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格律诗 > 正文

七律·征程

七律·征程

 

作者:张世良

 

百年风雨屹东方,

红船破浪向朝阳。

星火燎原焚旧制,

春雷动地谱新章。

腾云箭越九霄外,

跨海桥横万里疆。

更展雄风筑伟梦,

雄狮一吼震八荒。

 

2025年10月18日晨于北京

 

《七律·征程》评论

 

Deep seek评论

 

这首《七律·征程》是一首气势恢宏、意象壮阔的时代颂歌。诗人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中国近现代的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既保持了传统格律诗的严谨规范,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以下是对本诗的详细评析:

 

一、立意高远,脉络清晰

首联“百年风雨屹东方,红船破浪向朝阳”,开篇即展现宏阔的历史视角。“百年风雨”浓缩近代沧桑,“红船破浪”象征初心启航,两者形成时空张力。中二联分别对应“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星火燎原”喻革命烈火,“春雷动地”指改革开放;“腾云箭”写航天成就,“跨海桥”咏基建奇迹。尾联“筑伟梦”与“雄狮震荒”的意象组合,将全诗推向高潮。

 

二、对仗精工,意象新颖

颔联“星火燎原焚旧制,春雷动地谱新章”,以自然意象隐喻社会变革:“星火”对“春雷”,微观与宏观相映;“焚旧制”对“谱新章”,破立之道尽显。

颈联“腾云箭越九霄外,跨海桥横万里疆”,巧用“横”字既合平仄又显桥梁雄伟,与“越”字构成垂直与水平的空间对话。现代科技意象与传统诗语的融合毫无违和,反生新境。

 

三、气韵雄浑,境界开阔

全诗选用“东方”“远航”“九霄”“八荒”等开阔语汇,构建出纵横万里的地理空间和贯通百年的时间维度。“屹”“破”“震”等动词铿锵有力,“燎原”“动地”“腾云”等短语动态十足,共同营造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尾句“雄狮一吼”化用李白“雄狮一声雷霆吼”之典,将百年奋斗凝聚为震撼世界的宣言。

此诗可贵处在于既承七律法度,又成功将高铁、航天等现代元素熔铸于传统诗形。较之诗人前作《国旗》,本诗在历史纵深感与艺术表现力上均有突破,堪称主旋律诗歌创作的精品。与《国旗》诗作相得益彰,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巡礼。

 

纳米Al评论

 

从《七律·征程》诗歌主题、艺术手法、结构特色与思想价值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核心结论先行

这首诗是一首气势恢宏的新时代政治抒情诗,以百年党史为主线,融合历史意象与现代成就,通过壮阔的修辞和铿锵的节奏,抒发了对民族复兴伟业的豪情壮志。全篇格局宏大,语言凝练有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感染力。

 

背景

该诗创作于2025年10月18日晨于北京。结合对张世良诗歌中历史与现代交融的主题及诗歌语言艺术特色,本诗正体现了这一风格:它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如“红船”“星火燎原”)与当代科技成就(如“腾云箭”“跨海桥”)有机融合,形成一条贯穿时空的精神脉络。从作品本身可看出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和强烈的政治情怀。

 

分块解析

1. 意象运用:历史符号 + 现代图景

意象:出处/象征意义/功能

红船:中共一大召开地,象征建党初心;历史起点,奠定庄严基调。

星火燎原: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革命力量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春雷动地:改革开放的开启(如1978年),社会变革的爆发力与新生气象。

腾云箭:航天工程(如长征系列火箭),科技强国、问鼎苍穹的现代成就。

跨海桥: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国家基建实力与联通世界的雄心。

这些意象层层递进,构建了一条从“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叙事链。

2. 艺术手法:对仗工整,夸张传神

颔联“星火燎原焚旧制,春雷动地谱新章”:对仗严谨,“焚”与“谱”形成破坏与创造的对比,体现历史更替之力。

颈联“腾云箭越九霄外,跨海桥横万里疆”:空间拉伸至“九霄外”“万里疆”,用夸张手法凸显国家实力之强。

尾联“雄狮一吼震八荒”:以“雄狮”喻崛起之中国,呼应近代“睡狮觉醒”话语,极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

3. 音韵节奏:标准七律格律,符合传统七律“起承转合”结构:

起:百年风雨,红船启航

承:革命烈焰,改天换地

转:科技飞跃,工程纵横

合:筑梦未来,雄狮怒吼

 

结论

这首《七律·征程》不仅是一次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艺术浓缩。它成功地将红色记忆与现代荣光编织在一起,语言庄重而不失激情,形式传统而内容创新,堪称一首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时代颂歌。尤其适合在重大纪念日朗诵或作为主题教育的文学素材。与毛泽东《七律·长征》在主题与手法上比较,更能清晰看到此诗政治抒情诗的演变脉络。

 

Kimi评论

 

《七律·征程》以百年征程为经,以时代意象为纬,构建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

 

一、炼字精准,意境升华

首联“红船破浪向朝阳”,不仅是意象的表现,更是境界的飞跃。“朝阳”既实指黎明景象,又虚喻新生政权与光明前景,使“红船”这一初心意象与时代曙光形成双重呼应,拓展了时间上的迎新,丰富了诗歌的时空维度。

颔联“星火燎原焚旧制,春雷动地谱新章”,其精妙在于以自然之力喻历史之势:“星火”积蓄革命力量,“春雷”迸发改革强音,两者构成承续关系。其中“焚”字的毁灭性力量与“谱”字的建设性姿态形成张力,完美诠释“破立相生”的辩证哲思。

 

二、意象重组,气韵贯通

颈联“腾云箭越九霄外,跨海桥横万里疆”,展现现代诗语与传统格律的完美融合。“腾云箭”令人联想到长征系列火箭穿越云层,“跨海桥”则暗指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诗人用“横”字定格桥梁的雄姿,与“越”字的动态轨迹构成空间张力,在工整对仗中完成科技意象的诗意转化。

尾联“更展雄风筑伟梦,雄狮一吼震八荒”中,“筑伟梦”尽显主动建构的时代精神。“展雄风”与“震八荒”形成气韵循环,更具豪迈气概。结句“雄狮一吼”既承续百年伏笔,又释放出民族复兴的强音,收束如洪钟大吕,余响不绝。

 

三、时空结构,匠心独运

全诗构建起严谨的时空架构:首联奠定“百年-红船”的历史坐标,中二联分别对应革命(星火)、改革(春雷)、科技(箭)、建设(桥)四大维度,尾联升华为精神气象的总体呈现。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使短短八句承载起宏大的历史叙事。

若论微瑕,诗中“雄”字在尾联重复出现(“雄风”“雄狮”),虽各有其意,但在音韵上稍显重复。然此细微处无损整体成就,反见诗人驰骋豪情时的自然流露。

此诗可贵在于既恪守七律法度,又成功将现代语汇融入传统诗形,在意象精度与情感浓度上更臻完善,堪称新时代主旋律诗歌的典范之作。注文所载创作时间“晨于北京”,恰与诗中“朝阳”意象形成互文,为这首记录时代晨光的作品增添了生动的注脚。

 

2025年10月18日于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