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怀念母亲

怀念母亲

 

作者:李春影

 

又是一年人间四月天,思念不断打开我记忆的闸门。那是六年前的一天,春天刚刚到来,母亲却永远永远的离开了我。

如果母亲还健在,现在已84岁高龄了。母亲个子不高,深邃的大眼睛,年青时梳着长长的辫子。母亲生育了我们姊妹九个,最大的是姐姐,老二是大哥,从排行老三到排行老八的我都是女孩,还有一个排行老九的小弟。

自从母亲去世后,常常在不经意的一瞬,我眼里就会浸满泪水。我将母亲生前用过的小木桌,支在家中的阳台上,静静地读书、写字,大多是情不自禁地发呆亦或回忆从前。午后的阳光像金子般洒满木桌,将木桌晒的暖暖的,轻轻地抚上,就像依偎在母亲的身边,倍感温暖。在无数个这样思念的日子里,细数着母亲陪伴我长大的点点滴滴。我也常常想不明白,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该是靠着怎样的勤劳、乐观、坚韧拉扯她的九个儿女长大成人的。不仅没有让这一帮孩子跟着她受苦,还一门心思的供我们到外地去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更难能可贵的是让我们从小心中就有梦想,有努力向上的目标。当我成为孩子妈妈时,才深深体会到母亲拉扯这么多孩子长大成人是多么的不易!

那日,在书房整理母亲的遗物,不经意中翻到母亲的日记本。这个棕黑色日记本是我单位十多年前组织知识竞赛的奖励,我把日记本送给了母亲,让她分享我获得荣誉的快乐。从此,母亲便开始用它记录生活的点滴。里面有她经手的收入、支出,有每年春节哪个孩子给她买手饰、压岁钱的孝心,有她远在老家的兄弟姐妹及晚辈的住址和电话,有我们姐妹,什么时候出差,什么时候回来,弟弟又去做什么买卖了……日记本靠后一页,从上到下,写着我们兄弟姐妹九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我还没有想太多,接着往下看,最下面又写道:“以后如果你们姐妹九个谁不记得自己的出生日期了,你们就翻一翻妈妈给你们留下的日记本”。落款是“写于2008年元月12日”。母亲记的日记有繁体字,有简体字,也有许多错别字,一行行,一页页,密密麻麻,记录的是生活的点点滴滴,放不下却是她对九个儿女的牵挂!瞬间我潸然泪下。

儿时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场景,朦胧天色,伴随着三三两两的灯,清晨里,一声声鸡鸣和巷子深处轻轻浅浅的狗吠,还有菜场里时高时低、隐隐约约的嘈杂声。最难忘的是母亲和父亲悄悄起床,裹着厚厚棉袄,拉着他们前一天晚上整理好的货物,无比坚定地奔向菜场的脚步声。一年四季,父亲负责到外地进货物,母亲在镇上摆地摊儿。本是瘦弱、白发、驼背的母亲,站在地摊儿前,却顷刻间变得那么挺拔、有力。地摊儿上的物品也随着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一应俱全。人来人往,目之所及,除一应俱全的生活日用品,还有一个面带微笑,极富热心,童叟无欺的守摊儿人。时不时传来她那贩卖的吆喝声。那声音,穿过时空,历经岁月的沉淀,仍然在我的耳畔回荡。日子缄默无声,母亲依然早出晚归,不慌不忙,用行动阐释着勤劳、善良和坚韧,用微笑接纳困苦的生活。这早已成为小镇上他人眼中一道风景。也许,你并不知道,那个小摊儿,是一位母亲拉扯着九个儿女,向往美好生活的支柱和梦想。就这样,母亲用如浩瀚星辰般的母爱,让我们在无比黑暗中相信光明就在眼前,用甘露清泉般的母爱,源源不断为我们输送拼搏、奋进的能量!从小兄弟姐妹就深知母亲的不易,在大姐考上水利大学,走出小镇的影响和带动下,除了哥哥初中毕业,成了家中的顶梁柱,二姐、三姐出嫁外,其余都纷纷考上大学、中专,走出了小镇。母亲也成了小镇上最让人羡慕、最让人钦佩的人。

每当生活中遇到坎坷,我总会想起地摊儿前母亲的身影,想起母亲不畏艰难,执意供我们读书走出小镇的那份坚定,想起母亲的教导:等你们长大了,走出草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都不要忘记要为家乡、为社会、为国家多做有意义的事。母亲的教诲以及童年她为我们筑起的那个温暖的家,早已成为我生命的底色,牢牢铺垫在心底。是呀,如今的成长和幸福生活的背后,不就是这样伟大的母亲,用她毕生的心血化作如此细腻的爱滋养的吗?!

 

作者李春影供职于西乌珠穆沁旗档案史志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