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抗战,不能忘记的历史
作者:郭松
滇西战场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军史作家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龙陵会战》《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从实地考察、查阅资料到秉笔直书,历时12载在200多万字的篇幅中,以冷静、克制、准确、细致的叙事,还原了80多年前远征军滇西反攻中的战斗,为这段宏大壮阔的历史提供了一份细致入微的“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
“滇西抗战三部曲”的写法,余戈称之为“微观战史”,形象地说,就是在“显微镜”下看历史,尽可能提供“像素”最高的历史图景。从对双方兵力、兵员成分、武器装备和战斗力的仔细分析,到对战场所在地社会、人文、地理状况的必要交代,以及对战事进程空间坐标、时间节点的网格标注。在这一努力下,历史有可能变得“接近于无限透明”,挤掉“演义”和“戏说”的成分。
为了写好“微观战史”,余戈一方面将视线从统帅人物的办公桌,转向战役、战斗的前沿战壕,多次赴滇西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由亲历、亲见、亲闻者提供的事件、人物细节;另一方面,他收集整理了中日美三方大量此次战役的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等史料,做到“无一事无来历、无一处无根据”,描述的精微度堪称“战争考古学”。
曾经看过一本《梦碎腾越》的书,作者吉野孝公是二战期间作为日军赴滇西,从腾冲战场侥幸活下来回到日本;此书日文版原名《腾越玉碎记》,“腾越”为腾冲旧称。“玉碎”一词,源于唐代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中的“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原义是宁愿做高贵的玉器而破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宁为正义而牺牲,也不苟且偷生。作为侵略者,何谈“正义”?自诩为“玉碎”,自欺欺人罢了;中文译者把“玉碎”改为“梦碎”。
余戈在其书中说,日本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所说的“玉碎战”,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的“全员玉碎”的战役,分别发生在滇西的松山、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日军所说的“玉碎战”,有两次与滇西抗战有关:
1942年春,日军进犯缅甸。中国为保滇缅公路畅通,派遣十万远征军,急驰援缅。后战局逆转,远征军一部西撤印度,一部辗转回国。5月3日,日军进犯畹町,占领芒市、龙陵,5日到达惠通桥西岸,随后占领腾冲,怒江西岸沦陷。5月5日,远征军炸掉惠通桥,利用怒江天险挡住日军,双方隔江对峙。1944年5月11起,右翼远征军20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于9月14日光复腾冲。5月22起,左翼远征军11集团军发起松山战役,于9月7日攻克松山主峰,11月3日收复龙陵,攻克芒市、遮放、畹町,将日军逐出国门。
松山战役被誉为“国门逐倭”的滇西反攻关键一战。遗址位于龙陵县腊勐镇境内,主要集中在大垭口村和松山村,沿滇缅公路两侧分布,包括大松山、小松山、黄土坡、阴登山、滚龙坡和大垭口等地。现存有远征军及日军激战后留下的大量爆破坑、掩体、暗堡、兵舍、马厩等遗址69个、遗迹816个,还存有战壕约1万3千多米。
当年日军56师团113联队本部设在松山,按惯例以腊勐街之名,将守军命名为“拉孟守备队”。松山被日军称作“东方马其诺防线”,远征军从1944年6月4日发起进攻,至9月7日攻克,历时95天,远征军伤亡7763人,日军伤亡1250人,伤亡比约为6比1,是抗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在左翼远征军11集团军发起松山战役的同时,右翼远征军20集团军发起腾冲战役;至9月14日攻克腾冲城,历时127天。特别是合围腾冲城,日军抵抗,拒不投降,巷战极其惨烈,经42天的焦土战,守敌被全歼,可惜古老繁华的滇西名城毁于一旦。
腾冲光复后,时任云贵监察使的腾冲人、老同盟会员李根源等倡导筹建腾冲烈士陵园,于1945年7月7日,在腾冲叠水河畔小团坡落成,取名国殇墓园。整个小团坡以最上方的远征军20集团军收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为中轴线排列,左边安葬的是20集团军53军阵亡将士,右边安葬的是20集团军54军阵亡将士。每一块碑上都刻有将士的军衔和姓名,按当年的作战方阵排列。由下往上看,如一排排整装待发、即将开赴前线的队列,阵势和气势肃穆震撼。1994年,在国殇墓园基础上建立“滇西抗战纪念馆”。
日军占领滇西后,既有李根源的《告滇西父老书》,也有腾冲县长张问德的《答田岛书》。两篇檄文表达滇西军民保卫滇西、驱逐日寇的决心和信心。在整个国殇墓园地势最低处,有一圆形墓,正面立有长方形石碑,上书“倭塚”、“李根源书”。旁边的碑上注明:“里面埋葬的是侵腾日军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副队长太田大尉和桑宏大尉三具敌尸”,“就让这些侵略者的亡魂‘入土为安’,不得再逞凶祸世”。当年将入侵腾冲6千多名日军的尸体埋入乱葬岗,但依旧无法释放当地民众的愤怒,遂将这三名军官的尸体捆绑双手,朝着中国抗日将士烈士墓跪立埋下。
抗日战争中的滇西抗战是值得纪念的,如果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1944年6月6日,美英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是反攻的开始,那么日军在“长驱直入,所向无敌”中却第一次被滇西军民挡在怒江天堑,使跨过太平洋的猖狂日军再不能越雷池一步。
怒江防线是民族精神的防线,真实生动地告诉中国人,只有抵着干,决不退让,才是生存之道。如李根源所说:“只有拼死,才是好汉!只有拼死,才是英雄,也只有拼死,才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出路!”想当年在滇西,山浪驮着兵浪,兵浪推着山浪,汹涌澎湃,排山倒海。军民一齐怒吼扑向敌人,在这样的怒涛重击下,什么敌人都会被撞得粉碎!一个民族只要有了这种防线,再强大的敌人都会望而却步,退避三舍,如果硬要撞来,只会变为粉末。
滇西抗战值得纪念的意义,还在于滇西反攻不仅是中国抗战中首开反攻先河,而且是自1840年以来,第一次将瓜分、屠杀、凌辱中国的世界列强打出国门。“反攻”这个词,不论在军事上、政治上还是民族精神、民族力量上,都是一个伟大的词;中国人期盼变为一个伟大的行动;雪洗百年国耻,是几代人的心愿。“反攻”也是一个我们的敌人最害怕、最不愿我们拥有的词。
敢于反攻,能够反攻,从逃跑到固守,从固守到反攻,从战略退却、战略防守到战略反攻,这不仅是力量的飞跃,也是民族精神的觉醒和飞跃!受压迫的奴隶敢于反抗奴隶主是革命,全民族愤怒起来反抗侵略者也是革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在腾冲全部、彻底、干净、一个不剩地全歼日军148联队,从而使自己获得解放,使山河再现、日月重光。
作者简介:郭松,四川古蔺人,川大本科生,贵大研究生,从军23年,从检16年,在《散文选刊》《散文百家》《边疆文学》《检察日报》《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发文120余篇,获中国散文年会“十佳散文奖”,4篇散文被选为初高中语文试题。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