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一个好作家好编辑走了

一个好作家好编辑走了

——送别华小克老师

 

作者:赵伯仁

 

2025年2月1日,农历大年初四,这本该是阖家欢聚、喜庆团圆的日子,空气中却弥漫着化不开的哀伤。上午8时,北京市东郊殡仪馆福安堂内,一场满含沉痛与不舍的遗体告别仪式,正在为作家、编辑华小克老师默默举行。

清晨,铅灰色的云层如厚重的幕布,缓缓将天空遮蔽,凛冽的寒风好似冰刀,割破大街小巷的热闹,带来彻骨寒意。就在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余韵中时,天空悄然飘起雪花。这场2025年北京的初雪,宛如大自然奏响的一曲悲怆挽歌,每一片雪花都像是带着使命而来。它们在空中肆意飞舞、盘旋,犹如一群身着素缟的使者,为华小克老师的离去默哀。雪花纷纷扬扬飘落,落在屋顶、地面,更落在每一个送别者的心田,让那股酸涩的悲痛愈发浓烈。

踏入福安堂,舒缓哀伤的音乐如潮水般将人瞬间淹没,悲伤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大屏幕上,华小克老师人生各个阶段的照片循环播放,往昔的她,或青春飞扬,笑容灿烂;或沉浸创作,专注忘我;或与友人交谈甚欢,亲切和蔼。每一个画面,都如此鲜活,仿佛她从未离去。看着这些照片,与她相处的点点滴滴如汹涌浪潮,涌上众人的心头。曾经的欢声笑语、真诚交流,此刻都化作了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肆意地滑过每个人的脸颊。

告别厅内,四周摆满了亲朋好友精心准备的花圈,五彩斑斓的花朵在这肃穆压抑的氛围中,显得娇艳却又格格不入,徒增哀伤。其中,“文墨千秋传雅韵,德馨万载念英魂。中外作家交流营全体作家敬挽” 和 “文心雕作千秋卷,德范垂成万载风。国际写作中心全体作家敬挽” 这两幅挽联,在众多花圈中格外醒目,宛如黑暗中的两束微光,带着无尽的哀伤与敬仰。挽联上的每一个字,都像是用思念与敬意镌刻而成,饱含着对她深深的缅怀与无尽的追思。

作家赵晏彪、兴安、张瑞田、宁延达、姬华,他们神色凝重,脚步沉重地走进告别厅。他们代表着 “中外作家交流营”和“国际写作中心”的全体作家们,承载着众人的缅怀与不舍,前来送别这位在他们生命中无比重要的挚友。赵晏彪低垂着头,眼中满是悲痛,脚步迟缓,每一步都像是踩在自己的心尖上,踏出的是无尽的哀伤。兴安一反平常的幽默紧咬着嘴唇,极力压抑着内心如决堤洪水般的悲痛。张瑞田的脸上写满了哀伤,双手不自觉地搓着,仿佛在为失去这样一位好老乡、好朋友而痛心疾首。

作家龚盛辉、刘解军虽因在外地过年无法前来,但他们精心准备的花圈,带着满满的悼念之情,准时出现在告别厅,代替他们向华小克老师作最后的告别。诗人宁延达,为了能送华小克老师最后一程,特意乘坐早班火车,从石家庄冒着严寒赶来。他脸上还带着旅途的疲惫,眼神中却满是坚定与不舍。一下火车,他便马不停蹄地直奔殡仪馆,那匆匆的脚步,像是在与时间赛跑,生怕错过这最后的告别时刻。

众多文友作家,虽因过年分散在各地,无法来到现场,却纷纷通过微信表达自己的哀悼。一条条满含悲痛与思念的消息,如同一根根无形的丝线,将大家的心紧紧缠绕在一起。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浸透着对华小克老师的深深怀念。

华小克老师的丈夫李宏洋,身形显得格外憔悴,脸上写满了悲痛与不舍。他的眼神空洞而迷茫,仿佛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撑。女儿李普曼,紧紧依偎在父亲身旁,泪水如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流淌,肩膀微微颤抖,那无助又哀伤的模样,任谁看了都心疼不已。他们向赵晏彪等前来送别的作家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眼中满是感激。李宏洋声音哽咽,带着哭腔说道:“感谢大家在这个时候赶来,也希望你们能帮我们向所有关心小克的朋友们转达我们最诚挚的感谢。”

