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兰
文/杨海军
在这个物欲如潮的时代,浮躁的气息像村口那条干涸的河道,总在人最需要水的时候露出底儿。寒假的某个午后,老式台灯在木桌上投下摇曳的光斑,茶水在搪瓷杯里浮起细密的涟漪,一通越洋电话却突然打破这份安宁——十二小时时差裹挟着海风的气息,将我的思绪拽回二十年前的麦田。
电话那头,如兰的声音沙哑得像磨钝的镰刀,却带着某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她站在异国公寓的落地窗前,窗外是霓虹与月光交织的夜色,而我的记忆却倏然回到村口那片金黄的麦浪。那时她攥着录取通知书站在土坯房前,身后是父母被阳光晒得发白的脊背,眼前是全村老少连夜用报纸糊就的“状元及第”匾额,纸角还粘着浆糊的糨糊味。
如兰是鲁西北黄土地上破土而出的倔强花朵。高考放榜那天,她站在土坯房前,脸上洋溢着纯真的喜悦,身后是家人殷切的目光,眼前是乡亲们质朴的祝贺。然而命运却像村口那条干涸的河道,总在人最需要水的时候露出底儿。博士论文答辩前夕,导师突然离世,未竟的实验和满纸批注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异国访学时遭遇学术剽窃,她用三个月时间重新整理数据,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婚姻里的裂痕,更像被车轮碾碎的麦穗,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曾经的温情。
如今的她站在世界名校的讲台上,常穿靛蓝棉麻长裙,鬓角别着学生送的勿忘我。有次视频通话,她摩挲着屏幕里泛黄的全家福,忽然说起三婶家的老母鸡:“昨儿下蛋时,咯咯叫得比二十年前还欢实。”那些在实验室熬过的通宵,化作了她资助的山区小学图书馆里跳动的烛光;被背叛的伤痕,则凝成了为单亲母亲设立的专项助学金,像一盏盏小桔灯,照亮了孩子们求知的路。
暮色漫过窗棂时,我忽然懂了她的坚持。在这个用金钱衡量价值的时代,她用半生光阴证明:真正璀璨的光,从来不是从云端投射,而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树根扎进黄土深处,枝叶却能托起整个夏天的蝉鸣。
作者简介:杨海军,作家、诗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管理与营销专家。文学作品广泛刊载于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作家网等知名平台,同时也是《世界经理人网》《品牌联盟网》《中国人力开发网》《中国营销传播网》《佳酿网》《博锐管理在线》《销售与市场》等权威媒体的专栏作家,在数百家报刊杂志发表各类作品800余篇。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