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好人
——记滨州籍、海口一中老师李士军
作者:马光增 王学彬
学高为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他从事教育工作36年,特别是来海口任教十七年来,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并因此获得了各种荣誉,先后被评为海口市骨干教师,海南省骨干教师等。身正为范。不仅如此,作为社会一员,他积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坚持长期无偿献血;他乐于助人,曾为素不相识的外地来海口的游客多次提供力所能及的资助... ...
他,就是被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海口日报社提名2023年度“海口好人”候选人的滨州籍、海口一中老师李士军。
2006年8月,海南省海口市人民政府面向全国招聘中学教师。出于对特区发展的向往,李士军从家乡山东省阳信县温店中学应聘来海南,以综合考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并被分配到海口一中任数学教师。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划片招生,学生的学业水平自然良莠不齐。李士军认为,初中数学最容易产生两极分化,掐尖培养不可取,有教无类才能普遍提高。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分类教学,分层教学,对成绩高低不一的同学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要求学生每次检测诊断都要至少进步一分!并要求每位学生每周都争取与老师有一次面对面的作业批改机会。特别是阶段学习不够扎实的,还有那些因故缺课的,不管是利用课余,还是周末,李士军一定会拿出时间为他们补课,绝不让落后者再落下。XXX级XX班是他在XXXX年接手的初一班级,有位叫XXX的同学入学的数学成绩特别靠后,以致出现对数学学科“厌学”的情绪。李士军多次开导,让XXX同学认识到,全面发展才能有好的综合成绩。同时将几名数学成绩差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哪部分内容不扎实提出来,由老师帮着补哪部分。结果,这位XXX同学在XXXX年度的中考中,数学考分获得XXX的好成绩。其他几位同学的数学成绩,也达到了中等偏上水平。十几年间,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有的学生家长很感动,要送礼品甚至红包,他都婉言拒绝。他觉得,自己干的这行是教师,教会学生是天职、义务。如果与金钱挂起钩来,那教育工作就成了交易。为了不让学生产生自卑感,他的学生花名册从来都是按成绩由弱到强排列。他认为,对学困生而言,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态度情感更需要帮助。
前些年,校外辅导培训盛行。开始,李士军也曾受邀到外教公司上过几次课。时间一长,就发现不对劲了:由于校外培训公司只讲效益,加之有些老师,受金钱蛊惑,两眼盯钱捞外快。甚至出现上课不用心讲皮毛,课外辅导才讲重点、要点,影响以致冲击校内教学,因此为社会诟病。时间一长,家长们怨声载道。苗头不正,风向不对,李士军幡然醒悟,毅然决然拒绝各种社会高薪诱惑,下定决心一门心思做好属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由于李士军潜心的工作,他所缴的班级的数学,成绩提高稳定,尽管没有多少年级”拔尖生”,但每个同学都有明显进步、提高。
无偿献血 奉献爱心
李士军的教育教学有口皆碑,其实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也一样关注社会,奉献爱心。早在1996年5月的一天,李士军还在山东省阳信县温店中学任教期间,县人民医院血库告急,单位组织无偿献血,许多人不了解鲜血对社会、对自身的意义,他第一个站出来献血400毫升。时间一久,他颇有感触地对同事们说:“血可以再生,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与己无害,与人有益,咱何乐而不为呢?”从那时起,他成为长期的无偿献血者,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仅在海口就献血7900毫升。8000多毫升,相当于两个成年人的总血量。我们暂且不去细究他救了谁,单就这个数字就足矣震撼我们,血液是最珍贵的生命礼物,他的一腔热血不知挽救过多少人的生命!李士军因此先后两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铜奖、银奖
献血让生命延续,奉献让真情永存。他用身体力行诠释了大爱无疆!
解危纾困 乐于助人
海口是个新型的旅游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别多。初来乍到,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也是经常的事。这是几年前的一个周末,李士军的山东老家来了客人。他领着客人到西海岸海边欣赏风景,就遇到一件有人需要帮助的事。一位刚从西北来海口、70多岁的老大爷,在儿子家里住了几天就憋不住了。趁孩子上班时间私自溜出家门,打车来到海边。可不小心手机丢了,也忘记孩子居住小区在哪里,愁眉苦脸坐在海边的石台上问东问西。来来往往人流如梭,可本地的少,旅游的多,大家都摇摇头摆摆手离他而去。李士军他们正好走到老人身边,便仔细询问老人。可老人说不清儿子小区的具体名字,儿子的电话记不准,说了好几个号码,李士军来回打,不是空号就是打错。无奈,李士军让老人仔细回忆小区周边有没有什么明显建筑或标志之类,老人这才记起儿子住的地方不远处有个大型商城,曾随着孩子们逛过。李士军分析,老人所住的小区可能就在友谊阳光城附近。于是,他与老家的客人商量,一起开车送老人回去。副驾坐着老人,后排坐着客人,李士军开车围着友谊阳光城转了好几圈,车子开的比骑自行车还要慢,依然没有找到老人要找的地方。李士军决定围着商城向四周扩展寻找,而且每到一个小区大门口都让老人仔细辨认。当车子开到一个叫做富丽花园的地方,老人觉得有点像,于是大家一起下车帮着辩认,老人最后确定儿子的家就在这个小区。这期间,老人的儿子通过联系老人的手机,得知老人去了海边,顺着海边找了一个多小时没有找到。正准备联系市广播电台发寻人启事呢。恰巧,李士军他们把老人送到大门口。老人握住李士军的手不放,老人的儿子也非得要留下李士军几个一块吃饭,李士军还是婉言推辞了。
像这样助人为乐的事,李士军做过多次。他觉得,这都是小事,有些也就是举手之劳。
如今的李士军,已届花甲之年。担任班主任,上着两个班的数学课。可他不觉得累,而且在为学生、为他人的付出中找到了快乐!应该说,李士军有自己的信念,尽管他口头没说,但他的追求目标始终就是,做一个“海口好人”!
(作者之一的王学彬系海南省滨州商会副会长)
马光增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马腾霄村人
先于山东教育学院(现齐鲁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
后于山东大学古典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先短暂留校,旋任阳信三中、阳信一中教师、县委新闻科长
后供职于新华社山东分社、《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农村版》等报媒
现创办北京今日采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领新传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作为资深媒体人,
在从事新闻工作过程中,记写了大量消息、通讯等,另其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学方面也有所研究
现居北京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