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格律诗 > 正文

鹧鸪天·予卿书

鹧鸪天·予卿书

 

作者:陆修皋(南京)

 

明月秋霜落叶轻,云边雁阵绘人行。

窗前犹忆昔时旅,竹外遥传旧乞灵。

心药尽,谷神凝。痴云朝暮只呼卿。

声频恍若相逢影,影信空闻复坐聆。

 

《词林正韵.第十一部》

 

注释:

(1)乞灵——指古代通过祭祀或祈求神灵获得庇佑或解决问题的行为。《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记载:“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灵于臧氏。”此处“乞灵”指春秋时期鲁哀公在军事失利后,向周公和臧氏祈求神灵庇佑以扭转战局。

(2)卿——多用于夫妻、好友之间的昵称。如《焦仲卿妻》中的“我自不驱卿”。

(3)心药——用于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药物。原为佛教语,指能治疗众生心病的出世法。后也泛指能满足心愿,解除思想苦闷的事物或方法。

(4)谷神——古代道家用语。“谷神”即“生养万物的神”。高亨《老子正诂》提到“道能生天地养万物,故曰谷神;不死言其长在也”

 

作者简介:陆修皋,江苏南京人,擅长格律诗词创作。笔名:两个黄鹂、南京爱宁家政、南京依然家政,家政先生。作品先后在《中华诗词论坛》《西祠胡同》《作家网》《中国诗词网》等网络平台及《悦读》《沧浪一路诗怀》《沧浪诗词》《新时代诗词百家》《民间优秀诗选》等书刊发表。曾荣获第一届“当代杯”诗词大赛三等奖,首届“东方文艺杯”诗词大赛“当代诗人奖”,和“雅集京华·诗会百家”全国第八届百家诗会二等奖。现为大中华诗词论坛华南诗社常务管理,大中华诗词协会会员。

 图片1


我的文学之路

——陆修皋个人简历

 

陆修皋/文


我曾是意气奋发的文学少年,怀揣着炽热的情怀醉心于诗词歌赋。那些年,我以笔为剑,将满腔热血倾注于字里行间,大胆地创作并四处投稿。这段经历让我得以结识众多文学刊物的编辑部,也结识了许多慧眼识珠的编辑,他们如明灯般照亮了我的文学之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南京创办了《青春》文学杂志,其宗旨是培养青年作者。当时,文学工作者队伍呈现断崖式结构,人才青黄不接。因此,我们这些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年,经常被召集到鼓楼舞台楼下的编辑部,那里有一个小礼堂,我们就在那里聆听讲座。刘心武、王蒙等众多著名作家都曾为我们授课,他们不仅传授了丰富的写作技巧,还分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创作内幕知识。

 

文学讲座听众约莫七、八十人,气氛热烈。我清晰记得,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当时置身其中,凝神聆听。他后来创作了短篇小说《坟草青青》,这部作品不仅是他的文学处女作,更在《青春》文学杂志上惊艳首发。编辑部特邀他撰写创作心得报告,字里行间尽显才情,令人由衷钦佩。

 

彼时,文坛新星璀璨,除贾平凹外,另有几位作者携处女作登台分享,如短篇小说《寻找》等佳作,虽作者姓名已随时间淡去,但他们的作品与才华,无疑是文学青年中的翘楚。

 

我也怀揣文学梦想,创作了数篇短篇小说手稿,虽未获刊用,但编辑的每一次回馈都饱含深情,详尽的评语与温暖的鼓励,如同春日细雨,滋养着我心中那颗文学的种子。

 

后来我大病一场。从死神的阴影中挣扎归来后,我竟效仿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的决绝,将积年心血的手稿付之一炬。火光跃动间,才惊觉自己终究是心比天高,命却薄如纸鸢,一遇风雨便零落成泥。

 

多年后,因工作需要,我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闲暇时,我常流连于《西祠胡同》的文学板块,偶然间诗情涌动,便挥笔写就两首新体诗——

 

《咏梅》

 

多么的期盼寒冷

只有在冬天才能见到你

暗香浮动,疏影横斜

我为你赞美了多少个世纪

 

你在雪幕下微笑

你在寒枝中展露红颜

是对我,是对我

最深沉,最真挚的爱意

 

因为清风翻了你的书

如同伯夷和叔齐般地

孤傲地,不愿和百花为伍

躲进这冰冷的冬季

 

曾经伤害、采摘你

曾想用青春的热血温暖你

我只能年年去紫金山麓观赏你

我只能在梦寐中和你的花魂相依

 

《异地恋歌》

 

有一条小河轻轻惆怅

清澈见底

圣洗着爱的真诚

情的执着中迷茫

嗅你来得芳心

遥望高高的天上

 

