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
作者:清清
凌晨两点,我又来西湖了。
想起第一次去西湖是跟家里人,选在一个天气很好的节假日,于是只顾着人挤人,没吹到西湖的风,也没看到西湖的景,倒是揩回来一手陌生人的头油。
后来有关于西湖的回忆就是上大学之后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在半夜,或者凌晨去看西湖。一是我不爱热闹,白天或是时间较早的晚上,总是有各色各样的人在的。有弹唱的男生聚集了一大堆的听众鼓掌欢呼的,有亲密的情侣在湖边说悄悄话的,有好朋友在一起各种摆姿势拍照片的,还有因为某种原因,坐在长椅上失声痛哭的......我想此时的西湖肯定忙极了,它太过于宽厚,对待大家都一视同仁,所以无论是歌声、情话、哭声还是朋友之间的戏谑,它都会静静地听着,然后照单全收。我不想变成那些只顾着把话抛给西湖,又无所谓这些话会落在湖里哪个角落或是哪条鱼肚子里的芸芸众生,我说的话,是需要回应的。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本就随性。我极少考虑临时出门会产生的后果,譬如此时出门会不会太晚了,这个点路上会不会堵车,亦或是会不会耽误什么要紧的事儿,这些都不在我的顾虑之内。在我的观念里,除了像上课考试这种强制要做的事,其余的只有“想做”和“不想做”两类。大部分时候去西湖,都是结束了一天的“强制事”之后,突然来了兴致的“想做事”,所以很多时候,室友会在洗完漱,睡眼朦胧地准备上床时,看到我一脸笑意地在穿衣打扮。
所以我总在凌晨时来到西湖身边,这时候西湖从燥热中走出,渐渐冷静下来,只肯倾听我一个人的心事了。或许只有这个时候,西湖才是属于我的,无论是大开大合的情绪,还是不明所以的落泪,它都接得住。
突然想到了苏轼。“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比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样脍炙人口的吟咏,我更能在这句并不被大众所熟知的诗句里品出他对西湖的盛赞。贬谪的路途艰苦漫长,经受了俗世浮尘喧嚣不安的心早已飘无定所,家乡,一个柔软而又遥远的,最不愿提起的愁绪,却在此刻,在这偌大的西湖之前,变成了轻松自在的调侃。羁旅他乡,无家可归的日子已是我的宿命,可我却更觉得心安,因为苦旅路上的风景,让我意识到在这世间山河的广阔辽远之中,那小小人儿的愁思就如蜉蝣一般,有什么可在意呢。
或许此时我所站的地方,正是几百年前他的驻足之地,我们跨越时空的距离,在空间的维度重合交汇,有那么一瞬间,我仿佛真的看到他站在身边,面对着粼粼的湖水黯然愁伤,听到他说:“人生处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那么这西湖的汤汤流水,也存有他的泪吗。
这样想着,天亮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