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土情
作者:常耀宗
初秋时节,察右前旗三岔口乡南六洲村,74岁的杨巨才正在他的种养基地小院等着我们的到来,不然忙碌的他早给红薯试验田追肥去了。
一
杨巨才,中共党员,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乌兰察布、察右前旗三级优秀科技特派员。
一说起农业科技种植,杨巨才就兴奋不已,脸上泛着红光,皱纹舒展开来。在茶几上,他一边翻着手抄本一边说:“这些是我学科技、搞科技的记录本。”旁边,还放着几本科技杂志。
这一个个本子、一本本杂志,勾起了他心中的往事……
1969年高中毕业的杨巨才回村务农。那时候,高中生在乡村比较稀罕。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过久了,杨巨才还是觉得不甘心,多少次问自己:年纪轻轻的难道就此度过一生吗?于是,他做过参军和代课教师的选择,然而皆像做梦一样,梦醒后他还在原地踏步。最终杨巨才下定决心:当农民,当一个有科技本领的农民。因为他深知,搞农研种子为上,只有好种子才能有高产量。
成功是为有准备的人而来的。从1974年开始,杨巨才自学科技并试种过木瓜、甜叶菊等多个作物品种,但大多失败了。失败是成功之母,或许正因如此,才激起了他上下求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志。白天,他不是蹲在实验田观察记录,就是向村里的老农请教,吸收他们的丰富经验。晚上,他专心攻读相关书籍、报刊,手不释卷。偶遇不懂的问题他不辞辛苦跑几里路向外村的老农技员请教学习,之后他重新思考,不断探索……
由于勤奋好学,敢于实践,杨巨才逐渐掌握了通过寻找突变株快速选育新品种的技术。1976年,杨巨才在麦田发现了一株变异植株,他视之若珍,将其试种在小麦试验田,经过四年的潜心专研,他终于选育出命名为“京春一号”的小麦新品种,通过实地种植,其亩产可达370公斤,远远高于当时其他品种小麦产量。根据这一良种,杨巨才提纯复壮,到1982年,“京春一号”在察右前旗、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及卓资县的一些乡村推广种植达到3000亩。由于杨巨才的巨大贡献,自治区政府授予他“优秀青年”勋章一枚。
回忆至此,杨巨才坦言:凡事经历了也明白了。如果说没有当初的种种不如意,那么我也就不会被迫走上农技这条路,也许这就叫“苦难是花开的伏笔”吧。
二
人往往就是这样,你没成功时,别人不会把你放在眼里;你成功了,别人对你就会另眼相看。
杨巨才“京春一号”的培育、推广成功,使他一举成名。1980年,公社调配他到农场当场长。在这里他摸爬滚打,又经历了一番在实践中的检验。然而,杨巨才更明白,自己虽然有实践经验,但一直缺乏农技理论知识素养。因此,1983年杨巨才虚心拜旗里高级农艺师刘培华为师,在理论学习中收获。他先是考上了农民技术员,两年后他又考取了高级农艺师职称。实践检验理论,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二者有机融合让杨巨才的农技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这也大大增强了他农研的底气。1987年,杨巨才试种的覆膜玉米又一炮打响。
杨巨才查看黑小麦
搞农研,处处留心皆学问。次年,科技杂志上的一篇《覆膜马铃薯的栽培技术》文章引起了杨巨才的注意,寻着这束光亮,他又开始专研起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谁知这一试验就是五年。五年里,马铃薯花开花落,花落花开。每天杨巨才从早到晚盯着马铃薯田,一株一株观察,从主茎高、叶片数、花蕾数到历年的覆膜、产量、效益等都逐项测试记录在案。环节繁多不表,单说每一个环节就不能有疏忽有漏洞,否则心血和汗水便会付之东流。杨巨才说:“搞农技没有近路可走,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听他说着,我倏忽觉得,“认真”二字不就是杨巨才搞农研的精神写照吗?这从他历年来的记录本、科研书保存至今以及书本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文字便可得到印证。是呵,不认真,怎么会有一个个农研成果呢?不认真,农民们又怎么会得到更多实惠呢?
五年辛苦耕耘,五年奋斗成长。面对杨巨才秋收起来的覆膜马铃薯,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的村民们就是不相信其真能增产。为此,杨巨才当着乡里人的面,就一亩地生产出的马铃薯进行实地过秤,结果显示7600斤,覆膜马铃薯获得大丰收,创历史最高产,这一消息不啻爆炸新闻,人们面面相觑,悄然无语。而杨巨才呢,付之一笑,因为他心里早就有数了。事实上,杨巨才之举,在当时可谓开了乌盟地区覆膜马铃薯高产的先河。
杨巨才在基地查看马铃薯长势
苦心人天不负。杨巨才热爱他脚下的这片故土,故土给他以极大的回报。此后,随着覆膜马铃薯的不断推广,更多的农民从中受益匪浅。
三
鉴于自己的试验田有限,也为了走出去开阔眼界,2012年杨巨才到内蒙古民丰薯业担任大土城马铃薯基地负责人。大土城与杨巨才所在的南六洲属近邻村委会。名义上杨巨才是出去了,实际上他仍没有离开故土一方。真正意义上,大企业给予他施展本领的空间更大了。一句话,他打工既为民丰薯业带来了增产增效,又无形中为自身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