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边缘的龙湖
作者:李泽光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边缘,有一处形状似龙的湖水,蜿蜒曲折地静卧在一片由草滩芦苇形成的绿野之中。水域面积不大,只有二百多亩,总占地面积也就两千多亩。但却以其原始、古老、奇美、神秘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而闻名遐迩,受到广泛关注。它就是于田县希吾勒乡的龙湖,也叫“圣母潭”。
2005年7月,与朋友一行去于田时,应当地维吾尔族朋友阿经理之邀,曾身临其境,观赏过它的真容。时间已远去近二十年,但对龙湖的美好印象却至今如初。
记得当时的龙湖还比较原生态,古朴自然,外地游人不多,大都是本地来这里休闲、避暑、品鱼的常客。那天上午,我们沿湖堤及周围的几个主要景点,边走边看边聊,的确让人觉得奇异不凡,感慨颇多。
湖水澄澈明净,湖面上有许多的鸭群、鹅群飘游、觅食、嬉戏,水鸟、天鹅在水上低空此翔彼降,舞姿招展,鸣叫不断,似乎在向客人呈献欢迎礼仪。一尾尾大小不等的鱼群在水中游来游去,很是悠闲自在,水面泛起层层细浪,连连向我们微笑。湖边的芦苇,碧绿稠密,环绕整个龙湖,犹如一圈精心制作的绿色镜框,将一面通透明亮的湖镜镶嵌其中,照映出的景象不亚于江南的芦苇荡,河北的“白洋淀”。在场的一位汉族游人(可能是本地的)说,据乾隆年间《玉田县志》记载,于田芦苇丛生,形成了“绿杨断处尽蒹葭(芦苇),错认江东处士家。流水小桥明月夜,扁舟好去梦芦花”的美妙景致。在场的游人无不为之鼓掌喝彩。
大家观谈正浓时,湖内飘出一叶独木小舟,一位维吾尔族小伙站在上面荡起双桨,缓缓划向湖心。小舟在水面轻轻荡漾,一群大雁从空中掠过,仿佛在编织一幅游动的画卷。正如苏轼、王维诗中所言:“一叶舟轻,双桨鸿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湖边不少游人都在触景生情,议论纷纷,有的对独木舟生趣发问。阿经理解释说,这种独木舟在南疆很普遍,河湖水库都有,是用直径较大的整段胡杨木凿制的,主要是用来打鱼。大家对此大加赞赏,又把目光聚向小舟。只见小伙撒开一张不太大的渔网,然后划动小船在湖里缓缓绕行,不一会儿,停下来,慢慢收网,将鱼和网拖进舱里,荡起小舟向餐厅方向划去。
湖的周边草地如绿色地毯,奇树、绿柳、苇塘、草坪、草滩、条田、村庄生机盎然,一群群雪白的羊群散落在广阔的草地上,埋头吃着鲜嫩的青草,发出咩咩的叫声。阳光洒在它们细软的绒毛上,闪耀着柔和而温润的光亮,洁白无瑕,宛如天空中一朵朵小白云降落到了草滩。
当站在湖岸高处的“观龙台”,凭湖远眺,莽莽昆仑、广袤大漠南北相望,龙湖全景尽收眼底。南面的昆仑,皑皑雪峰,玉峙苍莽。北面的塔克拉玛干,茫茫沙海,黄浪滚滚,孤烟升腾。在日光照射的蓝天下,呈现出一幅山、漠、湖、原相连,蓝、白、绿、黄多彩的壮美画卷,倒映在湖中,给人一种“玉垒千年存古雪,金沙万里走波澜”之感。在场的孙经理竟情不自禁地朗诵起了毛泽东《念奴娇》“昆仑”的诗句:“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龙湖小中见大,气势磅礴的宏阔背景,瞬间让人情思涌动。当时就觉得,在大漠与昆仑之间能生长出这么一片风水宝地,真是太奇特太不容易了。这难道就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我看不仅如此,更主要的还是生存在这里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同龙湖一道,与沙暴与风雪抗争的结果。他们那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让这方水土更加异彩纷呈,灿烂夺目。
龙湖虽然不大,却颇具传奇色彩。它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地质断裂带上,好像是地球半睁的眼睛,水位最深处达70多米,平均水深在40米左右,是南疆地区罕见的深水湖。大有“芦花潭水深千尺”“龙潭深渊”之貌。因湖面弯弯曲曲,形似龙体,很早以前的民间就把这里叫“龙湖”,并有“龙戏大地”,“镇沙驱暴”的传说。我们放眼望去,狭长而弯弯曲曲的湖面伸向远方,浑厚自然,的确像一条长龙,在绿草与芦苇之中若卧若行,龙头、龙尾、龙翼清晰可辨,远处湖面丛丛芦苇又像龙的鳞片,使龙形更为逼真。在场的游人不时地惊呼:“简直太像了!”。难怪这里的先民们早就把它取名龙湖,还真是名副其实。既表现了龙湖的外貌特征,又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传承的龙文化。