兴安回忆起与华小克老师的过往,声音低沉:“她待人真诚得如同暖阳,毫无保留地温暖着每一个人。记得我们参加大渡口采风时,她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忙前忙后,为大家操碎了心。她走得太突然了,我到现在都觉得这一切不是真的。”

张瑞田满是感慨,声音中带着浓浓的东北乡音:“我和小克是老乡啊,她这人热情似火,做事又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在我心里,她就是我最好的老乡、最好的朋友,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她这一走,我心里空落落的,就像丢了什么最珍贵的东西。”

宁延达和姬华,与华小克老师曾一同前往尼泊尔采访。回忆起那段时光,宁延达的眼中闪烁着泪光:“晏彪老师向小克老师介绍我的诗歌后,她就特别感兴趣,追着我问创作过程,还认真地阅读我的作品,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她对创作的那份热情和专注,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姬华红着眼圈,声音也变得沙哑:“小克妹妹就是个热心肠,每次给我打电话,都像个贴心的好姐妹,关心我的生活,嘱咐我各种养生的事。她的笑声那么爽朗,可现在,我再也听不到了,这心里啊,就像缺了一块。”

龚盛辉虽然不能前来但在微信里留下这样的话:要识破一个擅长心计的人,或许需要很长时间,但认识一个心地善良的热心人,只要接触一两次就足够了,我对华小克老师的认识便是如此。虽然我和她只有两次交集,第一次是参加广东东莞作家采风,第二次是参加重庆的作家采风,她作为活动秘书长,在采风活动中,热心为大家服务,把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想得很周到,让人有如春风般暖心。去年底,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蒙古采风回来后,她特意给我打电话,说她从照片上看到我比半年前憔悴了很多,再三嘱咐我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没想到前几天竟听到她突然去世的消息,真是让人心痛。

去年一同前往尼泊尔采访、是华小克多年的文友刘解军(诚如故),因在湖北过年不能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给华小克的女儿发了微信,表达了他对华小克突然仙逝的悲痛:回顾长达十多年的合作,华小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是一位思维敏捷的记者,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位品德高尚的作家,一位守正创新的编辑,一位乐于助人的社会工作者,一位擅长协调、少于利己、多利他人的学界朋友。在与人合作过程中,她首先维护的是国家出版政策和作者利益。有时候,面对一本达不到出版要求、而作者又不愿意放弃的书稿,她多方协调,不惜化费大量自己创作时间帮作者修改书稿,直至达到出版要求为止。如今,华小克走了,她著作的读者和经她手编辑出版著作的作者会将她铭记,她的高尚品质将与世长存!

“中外作家交流营” 创始人、国际写作中心会长赵晏彪,神情悲痛得让人心揪。他缓缓说道:“华小克的离去,是我们交流营和写作中心难以承受的巨大损失。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编辑、作家,更是一位不断出新的策划人。我们那些精彩的文学活动,背后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这样的态度,如今实在难寻。我们会把这份悲痛化作前行的动力,带着她的精神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走下去。”

此时,悲伤如汹涌的潮水,将每一位作家的心紧紧包裹。那难以言说的沉痛,恰似窗外纷纷扬扬飘落的雪花,无边无际,看不到尽头。赵晏彪望着大屏幕上华小克老师的照片,低声吟诵出一首悼念的诗:

 

卅载文友谊韵悠,音容犹存稿墨留。

昔时妙语常萦耳,此际永诀每盈眸。

案上笺书同酌句,灯前策划共商谋。

阴阳遽隔心难信,天地含悲意未休。

 

雪花依旧纷纷扬扬地飘落,这饱含深情的诗句,还有作家们那沉甸甸的情谊,随着雪花飘向远方,仿佛带着众人的思念,追寻华小克老师远去的身影。相信在另一个世界的她,一定能够感知到这份跨越生死的眷恋与不舍。

 

写于2025年2月1日深夜时分。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