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爱在红土地

爱在红土地

 

作者:王永德

 

十月的云南蒙自,南湖波光粼粼,倒映着天边绚烂的晚霞,新安所的万亩石榴园里,石榴挂满枝头,红得耀眼。傍晚时分,我与战友陆新春漫步在南湖公园,秋风轻拂,思绪万千。

这一幕,不禁让我回想起他33年来从戈壁古浪参军到天府之国成都,再到滇南蒙自的军旅生涯,直到转业后在这片红土地上无私奉献,每一步都闪耀着爱的光辉。

我与陆新春,是同乡亦是同窗,也是战友。记得我上初中时,他已是高中生了。他家紧邻学校,在那条上学路上,承载了太多的回忆。记忆中,他总是手中捧着一本书,步履匆匆,仿佛与时间赛跑。那急切的脚步,匆忙的身影,是他对知识的热切渴望,如汹涌的潮水溢于言表。那时的我们,互不相识,只是那熟悉的面孔,在路过时眼神交汇的瞬间,便在心中留下一抹温暖的印记。 

1973年,陆新春出在大靖一个质朴的农民家庭,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末尾,备受兄长们呵护。然而,命运似乎对他并不温柔,四岁那年,父亲因病骤然离世,宛如晴天霹雳,给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母亲,这位坚韧不拔的女性,以一己之力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抚养培育着他们兄弟五人,在风雨飘摇中相互扶持,艰难地维持着生计。

陆新春的家,坐落在双城村,紧邻大靖镇北街,一座小小的四合院,由五间土坯房围合而成,虽然简朴却洋溢着家的温暖。 

陆新春回忆说,小时候,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从梦中醒来,在昏暗、微弱的煤油灯下,母亲的身影总是忙碌而坚韧,或纳鞋底,或补衣裳,偶尔传来几声轻叹。他不止一次的听母亲私下里对亲戚说,孩子们正长身体,家里粮食总是捉襟见肘,爷爷奶奶都已六十多岁了,又体弱多病,四个哥哥正在上学,全靠母亲一人在生产队劳作,挣得工分难以维持八口之家的温饱。

陆新春的童年,是在家境的清贫与亲情的温暖交织中度过的。每当春耕播种、秋收打谷的时节来临,家中劳动力稀缺,又缺乏驴、骡等大牲口的助力,使得农活显得格外艰巨;母亲身体羸弱,他与哥哥们尚未成年,面对一片又一片等待耕耘的土地,一家人内心常常泛起孤立无助的隐忧。

然而,每当这个时候,总有一抹温暖的光芒照亮他们的生活——舅舅和姑妈们会不请自来,带着满腔热情,不计成本的帮助他们,仿佛是他们家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的到来,像一股暖流,温暖着一家老小的心坎,又像一股清泉,滋润着陆家人干涸的心田,让他们一次次闯过看似无法逾越的难关,都化作了过往云烟。

不仅仅是农忙时节,家里每遇到红白喜事或盖房修缮等重要时刻,亲戚和乡亲们都会雪中送炭,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用他们实际行动诠释着邻里间的深情厚谊。这些温暖的记忆,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陆新春的成长之路,也让他在心中种下了感恩与回馈的种子。他暗暗许下心愿,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人,用实际行动回馈家人,回馈亲戚邻居,回馈社会。

自幼年起,陆新春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懂事与早熟。他深知家境的艰难,母亲的艰辛,于是将勤奋学习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每当放学的铃声响起,他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飞奔回家,抢着分担家务,用稚嫩的双手为母亲分忧解难。从懵懂的小学时代到青涩的高中岁月,陆新春的学习成绩始终如一,名列前茅,成为邻里同学间口口相传的“别人家的孩子”。

小时候虽然艰辛却又不失温情的成长经历,不仅磨砺了陆新春的意志,也锤炼了他百折不挠的品格,为他日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1年12月,18岁的陆新春怀揣着满腔热血积极报名参军,仿佛一只渴望翱翔的雄鹰,向着未知的远方振翅高飞。1992 年 8 月,从成都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驻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某部。在部队,他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努力工作。1994年8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空军后勤学院攻读四站分队指挥专业。1996年7月军校毕业,又回到空军驻蒙自某部,先后担任排长,助理等职务。军旅18载,陆新春三次荣立三等功,那一枚枚闪亮的勋章,是他滂沱汗水与执着拼搏的结晶,是他昂扬进取与耿耿忠诚的闪耀,他的军旅生涯,不仅强健了他的体魄,更磨砺了他的意志,为他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岁月匆匆,似白驹过隙。2009 年,陆新春转业到红河州某机关工作。从此,这片土地便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挥洒汗水,倾泻智慧,奉献青春。他带着军人特有的风采与使命,豪迈地踏入新的人生阶段。

转业后的陆新春,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这团火,是对责任的担当,是对奉献的渴望。