据民间传说,西王母娘娘云游华夏,从天池出发翻越巍巍天山,跨越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于田县,因天气炎热,去昆仑山前,为消暑除劳,专门到龙湖沐浴,这里就成了西王母洗澡的“瑶池”,所以龙湖又名“圣母潭”。这虽然是神话传说,却为龙湖增添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龙湖”、“瑶池”、“圣母谭”的说法,反映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劳动人民,在饱经干旱风沙,无水缺水煎熬的生存过程中,对水的渴望和对龙与圣母的崇拜,从而以此来寄托他们的朴素心愿,他们因有龙湖而充满希望,有希望而更加自强。据说西王母神话后来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的西南面有一片古老、奇特、神秘的鬼树林,与《西游记》中的一段传说有关。相传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曾来于田落脚此地。夜间遭遇妖魔骚扰,师徒四人为了保护当地百姓,奋力抗击,最终降妖伏魔,为当地带来了平安祥和。所以人们称这片树为鬼树林。林中有上百棵古胡杨树,树龄最老的已有1500多年,最高的有18米,树冠面积最大的达300多平方米。树老枝茂,傲然挺立,奇姿百态,蔚为壮观。它们都是阻抗大漠狂风沙暴和烈日干旱的千古勇士,是沙漠绿洲的保护神,是千年沧桑的历史老人。不仅展现着其奇特的自然景观,更展示了它们饱经磨难,坚韧顽强,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无不让人肃然起敬。此外,鬼树林还是当年骑毛驴想见毛主席的库尔班大叔(曾受到毛主席两次接见),解放前躲避巴依(地主)追杀,隐藏了17年的地方。这又为龙湖及其鬼树林增添了光环四射的现代文化色彩。
龙湖的鲫鱼汤也堪称一绝。那天中午,我们一行特意来到湖边餐馆品尝,人已坐满。老板是阿经理的朋友,把我们安排在一个简易凉亭落座,并用不太流畅的汉语和维语说了很多。大概意思是:来这里要多喝鲫鱼汤,营养价值高,有健脾利湿,开胃,活血、温补、增强抗病力等很多功效。
过不多久,服务生用托盘端来五个褐色深瓷大碗,碗里盛满鱼汤,每人一份,碗中缭绕的热气,如同飘动的旋律,带着浓郁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扑入鼻腔,沁入肺腑,顿时让人陶醉得无以言表,都不由自主地异口同声说“呀!真香啊!”。碗中的汤,白白的,稠稠的,像刚挤出的鲜奶,纯洁无瑕,犹如一首奇妙的诗篇,将我们所有的遐思全部融入其中。喝入口内,爽滑细腻,咸淡适中,味蕾绽放,如同轻歌曼舞,翩翩入胃,让人浑身特别舒畅。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夸赞说,龙湖鲫鱼汤色香味太美妙了!其实喝鲫鱼汤,对于许多人来说不论在家庭,还是在外面,应当说都是极为普通的一种饮食,然而像龙湖这样鲜美的鱼汤的确还是第一次。
我们在议论中问道,龙湖的鲫鱼汤这么鲜美好喝,在城里也一定生意很火爆?阿经理说,初次来这里的很多游人都这么问过。我的这位朋友曾经在城里,也在其它多个地方试过,用龙湖的鱼,同一个师傅,做法用料都一样,但做出来的鲫鱼汤就是没有龙湖这里的味道。后来把龙湖的鱼和水都拉过去,做出来仍然达不到这里的色香味美。究竟是什么原因?一直是个谜。有人说这里的鱼离不了龙泉圣水,有的说这里有神龙相助,有王母娘娘显灵。大家也觉得颇为奇妙。
午后,我们一行带着满湖神奇离开龙湖,虽然此后再没去过,但心里一直觉得,龙湖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古朴的自然风貌,神秘的传说和奇特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不同凡响之美,必将成为大漠边缘一颗璀璨明珠,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客人。据说后来经过精心打造,如今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古貌焕新颜,龙湖风景独好。
2007年9月稿 2024年7月修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