《溪山》

图片5

王国华(右)谈《溪山》

图片6

李国坚(右)谈《溪山》

图片7

甘红(右二)朗读《溪山》片断,郑荣(右一)钢琴伴奏

图片8

秦锦屏(右)总结发言


“深二代”的共鸣,后现代解构中浮现的理想主义


《书都》杂志记者、诗人王清晴表示,听武捷宇老师分享新书《溪山》,“我看到一个个普通人在最平凡的日常、最无奈的命运中熠熠生辉的群像。”在这次分享中,武捷宇与周瑟瑟反复提到“小人物”的概念,这让王清晴想起了深圳45年来无数作家的写作历程:“从流水线上的工人,到校园里的学生,再到高楼大厦中的上班族,他们来自深圳的各个角落,目光所及皆是‘小人物’,落笔也将回到这座城中最细微的每一种奋斗、迷茫与希望。”作为与武捷宇同为“深二代”的人,王清晴说:“我们都在深圳度过了最浪漫、最梦幻的青春,被深圳赋予了独有的气质。今天这次见面,她举手投足间的自信与大方,她笔下后现代解构中浮现的理想主义与悲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以她为榜样,像她一样写下自己与城市的故事,为心中的热爱而写作。”

图片9

武捷宇(左)、周瑟瑟(右)、王清晴(后)在活动现场


师生同场,爱、温暖与欣慰


武捷宇的高中语文老师邹华桢也来到了讲座现场,他感慨道:“十年好快啊!十年前的2015年,捷宇拿了‘作文英雄’总冠军;后来,她根据总决赛现场写的作文扩展打磨成长篇小说《十五日》,正式出版;再后来,捷宇硕士毕业,到母校红岭中学高中部实习,还找我一起备课;之后,她的长篇小说《蕉鹿》出版,这部作品还获得了叶圣陶教师文学奖等大奖,我也为《蕉鹿》写过一篇评论,发表在《特区文学》上。我为有捷宇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谈到此次参加《溪山》发布会,邹华桢难掩喜悦:“今天来参加捷宇刚刚出版的第三本书《溪山》的发布会,我真的特别高兴!这十年,我完整见证了捷宇的成长,她能取得今天这样好的成绩,让我十分欣慰!”

邹华桢还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分享了对《溪山》的看法:“这一二百年来的都市文学,一直以英国、法国以及后来美国作家的写作为主流,名作也比较多,不少人认为西方传统的都市文学写作很难再有突破。刘春芳博士在《当代英国小说中的都市文化困境》一书中,就表达了对英国式都市文学写作的失望。但我从武捷宇的《溪山》里,看到了中国都市文学写作的新希望。”

邹华桢谈到,过去二三十年里,人们从“乡村-小镇”文化形态中走出,被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卷入当代大城市,需要努力适应大都市文化。“对众多‘小人物’而言,从乡村到大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离乡出走,更是艰难的城市归属感探寻;不仅仅是兴奋地投入新生活,也是带着茫然失措的灵魂探索;不仅仅是努力向上攀爬,也伴随着挣扎与内心撕扯……我们本能地希望有人记录下这一切,展现中国都市写作的活力;更希望通过这些书写,思考并建构符合中国式现代需求的美好都市文化,特别是呈现中国人生命韧性的崭新都市文化。谁能为我们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都市写作乃至都市文化建设灵感?从这个命题出发,武捷宇的《溪山》给读者提供了一组很好的案例,也提示了很多不断转换视角的新观察方式。”

最后,邹华桢向武捷宇表达了祝福:“借这个机会,我要祝贺、祝福捷宇!我相信,捷宇一定能以书写深圳为契机,创造出新的都市写作范式,并借着深圳文学出海的潮流,走向更远的远方,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图片10

邹华桢老师(右)发言


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刘诺一,是武捷宇现在的学生。她表示:“很荣幸来到《溪山》分享会现场,这让我深入了解到七篇小说背后的精彩故事,也知道了平凡陌生人之间也会有温暖的爱意。我和武老师一样,热爱文学也热爱写作,但以前很少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故事。可在武老师笔下,那些细微故事里藏着许多人间冷暖,原来生活中许多平凡的人和事都值得被记录、被看见。武老师的新书《溪山》,让更多人看到了平凡世界中的动人故事。”

活动尾声,武捷宇还为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读者写下寄语:“书香浸润,文脉绵长,愿各位常临此境,以书为舟,以阅读为灯,照亮生活里的每一段探索与前行。”

图片11

武捷宇给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读者寄语

图片12

深圳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定价48元

图片13

武捷宇近影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