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之夜因何叫得响
作者:常耀宗
一条街带火、叫响一座城。现如今,一提起乌兰察布之夜就让人联想到乌兰察布市,令人对乌兰察布市充满无限向往。
长期以来,乌兰察布缺乏高端、具有显著亮点的文旅综合体,乌兰察布之夜的出现从结构上正好填补了这一市场空白,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旅游休闲街区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名单属实至名归。
从外部来说,乌兰察布之夜在大众中引起关注和认知,并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赢得了普遍赞誉,这与央视4套中文国际频道、新华社、人民网、环球网等20余家国内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分不开,由此扩大了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内部来说,乌兰察布之夜之所以叫得响,是其从建设以来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探索、实践、改进的结果,具体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需要把握:
关键因素之一,悉心创建消费产业链集聚区。时下,夜消费需求已从单一的观光购物转变为追求“沉浸式”综合体验,产品多元、特色鲜明的夜文旅集聚区愈来愈受到游客的看重。乌兰察布之夜在建设各类项目时,主动顺应和把握消费需求升级的新趋势,坚持“一切围着游客转”的原则,从结构和内容上打破以花灯、彩车、小吃摊为主的传统夜市模式,悉心创建集观光游憩、文创体验、特色餐饮、精品零售、互动娱乐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夜消费场景,引导和鼓励商户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受众,开发多样化夜消费产品,推动文旅消费产业在乌兰察布之夜街区形成链集聚。同时,通过广泛征求游客意见建议,及时优化消费环境,站在游客的立场推出产品和服务,很好地响应游客“吃喝玩乐购”需求,持续为游客创造长期价值,增加游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真正让游客来的安心,留的舒心,玩的开心。
关键因素之二,多元主体协同实现互惠共赢。乌兰察布之夜项目建设秉持发挥各方优势、凝聚各方合力、推动各方共赢的理念,积极构建政府、企业、个体工商户、农牧民共同参加、一起受益的商业运行模式,政府重在支持引导,当好“管家”和“保姆”;企业“当主角、坐正席”,负责项目投资建设;个体工商户和小商贩提供各类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消费需求;带动周边农牧民拓宽农产品售卖渠道,开办农家乐、牧家乐,实现增收致富。据初步统计,该景区节假日期间日均游客超10万人,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2万余人,人均增收2500元左右。
关键因素之三,游客消费体验众多且向好。乌兰察布之夜以全面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消费体验为突破口,构建起多元化夜间消费体系和新业态经营平台,如此游客不仅可以享受“敦煌鼓舞”、“塞上琴弦”、“唐宫夜宴”、“北疆文化”等视觉文化盛宴,而且可以品尝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火爆全国的美食小吃。今年,街区经过提档升级,还加大了本地产品营销推荐力度,新增丰镇月饼、卓资山熏鸡、平地泉豆腐等当地特色美食商铺,开发具有本地味儿的夜文旅产品。到目前,已带动本土特色产品销售额累计达到2500多万元。
此外,汇聚四方人气,打造旅游核心品牌,全产业做大景区四季旅游。乌兰察布春之夜精彩演出点缀春日美好,乌兰察布夏之夜热闹街区点亮夏夜星空,乌兰察布秋之夜营造多彩绚丽独特风情,乌兰察布冬之夜冰雪嘉年华点燃冬季激情,努力让广大游客能够享受到四时皆美、特色鲜明的旅游消费体验,推动全域文旅长远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地标,除了要注入文化元素外,同样应重视夜游场景的开发与创新,这样才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开释文化因素的市场价值,揭示文化夜游的独特之美,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带来强劲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的乌兰察布之夜不会落幕,它形成的品牌效应注定长时间延续,它带给乌兰察布乃至其他地区的启示和影响将是持续的、深远的。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