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网

首页 > 散文 > 正文

冬之美(外一篇)

冬之美(外一篇)

 

作者:王海云

 

四季之中,世人多喜春,而我更倾心于冬的玉树琼枝,雪泥鸿爪,倾心于冬日“官桥杨柳和愁折,驿路梅花带雪看”的美艳。

 

在冬天辽阔的怀抱里,你看那皑皑白雪覆盖下的麦苗,安静地做着甜美的梦,它们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春风佛来,破土而出;松柏依然挺拔着身躯,苍翠欲滴,那墨绿的枝叶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庄重肃穆。无论寒风如何凛冽,始终傲然屹立,守护着这片土地;连绵的山峦逶迤起伏,山谷幽深静谧,像一幅水墨画,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庄严肃穆;冰封的湖面光滑如镜,映照出蓝天白云,山峦树木,孩子们在冰面上嬉戏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尽情享受着冬天带来的欢乐,仿佛一个梦幻般的世界。而冰面下的湖水,依然在静静地流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你再看枝头那傲然绽放的红梅,红色的花瓣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散发着阵阵幽香,为这寡淡的冬天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正月十五,不论是北方的乡村还是南方的小镇,在那或笔直或蜿蜒的街道上,一盏盏红灯笼都如同火焰般在风中摇曳。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走在街头巷尾,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南方的小镇,虽然没有北方的严寒,但红灯笼同样为节日增添了热闹的气氛。街道上人流如织,人们赏花灯、猜灯谜,感受着节日的欢乐。一幅幅喜庆的春联,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句句真挚的祝福,都传递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冬天是新一年的起点,为了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将心中的喜悦尽情地向亲人和朋友表达。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雪地上,泛起耀眼的光芒,整个世界开始变得圣洁而宁静。那金色的阳光如同温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大地。雪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仿佛无数颗钻石散落在地上。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这美丽的早晨欢呼。也许,最出色的画家也难以描绘出这迷人的冬色。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炊烟袅袅,雾气弥漫;泉水寂静,溪流凝固。冬天是纯洁的,那洁白的雪花如同天使的羽翼,将世界洗刷得一尘不染。冬天是深沉的,它让人们在寂静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冬天是宁静的,没有了春天的喧嚣、夏天的浮躁、秋天的忙碌,只有那一片宁静的白色世界。冬天也是热烈的,人们在冬天里欢聚一堂,庆祝节日,分享喜悦,那份热情足以融化冰雪。

 

一捧雪花,一曲琴音,一首诗篇,一份思念。我们在冬天里回忆,在冬天里憧憬;我们在冬天里感悟,在冬天里沉醉。拥一怀温暖,赏一冬雪景;江山素裹如画,红尘静谧如歌,历经岁月沧桑,归来依旧赤子情。

 

神龙抬头二月二

 

大地从沉睡中苏醒,万物在春风里萌动,当古老的传统与春日的蓬勃交织,一场盛大的节日便翩然而至。

 

你可知,农历二月初二这个日子,承载着怎样的文化与祈愿?农历二月初二古称“中和节”,又被唤作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如今人们更习惯叫它“龙抬头”。传说它起源于伏羲氏时期,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传承下许多民俗文化活动。

 

古人认为,龙是人间的帝王,被中华民族所崇拜。农历二月初二称为“龙抬头”,与古代天象有关。古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俗称“二十八宿”,并以此作为天象参照,判断时令。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其为东方苍龙。角宿上方有两颗星,叫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龙角。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是龙的咽喉,咽喉下面氐宿,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龙的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为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则为龙尾。每年二月初二的晚上,“龙角星”最先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此时,恰逢惊蛰节气前后,正值春天来临,古人将其作为春天的开始,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民间传说此日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处于雨水、惊蛰、春分节气之间,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草木萌发,春雷始鸣,雨水增多,人们开始运粪备耕,播种将始。故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使耕牛”“惊蛰到,春雷响”等民谚。北方多旱少雨,在山西晋城民间,人们除了在这一天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外,还延续了许多与迎龙、敬龙相关的习俗,有“喝茶”“吃枣山”“吃窝窝”“蒸熯圪卷”“引龙回”“喂蚰蜒”“剃头”等。

 

“喝茶”是山西晋城民间最普遍的饮食习俗,就是现在的油茶。快到二月二时,人们提前将玉茭炒至半熟,碾细罗成面,叫“茶面”,是熬“茶”的主要食材。熬茶时加入豆腐块、粉条、大葱、荆芥等辅食,最后炒少许黄豆,乘热倒入锅中,或用小麻油炝锅之后即可食用,谓之“茶”。炒玉茭面熬成的“茶”色泽土黄,有着浓浓的炒面香味,豆腐健脾养胃,荆芥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暖胃又下火。而炒玉茭面、炒黄豆,民间叫作“咬灾”。到了二月二,蛰伏过冬的害虫都要醒来,吃炒玉茭、炒黄豆就相当于把害虫炒死吃掉了。炒玉茭、炒黄豆时,玉茭、豆粒在锅里噼里啪啦爆响,到处乱崩,寓意家人“活蹦乱跳”。除了炒玉茭、炒黄豆外,还会炒小麦、小米、南瓜子等,每一种粮粒代表一种害虫。每逢二月二炒豆时,父母都会给孩子口袋装一把炒豆让孩子们吃,保佑一年不害疾病不被虫咬。调皮的孩子们则会聚在一块比赛吃炒豆技巧,把一粒炒豆高高抛起,张开嘴,让抛高的炒豆落到口中,炒豆没接住掉在地上的,也舍不得丢掉,捡起来往衣服上搓一搓再放到嘴里吃了。故而有民谣“二月二,不喝茶,去到地,打了铧”。现在,人们“喝茶”炒的都是白面,许多家庭也没有了炒豆的习惯,孩子们也不喜欢吃那干巴巴的炒豆了,炒豆的习俗也渐渐淡了下来。“咬灾”这一风俗,反映了老百姓期盼咬去灾病,祈求平安的美好期望。

