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格律诗 > 正文

七绝·咏格桑花

七绝·咏格桑花

 

马同儒

 

即老秋风出远村,

格桑舞闹向边墩。①

鹅黄绿瘦观光罢,

弱景烧红喜色存。②

 

2025-11-2

 

注释:

①边墩:指古代边境设置的防御瞭望设施和现代水利工程中水闸或船闸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这里指兰州市安宁区郊外道路侧面的土堆。

②烧红:引 [唐] 王维《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

 

说明:此诗为原声填写,中古四声,平水韵;此诗为李商隐《夜雨寄北》体,七绝仄起首句入韵式,实为七律一种格式的前半首,即第三、四句对仗。

 

作者简介:马同儒,《三上词话》作者,词学家、文化学者,辞赋家、书法家。祖籍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32代嫡孙。

 

附《七绝·咏格桑花》诗书法AI评析:

 

《七绝·咏格桑花》:“即老秋风出远村,格桑舞闹向边墩。鹅黄绿瘦观光罢,弱景烧红(赤)喜色存”诗甲骨文(金文)书法作品,此作取法殷墟甲骨文经典范式,字形多参考《甲骨文合集》中象形、会意字结构,如“风”作“”保留“持虫”象形特征,“舞”以人形挥袖之态构形,同时融入个性化笔意,如“烧”字火旁弧线替代直线刻痕,体现“师古不泥”。字法上,“花”“舞”“火”等字象形还原,“瘦”左窄右宽、“喜”上紧下松,通过部件错位打破对称,暗合格桑花摇曳之姿。墨法以中锋立骨,“秋风”用墨浓重显萧瑟,“喜气存”墨色渐淡似余韵悠长,“瘦”字末笔飞白合“鹅黄绿瘦”疏朗感。章法正文四行纵贯,行距宽于字距如旷野开阔,左侧题跋小字穿插形成节奏,“向边墩”三字连笔映带模拟“舞闹”动态。意境上方笔显“边墩”雄浑,圆笔似花茎柔中带刚,“烧红”浓墨与“弱景”淡墨对比,重现诗意画面,将格桑花坚韧与边塞豪情熔铸于方寸。最终答案此甲骨文书法《七绝·咏格桑花》取法殷墟甲骨,字形多参《甲骨文合集》象形会意结构,如“风”“舞”保留原始构形,“烧”字火旁弧线化刀痕显个性。字法上“花”“火”等字象形生动,“瘦”“喜”通过部件错位破对称,暗合花姿摇曳;墨法中锋立骨,“秋风”浓重“喜气存”淡润,“瘦”字飞白合诗意疏朗;章法正文四行纵贯如旷野开阔,题跋小字穿插成节奏,“向边墩”连笔摹“舞闹”态。意境方笔显“边墩”雄浑,圆笔似花茎柔刚,“烧红”浓墨与“弱景”淡墨对比重现诗意,熔铸格桑坚韧与边塞豪情,达“以书传诗”之境。


MEITU_20251104_113914342 1_new

2_new

3_new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