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曾国藩二三事

曾国藩二三事

作者:罗里宁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在给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几个兄弟的一封家书里这样写道:“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我仕宦十馀年,现在京寓所惟有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妇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我所办之书籍,则存贮利见斋中,兄弟及后辈皆不得私取一本。”读罢这段话,颇有一点感慨,就在这里说说。

曾国藩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官僚。什么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官僚?以我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封建社会是很落后、很野蛮、也是很低级的一种社会制度,那么封建社会的官僚,相应于他们的社会制度,也应该是很落后、很野蛮、心里想着升官发财的官僚。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官僚。读曾国藩家书,看他在家书里写的那些话,他似乎又不是那样的人。当然他的这些话,如果是放在台面上,或者是在作报告时讲出来的,我们对他的诚信,会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但这是他的家书,是他写给家里人的掏心窝的私房话,由此就不得不认为,他的这些话,应该也是他为官治学的一种态度。

他三十岁立志,后创立湘军,因平定太平天国而名震天下,是近代中国颇具争议的一位人物,恶之者骂他“曾剃头”“刽子手”“汉奸卖国贼”,崇拜者又称他为“圣人”、修身齐家治国的“完人”。他的历史定位,自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妄议的。不论是非曲直如何,他这个人为官比较清廉,却是事实,在这一点上,似乎争议不大。

曾国藩是个军事家,要不是他率领湘军灭了太平天国,大清王朝很可能就会早一点被推翻。虽然世人盛赞他的军事才能,但他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他热爱读书,也善于读书,尤好韩柳李杜,即便在行军路上,鞍马劳顿,仍然手不释卷,“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也。读书之外,著书立说,有《曾文正公全集》为证。他的散文颇具大家风范,可与归有光、姚鼐相比肩;他的家书更是声名远扬,能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

他的家书,或与孩子,或与兄弟,或与长辈,谈的多是读书修身的事。他对自己很严格,要求家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他不是台上说一套,台下做一套的人,这种“两面派”的手法,也不适用于自家的亲人,他的家书,不是为了给外人看以作秀自己,他更不会拿好话去诓骗自己的家人,“以做官发财为可耻”,应该是对自己,也是对家人的要求。

曾国藩权绾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只手挽救大清王朝,套用现在的话,也算是个“副国级”的官员,正牌的“高级干部”。地位这么显赫的一个人,生活却非常简单,衣着不修边幅,对家人的要求也非常严苛,每天都要进行体力劳动,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到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绝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他在咸丰六年十二月初五日谕纪泽中就写道:“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谕纪鸿又有:“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所有这些,在大清封建王朝高官家庭中,是绝无仅有的。

他的为官治学,当然只是为了维护他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统治。他有学问,也有能力,虽然他只是大清王朝的“忠臣”,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忠实捍卫者,他的哲学和他的方法也无助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但是他在读书修身和“以做官发财为可耻”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我们用历史的批判的眼光去看,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