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三章
吴震启
乙巳初秋 ①
其一
天边晓月幽,
衅起②自卢沟。
寇骑蹄声骤③,
城垣弹雨稠。
军民同赴难,
血火共焚仇④。
浩气冲霄汉,
危亡系此秋。
其二
神州赴国殇,
众志济危亡⑤。
旷野埋忠骨,
寒林砺铁肠⑥。
千村传画角⑦,
万巷筑金汤⑧。
寸土皆凝血⑨,
红旗映日扬。
其三
凯奏欢声沸,
山河渐焕新。
疮痍凭手葺⑩,
正义待何伸?
聚力圆邦梦,
扬帆破雾尘。
今朝风正好,
国运喜逢春。
注释:
①乙巳:干支纪年,此处指 2025 年(乙巳年),诗人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而作。
②衅起:“衅” 指争端、祸端,挑衅,暗合历史事件的突发性。
③蹄声骤:凸显日寇入侵的迅猛。
④焚仇:“焚” 有焚烧、炽烈之意。
⑤济危亡:“济” 含救助、挽救之意,体现民众合力救国的主动性,救亡运动起于此。
⑥砺铁肠:“砺” 为磨砺,写寒林中忠魂之志经苦难磨砺更坚,如东北抗联杨靖宇等壮士。
⑦画角:古代军中乐器,绘有彩纹,代指号角,更具文化意象。
⑧金汤:“固若金汤” 之缩语,指防御坚固,此指人心。
⑨凝血:“凝” 含凝结、凝聚之意,写寸土皆浸忠魂血。
⑩葺:修补、整治,此指对山河疮痍的细致修复。
导读:
三首诗以 “抗战爆发 、 全民抗争 、 战后复兴” 为脉络,层层递进,气脉贯通。
其一・记卢沟之变:开篇 “天边晓月幽” 以静景起笔,与 “衅起自卢沟” 的突发祸端形成强烈对比,“蹄声骤”“弹雨稠” 用声、形勾勒战火骤燃之景。“军民同赴难,血火共焚仇” 直抒胸臆,写家国危亡之际,军民同心的决绝;末句 “危亡系此秋” 凝炼历史重量,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绑定,沉郁悲壮。
其二・绘抗争之烈:“神州赴国殇” 以 “赴” 字显民众主动殉国之勇,“旷野埋忠骨” 暗写牺牲之巨,“寒林砺铁肠” 则转写精神之坚 —— 即便忠骨埋野,幸存者的意志仍如寒林经霜,愈显刚毅。“千村传画角,万巷筑金汤” 以 “画角”“金汤” 的雅称,将全民皆兵的壮阔化为诗意图景,“寸土皆凝血” 更是以 “凝” 字收束,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忠魂的见证,末句 “红旗映日扬” 则透出黑暗中的希望。
其三・抒复兴之望:“欢声沸”“山河焕新” 以动态之景写胜利后的生机,“疮痍凭手葺” 见重建之艰,更显民众坚韧;“聚力圆邦梦” 将个人壮志与国家梦想结合,“扬帆破雾尘” 以意象喻复兴之路虽有迷雾重重,然风正帆悬,乘风破浪,奋勇前行。末句 “国运喜逢春” 以 “春” 作结,既写时令,更喻国家生机,与开篇 “危亡之秋” 形成时空对照,完成从悲怆到昂扬的情感升华。
全诗严守韵律,字词凝练典雅,有 “以史入诗” 的厚重,又以意象的精巧、炼字的精准,让情感表达更含蓄而深刻,堪称咏史抒情的佳作。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