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听秋分后的雷声
作者:王军
秋分刚过,我正在家中愁着不知晚上吃什么时。突然,寂静的窗外,传来一阵阵吧嗒吧嗒的滴流声,那声音像在窗台上。我转身走了过去,见黑洞洞的天空里像是划亮的几条灯带,不等思想,那一声声炸药般的响声灌进了耳朵,震在岁月的路上。
我很久没有听到雷声了,也好久没见到这样的夜里有着惊天的响雷。有什么预示吗?我总在传统的思维中寻求某种特定的答案。
那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现象而已。有时,我疑虑着它另一种意义的存在。不过,我知道。那雷声后,天气总是绵绵细雨,阴霰连天;总是在寒凉的夜里多了一阵咳嗽,一种阳光满屋的期盼。
我记得,那股霉味,从不干的衣服里冒着。我穿着它,钻进山林里,拾掇着树上掉下的板栗。而我踩在湿漉漉的草丛里,不小心滑了一脚,摔得脸皮变了颜色。
我记得,坐在灶前,拿起淋湿的柴禾塞进灶膛中,那股浓烟弥漫的小屋,熏得人双眼难睁,泪流满面。
我记得,父亲站在堂屋望着屋檐滴流的雨水,嘴中不停地念着:“谷在田里,谷在田里……”
后来,我慢慢地懂得了秋分在时令中的意义,也明白了那种雷声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古人认为,秋分过后,天上的雷声因为阳气过盛而发声,又叫雷始收声。但随着天气逐渐变凉,这天后阴气开始旺盛,雷声渐渐消失。这一变化,有人称作是暑气的终结和秋寒的开始;也有人说是蛰居的虫子藏入洞穴,开始用细土封堵洞口,为过冬做准备。当然,秋分之后,秋风性烈,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加快,地面水量减少,一些低洼沼泽、河流溪水逐渐干涸。为此,有农彦之说:“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春秋繁录•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离骚》中写道:“日居月诸暗,风急火亦狂。秋声一何悲,谁复听关塞之长向黄河泣歌”。《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秋又雷轰”,说明天气不可预测。
于是,我念着唐代元稹的诗句:“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忽听,那雷声浓浓地从天外响来,在夜黑的道上,竟然照清了那堆沟渠里的水……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