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醉虾

醉虾

 

作者:姚正勇

 

我这个人向来是不吃腥的,特别是海鲜之类过分咸腥的东西,我见之感觉分外刺眼,闻之便十分想呕吐。对于这咸腥的东西我总是有一种抵制情绪,就因为有这种情绪,导致我现在不仅损失了许多就餐美食的机会。而且也妨碍我家人以及身边的朋友许多就餐美食的机会。

我不吃海鲜,那虾这个东西我不吃也就在我自身的情理之中了。我不吃虾,但我知道虾有许多种。有对虾(中国明对虾、东方对虾、明虾、青虾、黄虾、海捕大虾)、基围虾(刀额新对虾,俗称花虾、虎虾、红爪虾)、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俗称白虾、青虾、白对虾、基围虾)、竹节虾(日本对虾,俗称车虾、花虾、斑节虾、花尾虾、基围虾)等,我虽然没有科普过,但据吃虾的人说,这些虾大部分都能使用,而起味道鲜美。对于这些名称虾的无论可食以否,我都是听朋友说或者自己在其他资料上科普出来的。但有一种虾名为“醉虾”那是我在读了鲁迅的《答有恒先生》之后才知道的,尽管这种虾有形的,或者说是无形的,甚至是指代的,但我至少知道有醉虾这么一个词语。

记得有一次,有个朋友从外地出差回来,给我家带来了几多大虾,我也不知道那个虾叫什么虾,只知道那个虾凭肉眼看活蹦乱跳的。我就想肉质一定很新鲜,味道一定很美。但怎么样烹饪之?我和妻全然不会。邻居见我有虾为我烹饪给我支招:先将虾放在清水里,让它吐出身体里不干净的东西,后放入有盖的器具里,此时器具里的虾还是活蹦乱跳的。也许是为了烹饪方便或者虾的肉质更为鲜美,客人叫我往盛着虾的器具里注入两瓶啤酒,再把器具用盖子盖上。不一会活蹦乱跳的虾就晕乎乎的了,一动不动,知道烹饪好成为食客口中美味,虾都是“晕乎乎”的。我想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的醉虾,也是我第一次在脑中产生醉虾这个词语。

我生于70后,对文革初期拥挤在天安门广场上喊哑了嗓子的“红卫兵”,我虽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从大量的书本中,文革中产生了大群大群的“醉虾”,他们初时是活蹦乱跳的人,还多少知道自己的生活领域和前进方向,但后来在大量“啤酒”的浇灌下。他们就从活蹦乱跳的人变成一只只脑子昏沉但却能弹跳的“醉虾”了。

现在社会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造,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现实社会有些人宁可当“醉虾”,又有些人希望把某些人浇灌大量的“啤酒”,把那些想当“醉虾”的人变成实实在在的“醉虾”。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了,但某些人的思想还很封闭,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满口的的大格局,正能量,创文明和谐社会,表面是“和谐”,实则是叫你当“醉虾”。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我想大家都会有一种共识:专制本身并无多大力量,它的力量其实是来自民众的愚昧。现在虽然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但现实生活并没有停止制造“愚民”。有些人穿着雪白的衬衫,打着漂亮的领带,甚至有学士硕士博士文凭,但对时尚毫无抵抗力,欣欣然陶醉在各种诱惑和传媒以及洗脑式传销等编制的梦幻中。这是否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种“愚民”呢?我想如果不是,再有一些“美食家”在他们身上浇灌上少许的“啤酒”,他们就变成真正的“醉虾”了。


1 

作者简介:姚正勇,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作家协会会员、理事。高级技术职称,喜欢文学。在中国作家网、省、市刊物有诗歌、散文和小说发表,偶有获奖。参与编写《云峰八寨》一书,作品《脱贫攻坚战日记》(节选)荣获2020年“秋实杯”讲好脱贫攻坚好故事征文大赛二等奖、诗歌《我爱你,故乡的洗布河》荣获党史教育“万众一心跟党走”征文比赛二等奖。坚持用文字表达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