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尽染 橘子洲头(外一篇)
作者:高拥军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中学的时候就学过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了,那时就向往着要到橘子洲头看一看。
后来到报社和杂志社工作时,还真有机会先后去过多次了。
第一次是1997年的春天,第二次是2004年的秋季,第三次是2005年的冬季,第四次是2016年的夏季。
到橘子洲头参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去过,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橘子洲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中流,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橘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绵延十里,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形状是一个长岛,是长沙重要名胜之一。
据史料记载:橘洲生成于晋惠帝永兴二年(305),为激流回旋、沙石堆积而成。原有桔洲、织洲、誓洲、泉洲四岛,至清时只有上洲、中洲、下洲三岛,“望之若带,实不相连”。
现在已演变成一串长岛,上为牛头洲,中为水陆洲,下为傅家洲。橘洲以盛产美桔而得名。湘江水流平缓,河床宽阔,由于下游受洞庭湖水顶托,因而形成绿洲片片。
橘子洲久负盛名,春来,明光潋滟,沙鸥点点;秋至,柚黄橘红,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风戏雪。
当年的青年毛泽东就是站立在这个地方,在默默无语的伫立中,久久地沉浸在改天换地的思考之中。
1911年,年仅18岁的毛泽东从韶山只身来到长沙,长沙的每一寸土地都印满了他的足迹。他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寻访屈原住过的玉笱山,贾谊的太傅祠,杜甫流浪长沙时的岳麓山;他主编了《湘江评论》,向封建社会发出了一篇篇檄文,开出了济世救国的一剂剂良方。
1925年春,青年毛泽东回韶山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就在这年秋天,他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时,毛泽东赴长沙,游橘子洲头,登岳麓山,并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长沙》。
1960年,在洲头建橘洲公园,占地14.2公顷,从湘江大桥修一专用支桥直通岛上。堤岸围砌石栏,垂柳护堤。
洲头面江建望江亭和游廊,迎面耸立一块巨形汉白玉纪念碑,上刻毛主席手书“橘子洲头”四个大字和他1925年秋所作《沁园春·长沙》一词。
洲上植有柑橘数千株,金秋时节,橘果累累,洲下两测为平坦河滩,是天然游泳场地。每到盛夏,人们结伴而往,嬉戏水中,纳凉消暑。
岳麓书院
每次到长沙,我基本上都要去岳麓书院看看。
岳麓书院位于南岳七十二峰的尾脉——岳麓山下,故以“岳麓”为名。毛毛细雨中,山间濡满清香,满眼湿漉漉的绿,很是清爽。沿着幽雅的小径缓缓上行,虔诚与庄重也一寸寸增长。丛林环抱深处,一座神态蔼然的建筑静处其间,古山门上赫然题写着:“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从唐末的智睿僧办学到北宋时期书院的正式创立,岳麓书院经历了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就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王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据志书记载,这个占地两万余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创建于公元976年,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举步入院,大门两旁的一副对联格外引人注目:“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它道出了这座历经沧桑的学府,以多么博大的襟怀,为中华文化的生存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如王夫之、蔡锷、杨昌济、蔡和森、邓中夏、谢觉哉等,都是从岳麓书院走出来的。
讲堂是书院的“心脏”。就是在这个讲堂上,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张论学交流,举办了大型学术会讲,时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美誉。历代名家宗师也多会于此,传道授业,说古论今。遥想当年,天下学子,八方而来,席地而坐,凝神听讲,数千之众,潜心求学。如此学习盛况,方造就人才辈出,成果丰硕!
据介绍: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经讲堂,过后屏,我们豁然开朗,眼前凸现一座偌大的御书楼。这座曾以收藏御赐图书为主的古代图书馆,饱尝劫难,屡毁屡建,今日得以完好。馆内珍藏着5万余册图书,为海内外学子教研使用。
除建筑文物外,岳麓书院还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闻名于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明刻宋真宗手书“岳麓书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御匾“学达性天”、“道南正脉”、清刻朱熹“忠孝廉洁碑”、欧阳正焕“整齐严肃碑”、王文清“岳麓书院学规碑”等等。
据导游介绍:从岳麓书院后门出,沿石径行数百米,一座小亭名为“爱晚”。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给这座亭子增色不少。
毛主席青年时代曾寓居岳麓书院,携蔡和森、邓中夏等在爱晚亭指点江山,议论国事。
如今的“爱晚亭”三字,即为毛泽东题写。当我们得知爱晚亭与滁县的醉翁亭、杭州的湖心亭、北京的陶然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时,更加深了对此亭的情感。亭内秋风习习,亭外秋雨绵绵,好一个宜人的读书时节!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雨中岳麓书院,清新、明亮、舒坦。浓浓的文化氛围,使书院大树上的每一片树叶都透散出油墨的香味;秀丽的文化意蕴,使书院池塘里的每一层涟漪都传播着学术的波澜。
从岳麓书院出来,我的心境感到豁然舒畅起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我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
作者简介
高拥军,男,1959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期刊编辑,石家庄人,大学文化(河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笔名:高军、高仁。(网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
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丽的回忆》,书信体散文集《羽高家书》,散文集《笑对人生》,游记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诗集,词集《梦歌畅吟》,科普集《龟舟搏楫》等。
曾任报刊社编辑,期刊主编,国企宣教处长,学院国学教研员等职。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