 

“吃枣山”“吃窝窝”和“蒸熯圪卷”。枣山是过年时敬神的馍馍供品,过去主要用黍米面、白玉茭面配少量白面蒸制,现在全用白面蒸了。窝窝则是填仓节留下的窝窝头,旧时用玉茭面或粘黍米面和上柿饼馅儿做成,没柿饼的则放糖或糖精,捏成底圆上尖的圆锥形或内空的锅形,放在粮缸里或水缸盖上,俗称“填仓圪焙”。蒸熯圪卷多用粘黍米面配少量玉茭面或豆面做,揉成短条状,三条一个摞在一起放笼锅里蒸成,主要用来在二月二作献品。故而有民谣“二月二,不吃窝,去到地,打了锅”。现在,“窝窝”和“熯圪卷”几近绝迹,“吃枣山”的习俗还保留着。

 

“引龙回”主要在晋城阳城地区。早上,人们取草木灰、谷糠或炉灰等细灰,从大门外或河边、水井边撒起,一路撒回灶房,再绕水缸一圈,状似一条弯曲的灰龙,意为龙循水迹而至家,借龙威慑服毒虫,以求风调雨顺。明朝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过去,一到二月二撒灶灰,孩子们总是争着给大人打下手,两手捧着灶灰,跟在大人身后一点点撒在地上,蜿蜒不断,甚是有趣。这一天,人们一般会早早起来,男人挑水回家,倒入水缸,谓之“引钱龙”。据说最先把水挑回的人家,是最早引到钱龙的,这一年里就会财运亨通。所以经常出现二月二凌晨争先恐后挑水的情形。

 

“喂蚰蜒”主要在陵川地区。方法是沿着廊阶石、墙根缝、缸旮旯边等撒上细土,边撒边念道:“蚰蜒蚰蜒休(hou)出来,二月担盒喂你来,你要敢出来,圪针扎你来。”此习俗意为驱虫避毒,免遭疫害。

 

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清灭明后,清廷为了统治思想,颁布了剃发令,强制男性必须在正月里剃发,剃成清朝的长辫子。但汉族人一直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没有权利随意处置自己的头发,所以古人常束发为髻以示缅怀先人。加之百姓对汉民族旧朝的思念,剃发令遭到了强烈反抗,很多百姓不肯剃发,以表“思旧”。这一行为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仿效,随着时间推移,“思旧”的说法逐渐讹传为“死舅”,于是便有了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习俗。因此,过年前无论多忙,人们都要抽空把头剃了,还要洗澡、换新衣,把所有“旧”的物件舍弃掉,然后不管头发长多长,都要等到二月二才剃头。晋城民间就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所以一出正月,龙抬头这天就成了剃头的吉日。这一天,大人剃头叫“剃龙头”,寓意剃发去旧,图个好兆头。孩子剃头叫 “剃喜头”, 长大以后可以出人头地。女孩也在此日打耳洞。故而民谚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之说。“思旧”也好,“思舅”也罢,正月里剃头是不会给舅舅带来灾祸的,但却深刻体现了古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人伦文化”。

 

此外,在山西晋城地区,二月二这天还要将过年时搭的秋千拆掉,叫拆“秋”,过年时挂的灯笼也要摘了,故而有民谚“二月二,不拆秋,去到地里狼吃喽”。这一天妇女要打扫房间,扫床清炕,驱走蛰藏的虫子,扫掉霉毒晦气。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因为苍龙要在这天抬头巡视天下,使针恐伤龙目。这天也忌洗衣服,洗衣恐伤龙肤。

 

在晋城地区,一直流传有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了年的说法。故而老辈人常讲:“年过了,十五(元宵节)过了,二月二也过了,该过日子了!”就是告诫人们,该吃的都吃过了,玩的都玩过了,春天来了,要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

 

在我国,“二月二”习俗丰富多彩,也各有差异。农历二月正是春耕播种的季节,古时劳动人民重视“二月二”,举行各种祭祀、祈祷活动,目的就是祈愿龙神,驱凶纳吉,赐福人间,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无论哪种习俗,都反映了人们祈盼幸福生活、五谷丰登的美好夙愿,我们可以从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简介】 王海云,笔名岸潜,曾用笔名黑雪,王小莽,山西晋城人。中国煤矿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探索》《飞天》等刊物,入选多种选本。参加首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级研修班。曾获2014年中诗网首届十大年度诗人、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潜力诗人”、2020年第三届山西新锐诗人、2019年度(第八届)“中国好诗榜”诗人、“诗和远方”专题诗赛金奖等奖项。

 

注: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最新作家网图标.jpg