手捧着吉他

不知在谁的窗前

不知在谁的窗前

和着秋虫的弹唱

倾诉着欢快的忧伤

哦。天籁的声音

也来自人的儿女情长

 

问爱有多深

情歌能唱多长

月光拿着丈量的尺子

星星也忙着抚慰

因为他的爱人

在远方,在远方。

 

《西祠胡同. 冷月花魂》版主“冷月花魂”读到我的作品时,拍案叫绝(这是我的揣测),随即征得我的同意,将作品发表在《悦读》杂志上。后来我才得知,这位“版主,本名李海燕,是启东市中学的语文老师,同时还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理事。其代表作(笔名:冷月)有:小说《红尘,约定今生》,词《九张机. 江南春好》等。

 

那时的文学板块上,创作格律诗词的人不在少数。我自认为系统地学习过格律诗词,这要得益于我在秦淮区职工业余大学四年的中文系学习经历。我们的古典诗词任课老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退休老教师,他学识渊博,对格律诗词有着独到的见解。

 

上课时,我们每个人都埋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平仄谱。老师会详细讲解各种规则,比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必究”,还有要避免的“三平尾”“三仄尾”等忌讳,以及平仄的拗救方法等等。尽管那时候的我们,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对格律诗词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硬着头皮去学。

 

在诗词板块发布作品后,诗友们反馈"平仄合律,但韵脚不在韵部"上。版主"冷月花魂"来电时,明确要求"以《平水韵》《词林正韵》为基准创作格律韵部"。这一提醒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师门传承的"十三道辙"韵,与正统格律规范存在差异。李老师不仅寄来专业韵书,还告知可用《爱吾诗词》平台检测平仄和韵部。这份关怀让我深受触动。 业已修改所有旧作确保符合韵部规范后,重新发表。

 

在板块上重新发表后,诗友们反响热烈,收获了大量点赞,得到诗友们纷纷认可。哦,我忽然想起,我们夜校的韩老师曾提及《平水韵》《词林正韵》等典籍。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华书店根本买不到这些书,老师只能凭借记忆,笔记《十三道辙》韵表,供我们习作使用。

 

正所谓“吾爱结缘”。在《爱吾诗词》平台,我有幸结识了“炎凉居”。谭惠祥老师是中华诗词学会和上海诗词学会的会员。作为当代著名网络诗人,他不仅在诗词创作上造诣深厚,更致力于诗词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其代表作《七律卷帘体•吾爱结缘》以精妙的格律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传统诗词的独特魅力。同时编撰了《沧浪一路诗怀》诗辑数册,作为上海图书馆收藏。

图片2

我向谭老师表达了加入中华诗词学会的意愿,老师爽快答应,并布置了以“桃花依旧笑春风”为借句的七律轱辘体作业。那段时间,我积极投稿至老师主编的《沧浪一路诗怀》,作品多次被刊登。

 

后来,我莫名与老师断了联系,便留言询问。数月后,老师回复称自己生病住院,同时将我的入会事务委托给了“青白相承”蒋老师跟进。蒋老师作为格律诗领域的资深创作者,身兼大中华沧浪诗社主编之职,并担任"沧浪一路诗怀"系列诗集的主编,同时亦是网络诗词平台的核心成员。其代表作品《情牵雁荡山》系列在诗坛颇具影响力。蒋老师为推动网络诗词的规范化发展及广泛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我很快完成了入会手续,并担任沧浪诗社华南诗社板块的常务管理工作。

 

那年12月7日,听到老师逝世的噩耗,我深感痛心。失去恩师的悲伤,回忆与老师相处的时日,便写下了,《五律·悼念谭惠祥(炎凉居)老师》:

 

西风噩耗吹,大雪孟尝悲。

天柱倾斜状,平原破碎姿。

沧浪邀入轨,春浦德相随。

一路诗怀走,于师谨守碑。

 

岁序更迭,寒霜又至。每值冬日,为追念炎凉居先生之高风雅韵,我皆会执笔挥毫,撰写《九九消寒诗》。盖因先生生前,亦对《九九消寒诗》情有独钟,常以诗言志,以诗寄情。

 

炎凉已去几秋冬,沧澜诗园满菊松。为缅怀先生,又作了首《七律·祭奠炎凉居往生二周年》以表深切与无尽哀思:

 

炎凉已去几秋冬,沧澜诗园满菊松。

应自文章依露美,醉人作品酒香浓。

接天谷口野云淰,融雪崖间溪水淙。

已报瑶池随日御,先生宴榭看芙蓉。

 

许多文学青年,都成了作家,小说家,文学家等。而我却只是个当代网络格律诗词人。继承了先生的衣钵。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