2016年末,陆新春走进元阳县大坪乡石寨村,担任起新农村指导员的重任。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他遇见了一个衣衫褴褛、住在简陋茅草房中的14岁少年——小伟。小伟家境贫寒,家徒四壁,几乎一无所有,眼中却闪烁着对现实生活的不甘,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原来,在小伟10岁那年就失去了患精神病的父亲,母亲此前已离家四年未归。小伟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勉强维持生活和学业。陆新春得知这一情况后,心痛不已,立即向单位和当地政府反映,并发起捐款倡议。仅两天时间,就筹集了三万元善款。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20年。年满18岁的小伟踏上了前往广东的打工之路。他为人诚实,乐于助人,踏实肯干。凭着勤奋和努力,很快赢得了公司认可,如今已在广东成家立业。谈及此事,陆新春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也说过:“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2009 年,陆新春踏上了志愿服务之路,创建了挚爱红河公益团队。他精心策划每一次公益活动,从活动主题敲定到具体实施,每一个细节皆亲力亲为,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臻于完美。

陆新春成功开展了 69 次公益活动,累计筹措、参与筹措爱心资金和物资约百万余元,这背后是他无数次的奔波与不懈努力。累计义工2000多小时,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他带领志愿者们走进贫困山区的学校,为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品和书籍。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他的心中满是欣慰。  

他还积极参加由团中央、民政部组织的志愿者交流活动,努力让红河州的爱心传递得更远、更好。在交流活动中,他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和故事,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公益事业发展前景与下一步的展望。他的热情和真诚,感染和影响着每一个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红河州的公益事业,也为红河州带来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在捐资助学的漫漫长路上,他的足迹遍布红河州13县市的 15个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承载着他深深的牵挂。他为贫困学生送去知识和希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联合省内五个组织到昆明东川紫牛小学、石林蓑衣山小学、寻甸县老卡小学开展公益活动,学习交流雷锋志愿服务精神。他们与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们还为学校捐赠了教学设备和图书,努力改善着学校教学条件。

对于困难弱势群体,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为白血病患者陈大姐组织爱心捐款,为爱心人士大强捐款,为红河学院贫困学生小珍捐款。他为蒙自市的环卫工人送去爱心礼包。组织拍摄“暖冬行动”公益宣传片,并在红河州所有县市开展暖冬行动。他们的行动像旭日,像阳光,尽可能温暖着他们到达和经过的地方。

陆新春是爱心使者,还长期资助着孤寡老人与孤儿。有一次他参与公益活动,走进蒙自市福利院,在那里遇到了八十岁高龄的孤寡老人李大爷;李大爷手风琴技艺精湛,为他们伴奏并唱起激昂的革命歌曲,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经过了解,陆新春得知李大爷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功勋卓著,身边却无亲人相伴。

自那以后,陆新春每逢重要节日,都会前往福利院看望李大爷和其他老人孩子。带他们观看3D动画片,品尝德克士儿童大餐,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馨。他陪孩子们嬉戏玩耍,讲述革命前辈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让他们的童年既增添一抹亮色,又接受一次爱党爱国教育。而对于老人们,他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为他们按摩舒缓身体,让老人们的晚年不再孤单。

李大爷深受感动,将自己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珍贵的奖章和毛主席纪念章赠予陆新春作为留念。陆新春在爱心之路上,如同璀璨星辰,闪耀着温暖与光芒,照亮了孤寡老人和孤儿的心灵。

陆新春在第二故乡深情奉献,他徒步滇越铁路,感受红河州厚重的历史,传播“3400年”文化旅游这一名片。他深入了解百年云锡矿业,为矿工们的奋斗故事所感动,并将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激励他们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陆新春作为第一书记,深入贫困乡村,走访困难家庭,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帮助村民发展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基础设施,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陆新春的故事太多,他的奉献精神,像喷薄向上的朝阳,激励更多的人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共同描绘第二故乡美好的未来。

多年来,陆新春先后获得团中央、民政部及广州志愿者交流会银奖;云南教育基金会“徙步滇越铁路人字桥段”“组织贡献人物奖”;云南“青基会广州志愿者交流会”金奖;“宁波志愿者交流”金、银奖;云南省“造血干细胞优秀志愿者”;红河州“十大最美志愿者”、红河好人、红河州“最美退役军人”等众多荣誉称号;红河州“红十字会优秀志愿者”;获红河州政府授予三等功一次;还被评为“红河州优秀扶贫工作队员”;元阳县“新农村优秀指导员”“优秀扶贫工作队员”等。

记得网上曾开展“一个人最光明的心理特质是什么”的大讨论,有个网友回答让我印象颇深:“一个人最光明的心理特质不是他的财富、地位、名声,也不是他的成就,这些顶多算外在的成功。一个人最光明的心理特质是在他最微小的影响力之中,最大限度地传递善意,不遗余力地提升他人的信心和希望,这份深沉的同情心和无私奉献精神,才是一个人最光明的心理特质”。是的,在浩淼空廖的时空,在深邃厚重的历史长河,在喧嚣嘈杂的滚滚红尘,无容置疑,我们只有一丁点“最微小的影响力”,而“最大限度地传递善意”,并“不遗余力地提升他人的信心和希望”,我认为陆新春一直在这样做,这是大家喜欢和尊重他的原因,也是社会认可和嘉勉他的原因。

行文至此,耳边忽然响起一曲悠扬的歌声:“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啊……”这不正是对陆新春亲身经历的生动诠释吗? 

 

作者简介:王永德,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人,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现居云南昆明市,有散文、诗歌作品刊于《西藏日报》、“作家网”等诸多文学平台。

 

本文由史映红推荐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